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首届华语原创音乐剧孵化计划今日举办作品认标会进入市场对接,两部作品与制作方正式签约制作,有望于明年与观众见面。作为国内首个集平台与模式之力、从音乐剧创作阶段提供助力的孵育项目,孵化计划抓住行业痛点,希冀从核心创作阶段注入强力,催生本土优秀版权作品,形成行之有效的模式带动原创力量的集体成长。

首届华语原创音乐剧孵化计划今日举办作品认标会进入市场对接,两部作品与制作方正式签约制作,有望于明年与观众见面。

“孵化机制希望带动创作者、制作者、孵化方、版权方、市场运营者、剧院等各方共同成长,激起行业的深层动力。第一年我们收到了来自72位创作者77部作品,今年收到投稿147部,比去年增长将近一倍,更多年轻创作者的愿望和热情正在孵化平台上生长。”上汽·上海文化广场副总经理费元洪说。在行业受疫情影响的特殊时期,孵化计划的持续发声不仅为创作层面和艺术领域注入潜能,也在探索和突破国内音乐剧创作和制作的新模式。

完成产业分工,接下来的路会越来越顺

业内人士提起孵化计划,大多“眼睛放光”。中国音乐剧市场发展以来,苦于原创音乐剧票房、影响力、人才较弱的问题已久,而版权引进又面临成本过高、本土化不易的双重压力。作为国内首个集平台与模式之力、从音乐剧创作阶段提供助力的孵育项目,孵化计划抓住行业痛点,希冀从核心创作阶段注入强力,催生本土优秀版权作品,形成行之有效的模式带动原创力量的集体成长。此前,首届孵化计划举行的创作分享会、孵化大师班、剧本朗读会、工作坊呈现等活动都备受业内外关注。

在多个制作方表达合作意向后,《生死签》和《对不起,我忘了》两部作品今日公布认标结果,并将于合同签订后18个月内完成首演,以更成熟和完整的面貌与观众在剧场相见。《南唐后主》作为工作坊时最受现场观众青睐的作品,也将以作品认标会为契机,继续开放市场化对接的可能性。

“什么是中国式音乐剧?每个人都没有正确答案,但音乐剧的成功,必须经过本土化的过程,最大限度服务本土观众。”孵化统筹、制作人王海笑说。首届孵化计划明确作品孵化目标,并为创作者提供了良好的合作环境,由经验丰富的导师带领创作者前进、听取观众反馈,建立了科学管理的孵化过程。

而市场对接环节,也是音乐剧产业中的重要一环,让创作者、孵化方和制作方能够互相支撑、资源互补,共建音乐剧未来的良好生态。“中国音乐剧市场化、商业化进程从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就开始了,30年来很多投资者满怀热情和期待,砸了大钱请了大腕儿,却连个响声都听不到,这种现象实际上是对产业和投资者极大的伤害。今天我们通过孵化计划把好的作品放在投资者面前,完成产业分工,接下来的路会越来越顺。创作、投资、管理、后期经营分阶段走,也是国外成功音乐剧产业共同遵循的路线。”孵化评审、上海音乐学院教授陶辛表示。

值得一提的是,孵化计划还开创性地将孵化作品纳入上海音乐剧文化研究中心作品库中。作为国内首家音乐剧文化研究中心,上海音乐剧文化研究中心由上海文化广场剧院管理有限公司联合上海音乐学院、上海戏剧学院与上海视觉艺术学院共同发起成立,未来将在授权范围内免费开放孵化作品供高校学生学习和排演,让国内表演艺术院校有更多中国原创音乐剧可排,促进行业的产学研一体化。

优质创作涌现,来日依然可期

疫情让演出按下暂停键,对创作者来说塞翁失马焉知非福,通过思考沉淀后,可能涌现出更优质的创作内容和思路。孵化计划于今年2月底特别发布以疫情为线索的“特别征集”活动,短短一个月时间就收到了52部作品投稿,凝聚着创作者们对于这段特殊时光的感触和心血。

《生死签》艺术总监周可人与编剧何莹今年也投稿了新作品,虽然剧本风格和形式不同,何莹直言“成长了”,对音乐剧创作更清楚如何入手、一步步往下创作。

“工作坊呈现后我们收到了很多观众评论,对人物线进行了调整,进一步完善了剧本。有制作方反馈对作品规模有一些顾虑,我们也探索了能否从中小型剧场做起,一步一步往大剧场走。”《南唐后主》编剧张吟昕表示。

在专注、专业和创作视野上,青年人才都有各自的体会。“之前我做编剧很多时候,是一个人在家写剧本,做纪录片也是拍好回来才会有团队一起做后期。这次完全不同,一开始就是团队一起努力完成一件事,不是一个人在战斗的感觉特别开心,我感到自己并不孤单。”《对不起,我忘了》编剧李宜橙感慨,“过去一年最大的收获也在团队合作,思考的问题不再局限于情节故事,而是考量呈现方面的问题。”“疫情影响下,创作者之间交流简直太频繁了,也带来了更多冲突碰撞。平时都是抽时间工作,现在终于有段时间在家里静下来了。”周可人说。

《生死签》签约方制作人苏莉茗表示,经历多个孵化阶段后,作品音乐性、故事性都有一定程度的提升,可以直观看到它可能实现的商业价值,并期待能完成创作者的心愿:让作品走出国门展演。“第一次会议时我觉得十分惶恐,国内市场还没有做出来,就要打国外市场?但既然国外好的作品能够引进来,我们优秀的作品为什么不能走出去呢?”

文化广场总经理张洁则表示,在与观众暂别的特殊时期,尤其需要提振信心。旨在为未来发展蓄力、孕育创作力量的孵化计划进入市场对接,也是行业危中寻机的探索。“文化广场作为市场运营企业,也有社会责任,我们从2019年承诺拿出利润的10%用于剧种未来生态的孵化。疫情下演出面临不确定性,但来日依然可期。”

图片来源:主办方供图

作者:吴钰

责任编辑:王彦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