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经济学家宋清辉指出,“由于阿里巴巴的股价太高,通过拆股计划,有利于降低公司的发行价,这也将直接降低中小投资者的认购和交易门槛,同时也提高了其市场流动性。”

传阿里巴巴将登陆港股 募资最多150亿美元

读创/深圳商报记者 陈燕青

随着近期港股的回暖,互联网巨头阿里巴巴再次传出将登陆港股的消息。有消息称,阿里巴巴最早将于11月底或12月初登陆港股,筹资100亿美元至150亿美元。知情人士向记者透露,如果港股进一步回暖,阿里或将年内启动IPO。

在经历了前几个月的低迷后,近期港股IPO有所回暖。9月下旬,百威英博旗下的百威亚太成功募资约400亿港元,成为全球第二大IPO;就在一周前,物流地产平台ESRCayman启动招股,预计在港股融资逾百亿港元。这或许也是阿里巴巴重新启动登陆港股计划的原因。

其实,阿里巴巴赴港上市早有先兆。今年7月16日,阿里巴巴年度股东大会批准提高普通股授权数据,并批准一拆八的普通股拆股方案,普通股股数从40亿股扩大至320亿股。市场猜测此举或与阿里巴巴将在港股二次上市有关。

阿里巴巴当时就表示,拆分股票的目的是“增加以较低每股价格发行的股票数量,增加公司未来筹资活动的灵活性,包括发行新股。”

此次股票分割于7月30日生效,股票资本目前被分割为320亿股,没有发行新的ADS,总ADS数量保持不变,即由之前的1股ADS对应1股普通股变为1股ADS对应8股普通股。

著名经济学家宋清辉

对此,著名经济学家宋清辉指出,“由于阿里巴巴的股价太高,通过拆股计划,有利于降低公司的发行价,这也将直接降低中小投资者的认购和交易门槛,同时也提高了其市场流动性。”

记者注意到,阿里巴巴此前曾几次寻求赴港上市。2007年,阿里巴巴网络有限公司(B2B业务)曾在香港上市,当时的发行价为13.5港元;2012年2月,阿里巴巴宣布私有化,同年6月,阿里巴巴完成从港交所退市。

2013年年中,阿里巴巴再次赴港,寻求集团整体上市;同年9月,香港证监会遭遇阿里合伙人制度的“双层架构”,未能解决同股不同权的问题;一个月后,阿里放弃在港上市。

为了避免失去更多类似于阿里巴巴的市场机会,去年4月港交所出台新规,终于允许双重股权公司上市,小米成为第一个受益者。随后,美团点评、映客等纷纷登陆港股。

今年7月初,港交所行政总裁李小加曾表示,下一阶段的发展目标之一是把流浪在国外市场的中国本土上市企业带回国内,比如像阿里巴巴、百度这样“漂泊在外”但“根”在中国的公司。

美股阿里巴巴30日收盘上涨0.42%报177.63美元。在去年大跌两成后,今年阿里巴巴股价大涨三成,明显跑赢美股大盘。

摩根士丹利认为,如果阿里成功在港上市,并改善其估值及流通量,或令更多美国上市的中概股考虑来港第二上市,带动港交所成为吸引新经济公司的上市之地。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以来阿里巴巴在A股资本运作颇多。3月,阿里巴巴46.6亿元认购申通物流;5月中旬,阿里斥资43.59亿元认购红星美凯龙控股股东红星控股的可交换债,如可交换债换股后,其将获得占总股本约10%的A股;5月底,阿里又宣布斥资35.95亿元入股千方科技,交易完成后,阿里成为公司第二大股东。原标题:传阿里巴巴将登陆港股 募资最多150亿美元

读创编辑陈燕青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