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由於朱葆三在上海金融界深得人心,後來盛宣懷籌辦中國第一家近代銀行——中國通商銀行時,打算在上海金融界找一個頭麪人物出來擔當總董,可是各個錢莊之間都有盤根錯節的矛盾,一時找不到合適的人選。朱葆三於是想方設法和這個“小開”套近乎,把自己不多的零用錢都拿出來進行交際,趁機從他那裏學了不少英語,同時他也留心聽店裏的掌櫃與洋人之間的對話,有機會就私下練習,練到兩眼發直,別人取笑他,他也聽不見,這下子大家更當他是個傻瓜了。

寧波歷史上有個鉅富,名字叫朱葆三,可能很多人已經忘記這個富豪了,然而,其白手起家的精神卻非常值得我們年輕大學生學習。雖然時代不同了,但我們面對的競爭都是一樣的。

與很多後來發家致富的商人一樣,朱葆三也有一個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出身——貨店學徒。他的父親本是一個綠營官兵,打了一輩子仗,卻沒給妻兒留下什麼財物,十幾歲的朱葆三在同鄉的介紹下,來到了大上海做學徒,名義上是學,實則就是幹雜活混口飯喫。

這一年恰好是清政府平定太平天國起義,百廢待興之時,生意格外的好。朱葆三打工的這家店是專門做洋酒罐頭生意的,往來的都是洋人主顧,這也就要求站櫃的夥計能與洋人接洽。當時有一首詩形容這種情形,“洋帽洋衣洋式樣,短胡兩撇兩邊開,生來一件傷心事,碧眼天成學不來。”這首打油詩惟妙惟肖地描述了洋貨店裏的東傢伙計想與洋人拉關係的迫切心情。

朱葆三初來乍到什麼都不懂,見了洋人更是張口結舌,成了掌櫃眼中最沒用的夥計,被分派到庫房幹苦力活,其他夥計見他呆頭呆腦,當面叫他“阿木林”。朱葆三雖然外表有些呆,可是心底瓷實,他也明白在這家洋貨店,要想出人頭地就必須學好英語。可是他一個月的零花錢只有區區幾塊錢,到哪兒去拜師學藝呢?終於被他發現了一個好機會,這家洋貨店裏還有一個學徒,家道比較殷實,家裏人爲了讓他能早日發達,於是拿錢讓他去夜校補習英語。朱葆三於是想方設法和這個“小開”套近乎,把自己不多的零用錢都拿出來進行交際,趁機從他那裏學了不少英語,同時他也留心聽店裏的掌櫃與洋人之間的對話,有機會就私下練習,練到兩眼發直,別人取笑他,他也聽不見,這下子大家更當他是個傻瓜了。

皇天不負苦心人,有一次能用英語與洋人交流的掌櫃恰巧請假回家了,一筆大買賣談不下去,把東家急得火上房,這時候朱葆三挺身而出,操着流利的英語與洋人交談起來,這一幕把東家和所有夥計都瞧傻了眼。東家當然是識貨的,他了解了朱葆三苦學英語的經過後立時對他刮目相看,着意培養他來挑大樑,很快朱葆三當上了店裏的賬房先生,又過了三年,店裏的掌櫃病故,朱葆三順理成章地接過了大印,當初嘲笑他的那羣夥計,如今都到了他的指揮之下。

然而朱葆三再也不是那個傻乎乎的“阿木林”了,經過幾年的歷練,他的眼光已經從一家小小的洋貨店看到了整個大上海的生意場。這時候朱葆三要結交的也不再是什麼小開,而是能幫助自己鯉魚躍龍門的富商巨賈與達官顯貴。

朱葆三的運氣很好,這一次他結交上了“五金大王”葉澄衷,葉澄衷只比朱葆三年長不到十歲,然而已經在生意場上闖蕩多年,一眼就看出朱葆三是可造之才,於是勸他不妨也進入五金業做事。朱葆三的商纔在經營五金業時顯露無遺,他很快從經營散件的小五金生意做到了鋼管鋼材一類的大五金生意,生意拓展的速度之快連葉澄衷也瞠乎其後。朱葆三還從葉氏的生意經中得到啓發,反其道而行之,葉澄衷是“先進後銷”,也就是先大批量進貨,然後分銷。朱葆三則是“先銷後進”,首先開國內訂貨會,摸底之後再向外國下訂單,由於他能保證每一批貨都及時銷出並結清貨款,洋人也樂於給他一個優惠價,於是朱葆三的生意一發不可收拾,很快就在上海灘的五金業與葉澄衷並肩而立,成爲了另一個“五金大王”。

朱葆三是個很有心計的人,他從當時的大生意人身上看到,要想將生意做大做強,一定要結交官場。如胡雪巖與左宗棠交好,盛宣懷依附李鴻章,朱葆三也決心在官場上找到一個靠山。這個靠山就是袁樹勳,袁樹勳歷任上海知縣、上海道臺、山東巡撫,直至兩廣總督。可以說很大程度上依賴於背後的金主朱葆三爲他出錢出力,才能在晚清官場中如魚得水,平步青雲。爲了達到與袁樹勳休慼與共的關係,朱葆三還“忍痛割愛”推薦自己的總賬房同時也是莫逆之交的顧晴川擔任道臺衙門的會計員兼出納司庫。

而朱葆三得到的回報則更爲豐厚。在袁樹勳任上海道臺期間,清政府規定各通商口岸的關稅必須統一解繳到上海,由上海道保管並按月結清“借洋債”的本息。袁樹勳對於將這一龐大數目的銀兩存在哪家錢莊並沒有把握,但是他知道朱葆三是個精明的生意人,於是將此事全權委託給他處理。這一下可不得了,官庫的存銀利息遠遠小於同行拆解的利息,這筆官銀存在哪家錢莊,哪家錢莊立馬就成了行業翹楚。全上海的錢莊老闆眼睛都紅了,天天聚在朱葆三的家裏,不惜仰人鼻息,願意給付鉅額回扣,拼命想攬下這筆大生意。

難得的是,朱葆三在這個時候並沒有趾高氣揚甚至趁機勒索,而是站在一個平等的立場與各個錢莊老闆談着生意,盡心盡力爲國家運營這筆數目不菲的資金。時間長了,袁樹勳與上海金融界對朱葆三的人品與漂亮手腕都稱道不已。在當時的上海商界,朱葆三說一句話,比上海道貼出去的公文還好使,錢莊甚至僅憑朱葆三點點頭,就願意放貸借款。市面上漸漸傳開了“上海道一顆印,不及朱葆三寫封信。”這兩句話成了朱葆三名動天下的金字招牌。

由於朱葆三在上海金融界深得人心,後來盛宣懷籌辦中國第一家近代銀行——中國通商銀行時,打算在上海金融界找一個頭麪人物出來擔當總董,可是各個錢莊之間都有盤根錯節的矛盾,一時找不到合適的人選。這時有人提出了朱葆三的名字,盛宣懷向各錢莊試探着問了一下,結果卻是交口稱讚,沒有一個人反對。事情就這樣定局了,本是金融業局外人的朱葆三卻一舉當上了中國第一家銀行的總董,在當時的上海灘成了轟動一時的新聞。

圖文來自網絡,僅作交流學習使用,如侵權請聯繫後臺刪除。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