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過去了,但回想夏天的美食,往往有這樣的特點:要麼清涼冰爽,要麼重口開胃。咖喱就屬於後者,口感辛香濃烈,非常有助於在高溫天氣下提振食慾。

印度絕大部分地區地處熱帶,氣候溼熱,口味濃重的咖喱便發源於此,它不僅能開胃,還有很好的防腐、去腥味作用。不過在印度卻很難找到“咖喱”,這是怎麼一回事呢?印度沒有“咖喱”?

咖喱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幾千年前,1563年葡萄牙人奧爾塔所撰《印度香藥談》中已有相關描述。

咖喱是東南亞以及歐洲等地區菜餚中調味醬的統稱。 這種調味醬由五花八門的香料混合而成,常見的幾種有丁香、薑黃、香菜籽、孜然、小茴香、姜、胡椒、辣椒、肉桂、豆蔻等。

香料是印度菜餚最重要的調味品,這裏隨便一個普通集市上就能找到幾十甚至上百種香料。 不同的香料可以實現酸、辣、香等不同的調味效果,通過調節成分和配比,就能得到層次豐富的各種味道。

這種調味醬並沒有固定的配方,每個地域各有特色,甚至同一地域各家各戶的做法也有不同,而且很少有預先調配好的成品販賣,一般都是在主婦在做菜時現場調配。其實,在印度“咖喱”這個詞並不常用,一般是在面向外國人時,爲了方便理解纔會使用。誰起了“咖喱”這個名字?

既然印度人不怎麼用“咖喱”,那這個名字又是怎麼來的呢?

15世紀,葡萄牙商人在印度西海岸做生意,無意中嚐到了一種口感辛辣的燉菜,便根據印度南部方言泰米爾語中一個“醬汁”發音爲Kari的詞語,創造出了“Carel”這個稱呼。

1600年,英國東印度公司成立,在亞洲地區進行貿易活動,不到一個世紀的時間,就擠走了葡萄牙人,成爲亞洲地區的海上霸主。“Carel”也在18世紀從印度傳到了英國等地區,這種來自東方的神祕美食令歐洲人深深着迷。

“Carel”也在這段時間裏漸漸變成了現在使用的“Curry”(譯:咖喱),泛指用各種香辛料調味製作的燉菜。英國人喫的咖喱在印度咖喱的基礎上對口感進行了不少調整,很好地迎合了自己的胃口,也不像印度當地有那麼多複雜的花樣,很快就被廣泛被認知和接受了。推廣咖喱的大功臣

儘管葡萄牙商人是先來者,創造了咖喱這個名字,但把咖喱推廣到世界的功勞,絕對屬於英國人。

印度在很長時間裏是英國的殖民地,所以英國海軍經常往返兩國之間,他們在航行時常把蔬菜和肉放到一起煮,再用牛奶勾芡濃稠湯汁,通常搭配麪包食用。在長時間的海上航行中牛奶很容易腐壞,而咖喱和勾芡的麪粉卻能長時間保存,漸漸地咖喱就成爲了英國海軍的常備餐食。

在幾個世紀的時間裏,隨着衆多英國人來來去去,咖喱自然也就被帶到了英國。

19世紀初,英國的克羅斯&布萊克威爾(Crosse & Blackwell)公司開始發售在馬薩拉(Masala)配方基礎上製作的咖喱粉,這種咖喱粉根據英國人的口味對辛辣度進行了調節,而且相比印度每次必須自己調配香料的做法,用它製作起菜餚來更方便,一經上市便一路暢銷,極大地推動了咖喱的普及。

19世紀中期,英國的菜譜書上登載着各式各樣的咖喱食譜,慢慢咖喱已經成爲了英國人日常飲食的一部分。

而在東方,咖喱又傳到了日本。明治維新時期西餐盛行,儘管咖喱本身並非血統純正的西餐,但由於當時在英國十分普遍,日本上層社會便有樣學樣,追捧起這種新奇美食來。

有趣的是,咖喱在日本也是通過海軍來推廣普及的。那時日本海軍從組織、技術乃至飲食都全面效法英國海軍,方便美味的咖喱餐自然也被納入了學習範疇。不過日本人更習慣於喫米飯,於是對菜譜進行一番改良,最早的日式咖喱飯就這樣誕生了。

那些在海軍中負責烹飪的水兵在回鄉後,免不了要在親友面前展示一下廚藝,咖喱飯的做法就這樣傳播開來。水兵們可能也很難想象,他們的工作餐時至今日竟成爲了日本最受歡迎的國民料理之一。

20世紀中期,日本人發明了咖喱塊,看上去有些像巧克力,在做菜時只需要掰下一塊丟進鍋裏,就能熬出一鍋濃厚的咖喱來。現在,世界各地都能找到咖喱的身影,歐式、日式、泰式等各色咖喱自成一派······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