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共1549個字,閱讀時間約需4分鐘。

  

  增城北部有一種菜,個子大,高達一米左右,外表很像大白菜,被當地人形象的稱爲菜樹。不過,在十年前這種菜最貴只有兩、三毛錢,很多村民不願意種植這種菜,有的村民甚至拿來餵豬。

  唯有張文彬爲了這種菜,甘願辭職,不當公司經理,卻當起了菜販,將曾經只有幾毛錢一斤的菜賣到了30塊一斤。

  張文彬:

  

  去年我們營業額大概是5000萬左右,其中菜心差不多佔了一半的份額,我們主要以遲菜心爲主,每年的菜心就去年的統計數字應該是(賣出)600萬斤左右。

  

  就靠賣這種菜,年銷售額過千萬元,實打實的營業數據確實讓人震驚。那麼,張文彬到底是如何把幾毛錢一斤的菜變成大夥的“發財菜”的呢?張文彬說,最主要的原因是他抓住了政府提供的兩次機遇,第一次是2004年的菜心節。

  張文彬說,當時遲菜心在其他地方是沒有的,只有增城北部纔有,因爲生長在深冬,所以叫遲菜心。增城區政府舉辦遲菜心美食節,打造遲菜心品牌。

  正是政府的推動,撬動了遲菜心的市場,但是銷售渠道不成熟,雖然遲菜心的種植規模增大了,還是沒人專門做遲菜心的生意,張文彬卻想試一試,張文彬將自己當時的全部身家20萬投入進去,承包了500畝土地 專門種植遲菜心,深夜割菜,往各個酒店配送。鮮脆甜爽的遲菜心,菜味獨特,廣東人對新鮮食材的好奇和喜愛,讓張文彬一下子成爲了3家酒店的菜心供應商,慢慢地開始供不應求。

  而張文彬口中的第二次機會是2015年,政府大力推動互聯網+經濟 鼓勵電商蓬勃發展。這一次,張文彬又抓住了這波紅利,在政府的推動下,他組建了自己的電商團隊。這一次,他不僅賣菜心,還把農民的其它農產品銷售出去,去年,公司銷售額達到5000萬,而僅僅遲菜心就佔了一半的份額。

  7月25日,他去參加了一個鄉村振興產業基金高峯論壇,這一次,廣州首個鄉村振興產業基金在增城成立,鄉村振興基金總規模50億,由政府資本與民間資本1:1.5的比例集資,第一批的5億資金已經完成,通過政府引導吸引社會資本投入,擴大資本總量,市場化運作。

  在這次鄉村振興基金成立大會上,產融結合是業內專家討論的熱點。專家認爲,在發展戰略的選擇上,鄉村振興基金應該堅持“產融雙棲”戰略,即以“產業+金融”雙輪驅動的產融互動。具體而言,基金通過股權投資、農業保險金融、供應鏈金融等系列金融產品作爲着力點,促進一系列適應增城經濟發展趨勢的產業發展,如智慧物流、科技農業、田園康養、鄉村更新改造等,推進農業、服務業與科技、教育、文化、康養等產業深度融合。

  在下一步的發展中,增城還將以基金爲橋樑和紐帶,多渠道整合政策資源和資金,通過鏈接多層次資本市場聯合社會各界,帶動農村項目落地與發展,特別是和鄉村發展本來就關係密切的農業類上市公司,是鄉村振興不可忽視的重要力量。

  廣東已明確要按照3年取得重大進展、5年見到基本成效、10年實現根本改變的要求來全面部署鄉村振興工作,增城鄉村振興產業基金的落地,無疑是廣州市大力響應鄉村振興建設號召,創新金融服務鄉村振興相關產業的一個有益的探索。

  專家評論:

  

  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開啓了我國農業發展新篇章,而產業融合發展,是實現鄉村振興的途徑,也是富農的有效手段。

  

  敬請關注

  每週一至週五

  晚上20點05分

  廣州廣播電視臺

  新聞頻道播出的

  《城市話題》

  (來源:直播廣州《城市話題》)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