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邵念方大承气湯合二陈汤治疗顽固失眠案

王某,女,40岁,干部

2002年11月26日初诊。患者失眠八年余,加剧一年,难以入眠,有时彻夜不眠,开始用安定有效,以后服安定3~4片亦无效,同时伴有心烦不安,精神欠佳,倦怠乏力,饮食尚可,大便秘结,三四日一行。舌质红苔薄白,脉弦细。服多种中西药,久治不愈。

诊断:不寐。治法:排毒泻热。方药:大承气汤加减。

熟附子(先煎)12g,生大黄(后入)12g,芒硝(化入)10g,清半夏10g,沉香粉(后入)10g,云苓15g,陈皮12g,人参10g,炒枳实10g,甘草3g。水煎服,日一剂。

11月30日诊,服第一剂药后大便一次,质稀,并未大泻,当晚即能入睡八小时。又服两剂,睡眠、二便均正常,余症亦好转。舌质淡红苔薄白,脉细。

处方:上方熟附子、生大黄各改为10g,加白术12g、砂仁6g。继服。

12月10日诊,又服药十剂,诸症全部消失,舌质淡红苔薄白,脉缓和。八年痼疾霍然而愈,患者喜出望外。继以六味地黄丸合归脾丸各一丸,日两次,以巩固疗效。并嘱患者少生气,多运动,晚饭勿食辛辣之品,再服药一周即可停药。

随访一年,患者安然无恙。

【按】此案经用各种中药安神药无效,有时处方酸枣仁用至60g,亦收效甚微。当辨证求因,辨因施治,此乃燥屎内存,日久蕴热生毒,阻滞中焦,清气不得升,浊气不得降,邪火上攻于心,则心烦失眠。病延日久,耗阴伤阳,元气日亏,故倦怠乏力。故病因当责之于邪热内滞。西医认为消化系统是人的第二大脑,消化系统紊乱,直接影响神经功能。治当排毒泻热。用大黄、芒硝、枳实、沉香攻坚破滞,荡涤胃肠,排毒泻热而为君药;人参、云苓、陈皮、半夏健脾化湿,恢复中焦脾胃功能,使清气得生,浊气得降而为臣药;熟附子大热,温补阳气,佐制大黄、芒硝苦寒过度而败伤脾胃,人参大补元气,既固先天亦补后天,使枳实、沉香宽肠下气而无耗气之弊,二药共为佐药;甘草甘缓而调和诸药,且有解毒之功而为使药。诸药共奏排毒泻热,健脾安神之功。此方安神药虽少,八年失眠痼疾药到病除,处方用药之精妙,全在于中医辨证论治理论的指导。

———《中国现代百名中医临床家邵念方》

【按语】《经》曰:小大不利治其标。此案患者失眠八年余,然大便秘结,三四日一行,如此燥屎内结,邪热内滞,阻滞中焦气机,清气不升,浊气不降,上扰心神,则心烦不眠。当急治其标,通便排毒,以泻热安神,故一诊方选大承气汤合二陈汤加减,可谓药症相符。二诊中诸症减轻,减熟附子、生大黄的剂量,加白术、砂仁健脾化湿行气。三诊诸症消失,继以服用六味地黄丸合归脾丸,滋阴健脾,养血安神,以巩固疗效。

(二)、郭维琴酸枣仁湯加味治疗失眠石寐案

田某,男,43岁

主诉:失眠五年。刻下症:每晚只能入睡两三个小时。即使入睡也多梦纷扰,甚至彻夜不眠,以至头常昏痛,健忘,心悸,汗多,间或胸部憋闷,气难透出,神疲肢倦,便溏,日行二次,晨起咳嗽痰多而色白,舌苔薄黄,脉细弦数。

辩证:心肝血虚火旺。

治法:滋养心血,敛汗降火安神。

处方:酸枣仁汤加味。

酸枣仁30g,朱茯神15g,知母10g,生甘草10g,川芎10g,柏子仁30g,五味子10g,党参15g,莲子15g,山药15g。五剂,日一剂,水煎服。

失眠显著改善,每晚能睡五六个小时,梦亦减少,头昏痛减轻,但仍咳嗽痰多。

二诊:守方加半夏、陈皮、竹茹各10g,枳实5g,合温胆汤于酸枣仁汤中,再进药五剂,失眠基本解除,患者大感舒适。

三诊:仍守上方加减以巩固疗效。

【按】本例由于心肝血虚火旺,神魂不宁,以致长期失眠,寐少梦多等症,间或胸闷而气难透出,不仅心神严重不安,而且心气渐趋阻滞,再者便溏、神疲肢倦,晨起咳嗽痰多色白,可见兼有肺脾气虚而内蕴痰湿。初诊用酸枣仁汤加柏子仁、五味子、丹参、首乌藤、合欢皮滋养心肝阴血以安敛神魂为主,少佐补肺脾又安心神的党参、山药、莲子,失眠好转后,再加入半夏、陈皮、竹茹、枳实以化痰湿,故能取得良效。-《郭维琴临证精华》

【按语】患者眠差梦多、头昏健忘乃肝虚而火气上乘清窍所致;心悸、胸闷因肝火扰心,心气阻滞而致;肝脏体阴而用阳,阴虚不纳阳,阳亢于外,故汗多。复有神疲肢倦,便溏,痰多色白,示肺脾气虚而内蕴痰湿。本案患者病机复杂,但以虚为总纲,证属虚劳失眠。经曰:肝藏魂,人卧则血归于肝。虚劳之人,肝气不荣,则魂不得藏,魂不得藏故不得眠。夫肝藏魂,有相火内寄。肝虚相火动则心火随之,于是内火扰乱,故凡有夜卧魂梦不安之证,无不皆以治肝为主。《金匮要略》云:虚劳虚烦不得眠,酸枣仁汤主之。故方用酸枣仁汤加味,治宜养血安神,敛汗降火。方中酸枣仁以安肝胆为主,配川芎调血以养肝,茯苓、甘草培土以荣木,另甘草配知母降火以除烦,茯苓、川芎可行气除痰,皆所以求肝之治,而宅其魂也,五味子敛汗宁心,柏子仁养心安神,党参、莲子、山药补肺脾之气。五剂后,诸症悉减,唯痰仍多,故二诊守方加半夏、陈皮、竹茹、枳实,取温胆汤理气化痰之意。

(三)、郭维琴归脾湯治疗不寐案

孙某,女,86岁

主诉:睡眠不佳七年。患者近七年来,由于操心烦劳,思虑过多以至睡眠欠佳,逐渐加重,曾服用地西泮、索米痛片等疗效不明显。现患者眠中易醒且梦多,醒后难以入睡,倦怠乏力,周身有位置不定之疼痛或热气游走,忽伴忽止,精神不振,面色不华,唇淡,舌质淡,苔薄白,脉浮大无力。

辨证:心脾两虚。

治法:补气健脾,养心安神。

处方:归脾汤加减。

黄芪18g,白术9g,茯神12g,远志6g,酸枣仁9g,枸杞子9g,当归6g,龙眼肉12g,陈皮6g,炙甘草6g。四剂,日一剂,水煎服。

二诊:自觉睡眠渐深,噩梦减少,疲倦感减轻,不服地西泮也可入睡,舌脉同前。原方继进四剂。

三诊:症状基本消除,睡眠较实,精力感充沛,偶感乏力,舌质淡有改善,苔薄白,脉有力。嘱服归脾丸。

【按】老人不寐多属虚证,因于实邪者不多。盖因年老体衰,精血内耗,忧思较多之故。其表现或为觉醒过早,或为睡眠过浅,或为夜梦过多不能熟睡,或为中间醒后不易复眠等。其病机总与心、脾、肝、肾有关。本例因操劳过度,忧虑思念,伤及心脾,营血内耗,血不养心,遂致失眠多梦,故以补气健脾,养心安神之剂收功。《郭维琴临证精华》

【再按】《黄帝内经》指出:年四十而阴气自半也,起居衰矣《冯氏锦囊》提出:老年人阴气衰弱,则睡轻微易知;可知年老阴血易虚。患者年迈血少,又久病血虚,加之思虑过多,暗耗心血,引起心血不足,心失所养,心神不安而不寐;患者思虑劳倦太过伤脾,生化之源不足,营血亏虚,不能上奉于心,而致心神不安,故不寐甚耳。如《类证治裁》所言:思虑伤脾,脾血亏损,经年不寐。另患者精神不振,面色不华,唇淡,舌质淡,苔薄白,脉浮大无力,症状合舌脉之象皆示气血亏虚;而周身有位置不定之疼痛责之不荣则痛。故本证乃心脾气血两虚证。方用归脾汤益气补血,健脾养心。方中重用黄芪,配以白术、甘草以补气健脾,则气旺血生;当归、龙眼肉补血养心,远志、枣仁、茯神养心安神;陈皮理气健脾,补中寓行,补而不滞。三诊时患者诸症悉减,故改用丸剂以缓补之。

(四)、郭维琴安神定志丸治疗不寐案

王某,女,31岁

主诉:睡眠不实两周。患者两周前因惊恐而致睡眠不实,噩梦纷纭,自服地西泮片未效,遂来我处就诊。现患者睡眠不实,噩梦纷纭,闻响易惊,胸闷,乏力,心慌,精神不振,喜太息,食欲不佳,二便尚可,舌淡苔薄白,脉弦数。

辨证:心胆气虚。

治法:益气镇惊,开郁安神定志。

处方:安神定志丸加减。

茯苓15g,党参15g,远志6g,石菖蒲10g,龙齿(先煎)20g,灵磁石(先煎)30g,当归12g,赤白芍各10g,柴胡8g,白术10g,郁金10g,合欢皮20g,炒酸枣仁10g,远志6g。七剂,日一剂,水煎服。

二诊:患者症状明显改善,睡眠较实,噩梦少,胸闷乏力太息减轻,自觉精神较佳,食欲好,已无心慌,舌淡苔薄白,脉略弦。上方继进七剂。

三诊:诸症悉平。

【按】本案患者因于惊恐,心虚胆怯,心神不安,噩梦纷纭,闻响易惊,惊则气乱,恐则气下,心气不足则胸闷乏力,心神不安则心慌,气机不利则喜太息。方以党参、茯苓、白术健脾益气,龙齿、灵磁石重镇安神,当归、赤白芍、柴胡、合欢皮疏肝解郁安神,再辅以郁金、炒枣仁、远志等安神宁心之品,共奏益气镇惊,解郁安神定志之效,方证合拍,而收全功。

《郭维琴临证精华》

【按语】《沈氏尊生书》云:心胆惧怯,触事易惊,梦多不祥,虚烦不眠。本案患者因惊恐而病成,且病程尚浅,故病机简明,证属心胆气虚证。心虚胆怯则睡眠不实,噩梦纷纭,闻响易惊;心气不足则胸闷、乏力;心神失养,故而心慌;喜太息乃胆气不利;精神不振、食欲不佳因气虚所致。方用安神定志丸加减,治以益气镇惊,安神定志。方中重用龙齿、灵磁石重镇安神,又配以郁金、炒枣仁、远志等养心安神,标本兼治;胆气不利,因肝胆相照,故以当归、赤白芍、柴胡、合欢皮调肝解郁;党参、茯苓、白术益脾胃之气,化源以上奉心气。药对其证,故见效甚速。

戴玉光小柴胡加龙骨牡湯加甘麦大枣湯治疗不寐案

(五)、黄某,女,21岁,大学生

初诊:2004年3月19日。主诉:心烦,失眠半年。患者述半年前因学习紧张致心情烦躁,继而出现失眠,难以入睡,睡中易醒,导致第二天乏力,头昏,精神萎靡,注意力下降,被校医诊断为神经衰弱,给谷维素、天麻素、安定等无效,现为进一步治疗来我科就诊。现症:入寐难,易惊醒,心烦,头昏,乏力,注意力下降,纳差,二便调,舌淡红,苔白,脉弦。西医诊断:神经衰弱。中医诊断:不寐(心阴不足,阴阳失调)。辨治: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快,工作紧张,心理压力大可导致身心疾病发病率明显上升。本患者即因学习紧张,思虑过度致心阴不足,心阳失养,阴阳失调。方用《伤寒论》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加减化裁,治疗各种阴阳错杂,浊邪填胸,神明内乱,治节不行之证。拟用之针对人体气血阴阳失调,以燮理阴阳,疏调气血。

柴胡12g,黄芩12g,龙牡各30g,党参15g,半夏12g,甘草9g,淡干姜9g,大枣12g,川芎9g,白芍15g,川桂枝9g,丹参15g,五味子9g,酸枣仁15g,浮小麦30g,合欢皮12g,首乌藤30g。六剂。每日一剂,水煎服。

二诊:2004年3月25日。服前方睡眠稍有改善,但易反复,且月事刚过,量一般,色红,伴心烦,口不渴,夜间紧张则多尿,舌淡,苔薄,脉沉。服药后睡眠有改善,加之月事刚行,阴血又亏,阴不涵阳,故心烦、失眠。所谓阳入阴则寐,给予二至丸补肝肾之阴,甘麦大枣汤养心阴,益心气。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调理阴阳。

柴胡12g,黄芩12g,龙牡各30g,党参15g,半夏12g,甘草9g,淡干姜9g,大枣15g,川芎9g,五味子9g,酸枣仁15g,浮小麦30g,女贞子12g,旱莲草12g,茯苓12g,麦冬12g。六剂,每日一剂,水煎服。

三诊:2004年4月2日。自述稍紧张则睡眠差,易醒,口干苦,夜尿频,头昏,口腔生溃疡,纳可,大便日一行,唇红,舌淡红,苔薄,脉沉。患者本次月经仅行三天,量较少,加之失眠,心烦。脾虚化源不足则气血亏虚,月事自然量少,气血不足,又心神思虑过度,心神失养故不寐。拟归脾汤化生气血,调补心脾,兼补肝肾,少佐清肝。

黄芩9g,白术12g,党参15g,半夏12g,甘草9g,龙眼肉12g,黄芪15g,当归6g,大枣15g,远志6g,酸枣仁15g,广木香3g,仙鹤草30g,蜂房12g,川连4g。六剂。每日一剂,水煎服。

益精灵口服液20毫升,每日三次,口服。

四诊:2004年4月12日。月事正行,量多,色鲜红,无血块,无腹痛,心烦,时有眠差,纳可,二便调,舌淡红,苔白,脉沉。经前培补心脾与肝肾,月经量有所增加,此乃气血恢复之象;劳心思虑过度伤神,当以天王补心丹补之。

黄芩12g,党参12g,当归6g,大枣12g,远志4g,丹参15g,酸枣仁15g,五味子9g,天冬9g,麦冬12g,生地12g,茯苓12g,柏子仁9g,石菖蒲6g,桂枝6g。六剂。每日一剂,水煎服。

五诊:2004年4月19日。患者服前方睡眠明显改善,偶感紧张则夜尿频,尿无灼热疼痛,纳可,舌淡红,苔薄腻,脉沉细。前方针对读书紧张,耗伤心脾,给予天王补心丹有效,加益智仁益阳缩泉。

党参12g,当归9g,远志4g,玄参12g,酸枣仁15g,五味子9g,天冬9g,麦冬12g,生地15g,柏子仁12g,石菖蒲9g,益智仁9g,桔梗9g。六剂。每日一剂,水煎服。

六诊:2004年4月26日。睡眠已改善,每日安睡八小时,夜尿一两次,纳可,无头昏与多梦,舌淡,苔白,脉沉小弦。经过燮理阴阳治疗后,以归脾汤养心安神重在治本,调理收功。

党参12g,丹参15g,当归9g,远志6g,玄参12g,酸枣仁15g,五味子9g,天冬9g,麦冬12g,生地15g,柏子仁12g,石菖蒲9g,益智仁6g,桔梗9g,大枣12g,琥珀4g。七剂。每日一剂,水煎服。

【按】不寐,以经常不能正常睡眠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病症。临床表现有轻有重,轻者入寐困难,或寐而不酣,时寐时醒,或醒后不能再寐,严重者彻夜不能入寐。病因乃为思虑劳倦,损伤心脾,心伤则阴血暗耗,不能藏神,脾伤则精微不化营血无以养心,故心神不安而成不寐。或因体弱,心胆亏虚,善惊易恐,心神不宁或暴受惊骇,致心虚胆怯,神不内守,形成不寐。或因情志抑郁,肝气不舒,郁滞化火,火炎于上,扰动心神。或因饮食不节,脾胃受伤,宿食停滞,运化失职,酿成痰热,壅遏于中,胃气不和,痰热上扰,所谓胃不和则卧不安。辨证重在辨明虚实。虚证多属阴血亏虚,重在心脾肝肾;实证重在肝郁化火,食滞痰浊所致,重在肝胃。治疗以补虚泻实为原则。

此患者学习紧张,思虑过度,肝郁气滞日久,耗伤心阴,致心神失养,选经验方:小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合甘麦大枣汤加减。疏调气机,燮理阴阳,使肝气条达,先治其标。方中柴胡、黄芩疏肝平肝;白芍、甘草柔肝养肝;龙、牡重镇潜阳。

党参、半夏、淡干姜、大枣健脾和胃;川芎、川桂枝、丹参养血安神;浮小麦、合欢皮、五味子、酸枣仁、首乌藤养心安神。随后根据女子以肝为本,以血为本,加入二至丸调补肝肾,归脾汤、天王补心丹补养心脾,以治其本。方中天冬、麦冬、生地滋阴补肾,当归、大枣养血安神;丹参、远志、酸枣仁、柏子仁、五味子安神;党参、茯苓健脾;石菖蒲开心窍,反佐黄芩清心火;桂枝温运。

《戴裕光医案医话集》

【按语】心藏神,阴阳失调,阳不入阴,心神不宁,神不守舍,可发生不寐。明·秦景明《症因脉治》认为:心气虚则心无主威,心神失守心血耗尽,则神明内扰,而心神不宁。此心之本脏虚,临证治疗应从心入手,亦应考虑到相关脏腑的影响,如本案患者亦有肝郁气滞,脾虚失运等,分别给予条达肝气,补养心脾之药,使其诸症皆除。

(六)、田淑霄升降散合栀子鼓湯加减治疗不寐孙某,女,58岁

心烦甚,恶与人言,每晚服4片安定,只能睡二到四小时,头痛,健忘,已半载有余。脉沉而躁数、寸脉盛,舌红,唇黯红。此郁热扰心,心神不宁。法当宣泄心经郁热。

处方:僵蚕9g,蝉蜕4g,姜黄6g,川大黄3g,豆豉10g,焦山栀8g,连翘10g,生甘草6g。

六剂后已可不服安定睡五六个小时,心烦大减。上方去川大黄,加柏子仁15g,麦冬9g,丹参15g。八剂,症除,脉已不躁数。嘱服天王补心丹善后。随访一载余,睡眠正常。

【按】心经热盛而心烦失眠者,必先清心火,火除心神自安。若心火盛面脉沉躁数者,属心经郁火,故清心火时,必加宣泄透热之品。若火未清而骤予炒枣仁等通套安神之品,则火热更加郁伏难愈。———《温病名方验案说评》

【按语】根据舌脉及症状表现辨证为郁热扰心,心神不宁。心主血而藏神,心火亢盛,神不守舍则心烦,头痛,健忘;心在窍为舌,脉为血之府,心火亢盛则舌红,唇黯红,脉沉而躁数,寸脉盛。

《内经》曰:火郁发之。因此治以宣泄心经郁热的升降散合栀子豉汤加减。升降散以宣泄郁火为原则,正如杨栗山所云:

僵蚕以清化而升阳;蝉衣以清虚而散火,君明臣良,治化出焉;姜黄辟邪而清疫;大黄定乱以致治,佐使同心,功绩建焉。僵蚕,蝉蜕升阳中之清阳,姜黄、大黄降阴中之浊阴,一升一降,内外通和,而杂气之流毒顿消矣。四药相伍,升清降浊,寒温并用,一升一降,内外通达,气血调畅,共奏行气解郁、宣泄三焦火热之邪。

《伤寒论》221条曰:阳明病,脉浮而紧,咽燥口苦…心中懊恼,舌上苔者,栀子豉汤主之。方中栀子味苦性寒,泄热除烦,降中有宣;香豉体轻气寒,升散调中,升中有降。二药相合,共奏清热除烦之功。连翘,《本经》曰:味苦、平。《本草纲目》曰:少阴心经,厥阴包络气分。清心火,以镇静安神。后诊中,心烦大减,去苦、寒之大黄,加柏子仁、麦冬、丹参滋阴养心以安神。最后以天王补心丹巩固治疗。

(七)沈绍功桂枝龙牡蛎湯/杞菊地黄丸合酸枣仁湯治疗不寐

刘某,女,26岁

2004年1月9日初诊(小寒)。病史:失眠、神疲两年,加重一个月,门诊求治。刻下症见:失眠,夜间难以入眠,睡后易醒,夜眠时间三四个小时,多梦盗汗,醒后神疲乏力,头晕心悸,畏寒肢冷,纳差便可,月经延期,色黑量少,末次月经1月6日,行而已净。

检查:舌质淡,苔白腻,脉细弱。血压90/60毫米汞柱,心率58次/分,律齐,心音低钝。

辨证:心血不足,心失所养而失眠心悸;血虚不达四末则畏寒肢冷;苔白腻,头晕纳差系脾虚运化无力而兼痰浊之象;心脾两虚,血瘀痰阻则见月经后期,量少色黑。其病位在心脾。证属心脾两虚,心神不宁。

诊断:失眠。心脾两虚,痰浊扰神证;神经衰弱。

治法:益气和血,祛痰安神。投《伤寒论》桂枝加龙牡汤化裁。

处方:桂枝10g,生白芍10g,生龙骨30g,生牡蛎30g,炒枣仁10g,首乌藤30g,云苓10g,川芎10g,竹茹10g,枳壳10g,石菖蒲10g,郁金10g,车前草30g,陈皮10g。

结果:上方每日一剂,水煎分两次服,连服七剂后,血压升为100/65毫米汞柱,心率增为65次/分,乏力症状明显好转,盗汗已止,头晕心悸、畏寒肢冷等症状解除,夜眠增加至六七个小时,惟觉多梦,现感腰酸膝软,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心神得宁,脾运得健,痰浊已除,呈现肝肾亏虚,心神不宁之证,改投《医级》杞菊地黄汤合《金匮要略》酸枣仁汤加减。

枸杞子10g,野菊10g,生地10g,当归10g,川芎10g,知母10g,云苓10g,炒枣仁10g,首乌藤30g,鸡血藤10g,老颧草10g,丹参30g,车前草30g。

上方每两日一剂,水煎分两次,每晚服一次。连服七剂后,睡眠转佳,腰酸膝软得以缓解,舌淡红,苔薄白,脉沉细。后原方巩固一个月余,解郁加生栀子、柴胡;补气加生黄芪、仙鹤草。寐酣如常,无明显不适。

【按】本案患者初见失眠多梦,纳少乏力,舌淡苔白腻,脉细弱等虚实夹杂症,证属心脾两虚,痰浊扰心。治疗大法为先祛邪,后扶正,祛邪不伤正,扶正不恋邪。早期以桂枝加龙牡汤为主,原因有三:①祛痰避免用香燥之品,故只用温胆四味(竹茹、枳壳、云苓、陈皮);②祛痰浊,用桂枝加龙牡汤去甘草之滋腻,消白腻苔,镇静宁神,调和营卫,以治手足凉和汗出;③盗汗日久伤阴,且血汗同源,若不先止其汗则必导致心之阴血亏甚而加重失眠。后期痰浊已去,肝肾阴虚,改用杞菊地黄汤合酸枣仁汤收功,配合意疗,解除思想负担,平衡心态,两年失眠得以缓解。

本案心脾两虚,兼夹痰浊,如投以归脾汤,则必滋重痰浊,反而加重失眠。

沈师处理时却投桂枝加龙牡汤,桂枝、白芍调和营卫气血,龙牡消除痰浊,既复气血之虚,又除痰浊扰神,使失眠好转。痰浊消除后,改投调肾的杞菊地黄汤亦不投归脾汤,足见沈师补益气血不如调肾阴阳之灼见。

——《沈绍功验案精选》

【按语】心主血,藏神,为五脏六腑之大主。盖心以血为本,以气为用,神志为其表现。心脾两虚,心阴不足,盗汗亦伤心阳,此外血瘀痰阻,神乱而不得安,方用桂枝加龙骨牡蛎汤加炒枣仁、首乌藤益阴扶阳,重镇安神,配伍竹茹、枳壳、云苓、陈皮等药祛痰而不温燥,共奏扶正祛邪之效。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