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细节倒还罢了,虚构本来没有的人物,也是百姓能接受的,令人无法忍受的是,有很多人物,是像诸葛亮一般忠君爱国的人,是正人君子,但在演义评书中,却成了令人不齿的民族败类,而一些说书人再添油加醋,百姓就会误会其中某个历史人物,让本来清白的他,成为口诛笔伐的对象,实在可悲。本来宋辽联盟还可苟延残喘,但宋朝因为呼延庆签的这份协议,倒向金国,结果导致金国野心无可抑制,最终发生了“靖康之耻”这样的事情,大宋三百年基业毁于一旦。

对古代老百姓而言,接受高级教育是根本不可能是事,他们往往无法看正统的书,那些四书五经也都是学子们求取功名的敲门砖,而在更遥远的时代,寒门的学子也没有资格读正统的书。
但是老百姓、寒门,也有精神需求,也需要了解历史文化,尤其是需要听故事。所以民间的评书、戏曲就特别多,这些说书人不是凭空捏造,而是有话本可依,各种演义小说、民间故事就是他们依据的脚本。
演义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根据真实的历史,又在真实的历史基础之上,进行编造的,一般都按照小说的创作格式创作的。既然是小说,肯定有虚构的地方,所以就出现了“伪历史”。

细节倒还罢了,虚构本来没有的人物,也是百姓能接受的,令人无法忍受的是,有很多人物,是像诸葛亮一般忠君爱国的人,是正人君子,但在演义评书中,却成了令人不齿的民族败类,而一些说书人再添油加醋,百姓就会误会其中某个历史人物,让本来清白的他,成为口诛笔伐的对象,实在可悲。
比如北宋的武将王禀,本是民族英雄,曾经在太原保卫战中跟金兵血战到底,但在《水浒传》中却成了嫉贤妒能的小人,而且还是个奸臣,实在是岂有此理?
最冤枉的是潘金莲,她本是大家闺秀是知州家的小姐,她知书达理,温柔美貌,十分贤惠,嫁给河北清河人武植之后,一直勤俭持家,安分守己,一共养育四个孩子,跟丈夫白头偕老。但不知道潘金莲怎么就得罪了写书的,可能是人们的嫉妒心吧,给她泼了很多脏水,把她塑造成一个妖艳、阴险、不守妇道的人。

宋朝还有一个历史人物,在演义中一直推崇他,说他是民族大英雄,老百姓对他十分崇拜,恨不得立个庙堂祭拜他。他到底是谁?他就是北宋宋徽宗时期的武将呼延庆。
作为使用铁鞭的悍将,呼延庆一直是评书演义中的热门人物,在当时的很多孩童都对呼延庆这三个字如雷贯耳,可见他在民间的知名度。百姓对他的武艺十分崇拜,对他的忠肝义胆更是潸然泪下。
但历史上的呼延庆完全相反,他是个误国误民的罪人。呼延庆的祖上是开国名将呼延赞,以骁勇善战著称,出身将门世家,他长期驻守登州沿海负责军事防御,是当地的指挥使,也就是大将军。
呼延庆虽然职位不算高,但在这个人很有些小聪明,通晓多国语言,口才敏捷能言善辩,于是国家派他去跟外国人打交道,前后四次派他出使金国。

呼延庆见到金主完颜阿骨打,经过谈判与金国达成了夹攻辽国的协议,史称宋金“海上之盟”。却不料这个协议差点断送了宋朝江山,也是造成“靖康之耻”的原因之一。
本来宋辽联盟还可苟延残喘,但宋朝因为呼延庆签的这份协议,倒向金国,结果导致金国野心无可抑制,最终发生了“靖康之耻”这样的事情,大宋三百年基业毁于一旦。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