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人都曉神仙好,與其說世人想做神仙,不如說其實是對神仙那般閒適自在生活的嚮往。在江蘇徐州有這樣一座園林,曾經聞名遐邇,如今卻逐漸淡出人們的視線,這座園子就是放鶴庭院。
傳統的江南私家園林多建在市井巷陌之間,而放鶴庭院卻建在遠離世俗的雲龍山之巔。它始建於宋代,距今已有1000年的歷史,園主人爲彭城隱士張天驥。張山人在此建造園林本是爲了給自己提供一個清修的起居住所,而後來卻因種種巧合讓園子名聲大噪,成爲江南一帶人人嚮往的名園。
園子僅有數畝,佈局也較爲簡單。然而這座園子真正吸引人的並不是園內的園林造景,而是園主人閒適自在的生活方式。園中主體建築爲放鶴亭,位於園子中部,放鶴亭南北長12米,東西深約5米,歇山飛檐,沒有華麗的裝飾和雕琢顯得十分的古樸和幽雅。在放鶴亭以北則是飲鶴泉。如今的飲鶴泉年代久遠早已經乾涸,而在這裏也曾流水潺潺、水質甘美。飲鶴泉再往北,便是招鶴亭。招鶴亭爲攢尖式圓頂亭,高挑開敞是絕佳的觀景場地,與放鶴亭遙遙相對,互爲對景。放鶴亭、飲鶴泉、招鶴亭這三處古蹟共同組成了放鶴庭院主要內容。
園林的建築之所以以鶴取名,源自於張山人馴養的兩隻白鶴。每天清晨張山人都會到放鶴亭中放養白鶴,白鶴飛入深林幽澗自在嬉耍,而到了傍晚時分,他便會在招鶴亭中召回白鶴,而那處飲鶴泉便是白鶴在嬉戲玩耍歸來之時飲水的去處。
正是這般純粹的閒雲野鶴的生活方式,讓放鶴庭院爲世人所向往,吸引了一大批的文人志士到此拜訪。然而,真正令放鶴庭園聲名遠播,名聲大噪的原因是園主人張山人與大文豪蘇東坡之間一段高山流水般的知音佳話。
蘇東坡曾在徐州做過一段時間的知府,在此期間他經常拜訪方鶴庭園的張山人。兩人互爲知己,相處十分投合,在此之間,他們經常在園子中把酒言歡,飲酒作樂。此時的蘇東坡仕途不順,屢遭坎坷,心情沉悶的他看到在層巒疊嶂中翩翩起舞,展翅長歌的兩隻白鶴,頗有感觸,便揮筆灑墨,寫下了洋洋灑灑的《放鶴亭記》。他以一句“子之隱居之樂乎?雖南面之君,未可與易也。”充分表達了他對張山人閒適自在無拘無束的生活方式的無限嚮往和羨慕。
此後這座放鶴亭園,因爲蘇東坡這篇著名的散文和他親筆題字的匾額而名聲大噪,被世人稱頌千年。無數的文人墨客前來拜訪,相傳乾隆皇帝曾六下江南,四次都曾來到徐州的放鶴庭院,飲酒作詩,以示風雅,由此,不難得知放鶴庭院噹噹時是一座聞名天下的名園。
歷經千年的風雨,如今的放鶴庭院早已物是人非。人們來到此處遊玩,不僅僅是爲了觀賞天地秀色,更是爲了追慕當年張山人逍遙自在的隱居生活。坐在放鶴亭中,觸摸被風雨侵蝕的牆壁石柱,細品一杯氤氳的清茶,彷彿走進了曾經閒雲野鶴般逍遙自在的生活中。若是偶遇落日,夕陽西下,殘陽如血,望着遠處的天邊,不禁生出遐想,會有兩隻白鶴自雲中歸來嗎?
文/小世界景觀
歡迎轉載,請註明原作者。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