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实际上,不是古人善性大发,而是李时珍早在《本草纲目》中记载了猫作为食物时的性质。不过,古人并不是不吃猫,而是很少吃。

中国有句古话叫“民以食为天”,农业是人类文明的起源,单纯的狩猎和采集已经不能满足生存繁衍。不过,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里,古人早已经过不断摸索,尝遍了飞禽走兽的滋味。一般来说,家畜家禽的饲养是必要的,那些动物既可以发挥自己的看家本领,也能为人类所用,再不济也能作为危急关头的救济粮,用途十分广泛。奇怪的是,古人可以食用狗肉、牛肉、鸡肉、甚至是马肉,但他们却唯独不吃猫,这是为何?


早在距今3000多年前的周代,已经有关于猫的记载,《诗经》记载:有熊有罴,有猫有虎。不过,诗句中却将猫与老虎、黑熊并列在一起,似乎指代的不是家猫,反而更像是一种猛兽。战国时期,《庄子?秋水》提到:骐骥骅骝,一日而驰千里,捕鼠不如狸狌。狸狌在古代多指野猫,如果将猫与良马进行对比,则很有可能是指家猫。


不过,自猫从阿拉伯地区传入中国以来,一直被古人奉为吉兽,不为别的,只因为它是捕食老鼠的小能手。《礼记》有言:古之君子,使之必报之,道猫,为其食田鼠也。久而久之,捕食老鼠的野猫逐渐被古人驯化,引入人类居住地。后来,随着时间的推移,被尊为吉兽的猫也从神坛上跌落,一代捕鼠名将沦为人类的宠物。


不过,猫还算幸运的,因为它始终没有沦为食物,毕竟人类几乎没有放过任何生活在身边的小动物,如鸡鸭鹅、狗、羊、兔子等,都成为了人类的盘中餐。实际上,不是古人善性大发,而是李时珍早在《本草纲目》中记载了猫作为食物时的性质。书中记载道:然狸肉入食,猫肉不佳,亦不入食品,故用之者稀。意思就是,平时让猫抓耗子还行,可是一旦作为食物,无论是肉的口感还是味道都不是很好,不宜作为食物。


除了猫的味道不好之外,数量少也是一个关键。在古代,猫的产量很小,一只猫一年下来生不了几个崽,而且猫是食肉动物,不太好养活,普通人家自己都吃不上肉,更何况喂猫?不但如此,猫身上的肉也少得可怜,去完毛之后,也剩不了二两肉,辛辛苦苦喂了那么久,最后换来这么一点肉,完全是亏本的生意,有哪个古人会想吃猫?


不过,古人并不是不吃猫,而是很少吃。粤菜中有一道名菜叫“龙虎斗”,又称“豹狸烩三蛇”,这道菜正是以狸猫、蛇为原料烹制而成。另外,中国还有一道与猴脑、三吱儿齐名的关于猫的重口味菜,叫“水煮活猫”,厨师先将猫以闷棍敲昏,然后放入沸水中活煮,这样的猫血气贯通,食用起来口感更好。


猫作为食物虽然很少见,但是作为一味特殊的“药材”,却是大受欢迎。《纲目》记载:主劳疰,鼠瘘,蛊毒。古人认为猫肉具有防盅毒的奇效,如果人类得了鼠疮,稍微吃一点猫肉就会好。不过,现代社会的猫已经成为一家之“主”,猫主子是爱猫人士“侍奉”的对象,它们早已摆脱了作为食物的危险。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