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朕在一開始其實並不是皇帝的稱呼,根據《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臣等昧死上尊號,王爲‘泰皇’,命爲‘制’,令爲‘詔’,天子自稱曰‘朕’。不過寡人在古代的意思並不是這樣,反而是一種謙虛的自稱。

在許多的古裝電視劇裏,可以看到皇帝都是自稱爲朕的。朕在一開始其實並不是皇帝的稱呼,根據《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臣等昧死上尊號,王爲‘泰皇’,命爲‘制’,令爲‘詔’,天子自稱曰‘朕’。

也就是說從秦始皇開始,皇帝自稱朕,而朕這個字也變成了皇帝的專屬,一般人是不能自稱的。爲什麼歷代皇帝都用朕自稱呢?其實只要把這個字拆開來看就明白了。

中國古代君王分成兩種,皇帝是從秦始皇開始的,在他之前皇帝都是稱之爲王或者是君。始皇登基後覺得這些稱呼不足以顯示出他的尊貴,於是下令大臣商議改,最後他自己提出了皇帝這個稱號。

前面說過的把朕用作皇帝的自稱就是這個時候改的,是伴隨着皇帝的稱呼所實行的尊君措施。王就是秦朝以前的統治者的稱呼,而他們的自稱並不是鄭,而是寡人。

可見《世說新語》記載:晉王衍諸婿大會,郭家與衍婿裴遐談,衍謂諸人曰:‘君輩勿爲爾,將受困寡人女婿。現代人可能以爲王自稱寡人的意思是高處不勝寒,王因爲手握大權但實際上孤孤單單的意思。

不過寡人在古代的意思並不是這樣,反而是一種謙虛的自稱。中國古代向來講究以德治國,還有以德配天的說法,就是說君主還有諸侯王的權利是上天賦予的,可上天只會把天下給有德的人。

君王倘若沒德,那就會失去權位,寡人就是寡德之人,意思是在道德方面做得不足的人。皇帝爲了表示謙虛,就自稱是寡人。當然,那個時候這並不是君主的專稱。

《詩·邶風》有言:先君之恩,以勖寡人。這是衛莊公夫人莊姜的自稱,後來韓信爲齊王、隋煬帝爲晉王的時候都用過這個稱呼,漢朝之後就比較少見。

在秦朝以前,君王還有自稱孤的,看封神演義就會發現這一點,紂王的自稱常常是孤。跟寡人一樣,孤同樣是一種謙稱。當然,中國這麼大,那個時候的君王也不止是這兩種稱呼。

像楚王還自稱是不穀的,到了春秋開始,孤就成爲弱小的諸侯自稱。從秦始皇開創朕這個尊貴的稱呼後,皇帝們便漸漸的偏向於這個自稱。

朕,最早的時候出現在商代的甲骨文中,一直有說法,西周之前朕的意思或許是舟之裂縫,但一直沒有更加令人信服的文字資料,也只是一種懷疑而已。

但秦始皇向來自豪自己打下的天下,他選用的自稱肯定是沒那麼簡單的,就像他的始皇帝。始是第一個的意思,皇帝則是集齊了三皇五帝的合稱。

現在的這個朕是簡體版本的,以前的繁體字並不是這個樣子的。繁體字的朕左邊有一個代表着船的舟,之右邊則是一個灷。灷根據《五音集韻》記載:士戀切,音饌。火種也。意思就是舟中的火種,舟指的是華夏這個大船,火種則更爲重要。

最早的時候人們很難得到火,火種就尤其珍貴,只會在位高權重的人手裏有。所以象徵着權利,形成了一個朕字,注意的是在秦朝之前的朕不是這個意思。

在之前它多是代詞,只是後來帶上了皇權的意思。雖然很多人說秦始皇是暴君,但其實他的東西各位皇帝還是照用不誤。有意思的是還有人認爲,秦始皇之所以用朕或許還跟他名字有關,始皇名叫嬴政,恰好跟朕同音,不過這種說法並沒有什麼史實依據,不太可信。

文章素材來源:小佛在說史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