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從以上這四個政黨的情況來看,除了國民黨以抗衡袁世凱、爭奪組閣權爲目標外,共和黨、統一黨和民主黨都是以不同形式擁護袁世凱的立憲派政黨,但是這三個政黨在參衆兩院的議員選舉中,全都輸給了政黨政治行家宋教仁所主導的國民黨。這個選舉結果如果能夠得到兌現,那麼袁世凱雖然得到民國大總統的寶座,但宋教仁所期望的政黨內閣將會以國民黨議會選舉的巨大勝利而實現,民國行政權力的真正掌控權便將徹底落入國民黨手中。

最終這四大黨經過口水攻訐、武力挾持、賄買選票等等較量,兩院席位的選舉結果是民主黨得到24席、統一黨得到24席、共和黨得到175席、國民黨得到392席、跨黨和無黨者得到255席。


這四個政黨的組建時間都是在1912年,都是由當時各個政治團體經過各種合縱連橫而匆匆組建起來的。當時的那些團體按照政治主張可以分爲穩健派和激烈派,穩健派是由清末立憲團體發展而來,激烈派則是由清末的革命團體發展而來。

第一個完成組建的是

第二個完成組建的是


接着在8月12日,中華共和促進會、共和建設討論會、共和俱進會、國民新政社等政團聯合組建爲

從以上這四個政黨的情況來看,除了國民黨以抗衡袁世凱、爭奪組閣權爲目標外,共和黨、統一黨和民主黨都是以不同形式擁護袁世凱的立憲派政黨,但是這三個政黨在參衆兩院的議員選舉中,全都輸給了政黨政治行家宋教仁所主導的國民黨。


經過歷時近三個月的議會選舉,國民黨贏得了參議院274個席位中的123席、衆議院596個席位中的269席,分別佔44.9%和45.1%;而共和黨、統一黨和民主黨所贏得的參衆兩院席位分別只有55/120席、6/18席、8/16席。

這個選舉結果如果能夠得到兌現,那麼袁世凱雖然得到民國大總統的寶座,但宋教仁所期望的政黨內閣將會以國民黨議會選舉的巨大勝利而實現,民國行政權力的真正掌控權便將徹底落入國民黨手中。

但袁世凱會是一個守規則的人嗎?就在議會選舉落幕幾天後的1913年3月20日,宋教仁在上海火車站遇刺並在兩天後不治身亡。隨後,參衆兩院裏羣龍無首的國民黨籍議員,在袁世凱的拉攏下分化成爲許多小團體,這些小團體均不同程度地倒向了袁世凱。


比如景耀月組織的“政友會”、劉揆一組織的“相友會”、郭人漳組織的“超然社”、陳家鼎組織的“葵醜同志會”、朱兆莘組織的“集益社”等等小團體均各有數十名國民黨籍議員,也就是說有上百名國民黨籍國會議員搖身一變都成了袁世凱的擁護者。

與此同時,在1913年5月,袁世凱又操縱國會的第二大黨、第三大黨和第四大黨合併爲一個黨。相比之下,現代西方國家所流行的議會多黨聯合以達到取得議會控制權的做法,跟袁世凱一比簡直弱爆了。袁世凱直接主導共和黨、統一黨、民主黨合併爲進步黨,使這三黨作爲御用黨的聲勢因合併而大大增強了。

儘管這麼一來,參衆兩院已經成爲袁世凱可以隨意拿捏的玩物,但他還是覺得國民黨的存在太礙眼,遂於1913年11月4日下令解散國民黨。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