序言:飛雪連天射白鹿,笑書神俠倚碧鴛,以及短篇小說《越女劍》,十五部武俠作品,承載幾代人的青春記憶。2019年10月30日,金庸先生逝世一週年,讓我們回憶一代武俠宗師,講述關於金庸的一些故事。

我個人是一個金庸迷,有幸收集全套作品,每天都會翻閱品讀,關於金庸先生的一些事,我也非常感興趣。咱們今天煮酒探金庸,暢談武俠作品,以及金庸其人。一、處女之作

《書劍恩仇錄》是金庸先生的第一部作品,既然談及此作品,咱們就要深度挖掘,這部作品如何問世,以及金庸先生,爲何以清朝作爲背景,創作這部武俠名著。

金庸

當年金庸就職《新晚報》,世代背景之下,武俠小說頗受歡迎,好友陳文統(梁羽生)連載的《草莽龍蛇傳》行將結束,此前的初部作品《龍虎鬥京華》讀者反映強烈,可謂相當成功。無奈梁羽生還要趕稿,沒有太多的精力撰寫其它作品,主編羅孚找到金庸,讓其連載一部武俠小說,此時《書劍恩仇錄》問世,從1955年2月8日至次年9月5日,共計連載574天。

訪談節目的時候,金庸稱自己是幸運的,當然也有許多人這麼認爲,其實在我看來,金庸是謙虛的,從一些看似不起眼的小事,可以看出金庸的成功絕非偶然,而是大浪淘沙後的沉澱。倘若沒有文學積累和深厚的底蘊,如此精妙絕倫的作品,怎能輕易的問世。

金庸參加訪談節目

1946年《大公報》向全國招聘編輯,當時參加報考的人,就有幾千人之多,因爲在當時,這是最好的報紙,反響也比較大。報考的人之中,恰恰就有金庸,千人之中僅選取三人而已,然而競爭是殘酷的,這就是我之前所言,金庸沒有大家想像的幸運,而是一步一個腳印走過來的。通過考試的兩年之後,金庸轉入《新晚報》,擔任副刊編輯,故事前邊也有提及,隨着處女作《書劍恩仇錄》的問世,一代大俠應時而生。

金庸是浙江海寧人,至於爲何撰寫《書劍恩仇錄》,在原著後記裏邊,已經給出答案,我個人認爲這是金庸的童年,也是令他印象最深的。

乾隆皇帝的傳說,從小就在故鄉聽到了的。小時候做童子軍,曾在海寧乾隆皇帝所造的石塘邊露營,半夜裏瞧着滾滾怒潮洶湧而來。因此第一部小說寫了我印象最深刻的故事,那是很自然的。

其中印象最深刻的故事,已然給出我們想要的答案,而且陳家洛的人物特點,可謂文武雙全,這符合金庸的武俠觀。武俠二字,倘若只有武,沒有俠,這與俠義背道而馳,反之,有俠無武,也難以匡扶正義。二、世人的誤解

有華人的地方,就有金庸迷,這句話毫不誇張,然而在翻閱作品的時候,許多人會漏掉許多細節,甚至是臆測情節和人物,更有甚者篡改的面目全非,其實我個人是非常不贊同的。金庸筆下的作品,還是保持原汁原味比較好,一來符合審美標準,二來是一種尊重,倘若改的七零八亂,或者與原著相距甚遠,也沒有太多的意義。

掃地僧

只不過依舊有許多人隨波逐流,或者將小說人物肆意的對號入座,今天咱們只談其中兩個頗具代表性的,也是大家一直爭議不斷的。1、小龍女原型

《神鵰俠侶》裏的小龍女,不食人間煙火,宛如清新脫俗的仙女。而當年金庸非常傾慕夏夢,故而許多人紛紛猜測,小龍女的原型就是夏夢,無論是氣質、言談、性格、容貌都極爲相似。然而我想說,這只是大家一廂情願罷了,訪談金庸與夏夢的時候,二人對此事三緘其口,沒有點明夏夢就是小龍女。

許多人認爲小龍女是夏夢的化身,其實只是一種猜測而已,畢竟金庸本人和夏夢,都沒有給出答案,故而作爲一名讀者,我們應該持有理性的態度,而非臆測原著情節。當然說夏夢是小龍女的原型,這只是讀者的期望罷了,也是一種幻想,此前已經言明,小龍女和夏夢有許多相同點,故而會有這些誤解,也在情理之中。

夏夢

讀者自行構想,也並無不可,只是以此斷定,進而對號入座,未免有些欠妥,而這個誤解,現如今依舊存在。讀者所構建的武俠世界,都與現實相結合,然而這卻與金庸本意偏離甚遠,《雪山飛狐》後記之中,金庸說出胡斐最後一刀,到底有沒有劈下去,這是給讀者的想象空間,這是他的本意。至於小龍女的原型就是夏夢,純屬子虛烏有。2、天殘地缺?

如今網上流傳《神鵰俠侶》的原名爲天殘地缺,寓意楊過斷臂,而小龍女失去貞潔,故而天殘地缺是別名。其實這更是無中生有,不過許多讀者紛紛留言,說此事千真萬確,然而我想說《神鵰俠侶》從連載至結束,從未用過天殘地缺這個名字,一直都是神鵰俠侶,至於別名全部都是讀者的臆測,以及捏造的。

《神鵰俠侶》明報連載

金庸筆下十五部小說,其中《越女劍》短篇小說,乃是金庸依據《三十三劍客圖》中的首圖“趙處女”的故事,將阿青寫成劍術高手。《連城訣》中的狄雲原型,則是金庸家裏的長工和生,而且這部小說原名爲《素心劍》,意思是守住本心,切莫貪婪。倘若說《連城訣》的別名是《素心劍》,這是毫無問題的,然而《神鵰俠侶》卻無別名,原著後記寫的異常清楚。

《神鵰俠侶》的第一段於一九五九年五月二十日在《明報》創刊號上發表。這部小說約刊載了三年,也就是寫了三年。

這部小說寫於一九六三年,那時《明報》和新加坡《南洋商報》合辦一本隨報附送的《東南亞週刊》,這篇小說是爲那《週刊》而寫的,書名本來叫做《素心劍》。

《連城訣》原名《素心劍》

兩段話引用金庸作品的後記,其中不難發現,從《明報》連載三年,名字從未有過更換,至於天殘地缺一名,只是讀者的篡改罷了。經過不斷的謠傳,最後人們信以爲真,無論是小龍女的原型,還是別名誤傳,都是無中生有的,這兩個誤解,相當具有代表性,也是廣受爭議的,然而此時,大家心中已有答案。三、金庸的靈感來自哪裏?

許多讀者暗暗稱奇,金庸十五部武俠作品篇幅浩大,絕非一朝一夕之功,那麼金庸的靈感都來源哪裏呢?是否爲憑空想象的呢?

一次講座當中,金庸給出答案,笑稱自己不會武功,收徒弟也沒什麼好教的,只能教寫小說,然而寫小說是不能教的,這是天生的,說完這句話之後,金庸露出和藹可親的笑容。其實金庸只是開了一個玩笑而已,不過寫小說不能教,卻是千真萬確。至於天生,則是讀書的積累,還有隨着時間的推移,自己閱歷增長,身邊的一些人和事,都是小說的題材,之前一直在說的《連城訣》就是真人真事改編的。【詳見:連城訣後記】

訪談

而靈感來自天生,天生又源於對生活的解讀,故而金庸笑談是天生的,畢竟每個人的經歷和閱歷,都是不盡相同的。如果寫小說可以教,那麼即便寫書的人再多,也只有一個作者而已,只因大家都是出自同一個師父,無論是文筆還是框架,都沒有脫離固定的限制。

參加講座

金庸筆下的作品,來源於生活的點點滴滴,以及海量藏書的積累,倘若沒有這些作爲支撐,這些武俠作品,也不會就此問世。而一部優秀作品,既貼近生活,又要高於生活,至於靈感,除了生活之外,也須自行想象,然而天馬行空的背後,同樣脫離不了生活。若非如此,就會少了靈魂,徒有一副軀殼而已,當作品灌入靈魂之後,就會散發別樣的魅力。四、金庸退學的緣由

熟讀金庸作品,我們不難發現,原著中的大俠,都是特立獨行的,他們有自己的思想,從不同流合污,敢於和惡人作鬥爭。當自由被束縛之後,寧願浪跡天涯,也不願與惡人爲伍。

1941年金庸就讀中學,平時非常喜歡下圍棋,尤其是課餘時間,到了如癡如醉的境界。然而當時的訓導主任,干預下圍棋。這件事對於當時的金庸,可謂相當氣憤,於是寫了一篇文章作爲諷刺,最後的結果,想必大家已經知道,訓導主任堅持開除金庸。

金庸談退學

面對這種束縛,金庸敢於反抗,從這裏可以看出俠的影子。現在看來,課後下圍棋並無不可,只是在當時的環境,大家以學業爲重,而圍棋顯得更加不學無術,故而會遭到反對。當年學校免費食宿,可是被開除之後,金庸非常彷徨,然而這也需要極大的勇氣,倘若這件事放在我的身上,肯定會“忍氣吞聲”,與學業和填飽肚子相比,圍棋並不重要。

年輕時的金庸

金庸敢於發聲,也正是因爲不公平,認爲下圍棋,既沒有耽誤學業,也沒有影響別人,遭到禁止,未免有些小題大作。不過退一步講,如果沒有這件事,可能就沒有後來的金庸,而這次退學風波,也讓我更加認識了金庸。結語:

金庸逝世一週年,我的內心依舊悲傷,從小陪伴我的影視劇,到後來的武俠小說,簡直美輪美奐。一代武俠宗師駕鶴遠遊,留給我們十五部作品,這些作品中的俠義之道,一直激勵我們勇往向前。

金庸希望自己離世後的一百年,二百年,甚至更久,還有人品讀他的作品,我有幸成爲億萬讀者中的一個,也有幸見證金庸的武俠時代。關於書中的人物,我最喜歡郭靖,忠厚、孝道、仁義可謂一覽無餘,訪談節目中,金庸稱自己最喜歡段譽和令狐沖,這兩個人沒有居高臨下,盛氣凌人的霸氣,無論你窮也好,富也罷,他們都是一視同仁。金庸小說中,還有更有趣的故事情節,等我們去發現挖掘品味,你準備好了嗎?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