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邵念方大承氣湯合二陳湯治療頑固失眠案

王某,女,40歲,幹部

2002年11月26日初診。患者失眠八年餘,加劇一年,難以入眠,有時徹夜不眠,開始用安定有效,以後服安定3~4片亦無效,同時伴有心煩不安,精神欠佳,倦怠乏力,飲食尚可,大便祕結,三四日一行。舌質紅苔薄白,脈弦細。服多種中西藥,久治不愈。

診斷:不寐。治法:排毒瀉熱。方藥:大承氣湯加減。

熟附子(先煎)12g,生大黃(後入)12g,芒硝(化入)10g,清半夏10g,沉香粉(後入)10g,雲苓15g,陳皮12g,人蔘10g,炒枳實10g,甘草3g。水煎服,日一劑。

11月30日診,服第一劑藥後大便一次,質稀,並未大瀉,當晚即能入睡八小時。又服兩劑,睡眠、二便均正常,餘症亦好轉。舌質淡紅苔薄白,脈細。

處方:上方熟附子、生大黃各改爲10g,加白朮12g、砂仁6g。繼服。

12月10日診,又服藥十劑,諸症全部消失,舌質淡紅苔薄白,脈緩和。八年痼疾霍然而愈,患者喜出望外。繼以六味地黃丸合歸脾丸各一丸,日兩次,以鞏固療效。並囑患者少生氣,多運動,晚飯勿食辛辣之品,再服藥一週即可停藥。

隨訪一年,患者安然無恙。

【按】此案經用各種中藥安神藥無效,有時處方酸棗仁用至60g,亦收效甚微。當辨證求因,辨因施治,此乃燥屎內存,日久蘊熱生毒,阻滯中焦,清氣不得升,濁氣不得降,邪火上攻於心,則心煩失眠。病延日久,耗陰傷陽,元氣日虧,故倦怠乏力。故病因當責之於邪熱內滯。西醫認爲消化系統是人的第二大腦,消化系統紊亂,直接影響神經功能。治當排毒瀉熱。用大黃、芒硝、枳實、沉香攻堅破滯,盪滌胃腸,排毒瀉熱而爲君藥;人蔘、雲苓、陳皮、半夏健脾化溼,恢復中焦脾胃功能,使清氣得生,濁氣得降而爲臣藥;熟附子大熱,溫補陽氣,佐制大黃、芒硝苦寒過度而敗傷脾胃,人蔘大補元氣,既固先天亦補後天,使枳實、沉香寬腸下氣而無耗氣之弊,二藥共爲佐藥;甘草甘緩而調和諸藥,且有解毒之功而爲使藥。諸藥共奏排毒瀉熱,健脾安神之功。此方安神藥雖少,八年失眠痼疾藥到病除,處方用藥之精妙,全在於中醫辨證論治理論的指導。

———《中國現代百名中醫臨牀家邵念方》

【按語】《經》曰:小大不利治其標。此案患者失眠八年餘,然大便祕結,三四日一行,如此燥屎內結,邪熱內滯,阻滯中焦氣機,清氣不升,濁氣不降,上擾心神,則心煩不眠。當急治其標,通便排毒,以瀉熱安神,故一診方選大承氣湯合二陳湯加減,可謂藥症相符。二診中諸症減輕,減熟附子、生大黃的劑量,加白朮、砂仁健脾化溼行氣。三診諸症消失,繼以服用六味地黃丸合歸脾丸,滋陰健脾,養血安神,以鞏固療效。

(二)、郭維琴酸棗仁湯加味治療失眠石寐案

田某,男,43歲

主訴:失眠五年。刻下症:每晚只能入睡兩三個小時。即使入睡也多夢紛擾,甚至徹夜不眠,以至頭常昏痛,健忘,心悸,汗多,間或胸部憋悶,氣難透出,神疲肢倦,便溏,日行二次,晨起咳嗽痰多而色白,舌苔薄黃,脈細弦數。

辯證:心肝血虛火旺。

治法:滋養心血,斂汗降火安神。

處方:酸棗仁湯加味。

酸棗仁30g,朱茯神15g,知母10g,生甘草10g,川芎10g,柏子仁30g,五味子10g,黨蔘15g,蓮子15g,山藥15g。五劑,日一劑,水煎服。

失眠顯著改善,每晚能睡五六個小時,夢亦減少,頭昏痛減輕,但仍咳嗽痰多。

二診:守方加半夏、陳皮、竹茹各10g,枳實5g,合溫膽湯於酸棗仁湯中,再進藥五劑,失眠基本解除,患者大感舒適。

三診:仍守上方加減以鞏固療效。

【按】本例由於心肝血虛火旺,神魂不寧,以致長期失眠,寐少夢多等症,間或胸悶而氣難透出,不僅心神嚴重不安,而且心氣漸趨阻滯,再者便溏、神疲肢倦,晨起咳嗽痰多色白,可見兼有肺脾氣虛而內蘊痰溼。初診用酸棗仁湯加柏子仁、五味子、丹蔘、首烏藤、合歡皮滋養心肝陰血以安斂神魂爲主,少佐補肺脾又安心神的黨蔘、山藥、蓮子,失眠好轉後,再加入半夏、陳皮、竹茹、枳實以化痰溼,故能取得良效。-《郭維琴臨證精華》

【按語】患者眠差夢多、頭昏健忘乃肝虛而火氣上乘清竅所致;心悸、胸悶因肝火擾心,心氣阻滯而致;肝臟體陰而用陽,陰虛不納陽,陽亢於外,故汗多。復有神疲肢倦,便溏,痰多色白,示肺脾氣虛而內蘊痰溼。本案患者病機複雜,但以虛爲總綱,證屬虛勞失眠。經曰:肝藏魂,人臥則血歸於肝。虛勞之人,肝氣不榮,則魂不得藏,魂不得藏故不得眠。夫肝藏魂,有相火內寄。肝虛相火動則心火隨之,於是內火擾亂,故凡有夜臥魂夢不安之證,無不皆以治肝爲主。《金匱要略》雲:虛勞虛煩不得眠,酸棗仁湯主之。故方用酸棗仁湯加味,治宜養血安神,斂汗降火。方中酸棗仁以安肝膽爲主,配川芎調血以養肝,茯苓、甘草培土以榮木,另甘草配知母降火以除煩,茯苓、川芎可行氣除痰,皆所以求肝之治,而宅其魂也,五味子斂汗寧心,柏子仁養心安神,黨蔘、蓮子、山藥補肺脾之氣。五劑後,諸症悉減,唯痰仍多,故二診守方加半夏、陳皮、竹茹、枳實,取溫膽湯理氣化痰之意。

(三)、郭維琴歸脾湯治療不寐案

孫某,女,86歲

主訴:睡眠不佳七年。患者近七年來,由於操心煩勞,思慮過多以至睡眠欠佳,逐漸加重,曾服用地西泮、索米痛片等療效不明顯。現患者眠中易醒且夢多,醒後難以入睡,倦怠乏力,周身有位置不定之疼痛或熱氣遊走,忽伴忽止,精神不振,面色不華,脣淡,舌質淡,苔薄白,脈浮大無力。

辨證:心脾兩虛。

治法:補氣健脾,養心安神。

處方:歸脾湯加減。

黃芪18g,白朮9g,茯神12g,遠志6g,酸棗仁9g,枸杞子9g,當歸6g,龍眼肉12g,陳皮6g,炙甘草6g。四劑,日一劑,水煎服。

二診:自覺睡眠漸深,噩夢減少,疲倦感減輕,不服地西泮也可入睡,舌脈同前。原方繼進四劑。

三診:症狀基本消除,睡眠較實,精力感充沛,偶感乏力,舌質淡有改善,苔薄白,脈有力。囑服歸脾丸。

【按】老人不寐多屬虛證,因於實邪者不多。蓋因年老體衰,精血內耗,憂思較多之故。其表現或爲覺醒過早,或爲睡眠過淺,或爲夜夢過多不能熟睡,或爲中間醒後不易復眠等。其病機總與心、脾、肝、腎有關。本例因操勞過度,憂慮思念,傷及心脾,營血內耗,血不養心,遂致失眠多夢,故以補氣健脾,養心安神之劑收功。《郭維琴臨證精華》

【再按】《黃帝內經》指出:年四十而陰氣自半也,起居衰矣《馮氏錦囊》提出:老年人陰氣衰弱,則睡輕微易知;可知年老陰血易虛。患者年邁血少,又久病血虛,加之思慮過多,暗耗心血,引起心血不足,心失所養,心神不安而不寐;患者思慮勞倦太過傷脾,生化之源不足,營血虧虛,不能上奉於心,而致心神不安,故不寐甚耳。如《類證治裁》所言:思慮傷脾,脾血虧損,經年不寐。另患者精神不振,面色不華,脣淡,舌質淡,苔薄白,脈浮大無力,症狀合舌脈之象皆示氣血虧虛;而周身有位置不定之疼痛責之不榮則痛。故本證乃心脾氣血兩虛證。方用歸脾湯益氣補血,健脾養心。方中重用黃芪,配以白朮、甘草以補氣健脾,則氣旺血生;當歸、龍眼肉補血養心,遠志、棗仁、茯神養心安神;陳皮理氣健脾,補中寓行,補而不滯。三診時患者諸症悉減,故改用丸劑以緩補之。

(四)、郭維琴安神定志丸治療不寐案

王某,女,31歲

主訴:睡眠不實兩週。患者兩週前因驚恐而致睡眠不實,噩夢紛紜,自服地西泮片未效,遂來我處就診。現患者睡眠不實,噩夢紛紜,聞響易驚,胸悶,乏力,心慌,精神不振,喜太息,食慾不佳,二便尚可,舌淡苔薄白,脈弦數。

辨證:心膽氣虛。

治法:益氣鎮驚,開鬱安神定志。

處方:安神定志丸加減。

茯苓15g,黨蔘15g,遠志6g,石菖蒲10g,龍齒(先煎)20g,靈磁石(先煎)30g,當歸12g,赤白芍各10g,柴胡8g,白朮10g,鬱金10g,合歡皮20g,炒酸棗仁10g,遠志6g。七劑,日一劑,水煎服。

二診:患者症狀明顯改善,睡眠較實,噩夢少,胸悶乏力太息減輕,自覺精神較佳,食慾好,已無心慌,舌淡苔薄白,脈略弦。上方繼進七劑。

三診:諸症悉平。

【按】本案患者因於驚恐,心虛膽怯,心神不安,噩夢紛紜,聞響易驚,驚則氣亂,恐則氣下,心氣不足則胸悶乏力,心神不安則心慌,氣機不利則喜太息。方以黨蔘、茯苓、白朮健脾益氣,龍齒、靈磁石重鎮安神,當歸、赤白芍、柴胡、合歡皮疏肝解鬱安神,再輔以鬱金、炒棗仁、遠志等安神寧心之品,共奏益氣鎮驚,解鬱安神定志之效,方證合拍,而收全功。

《郭維琴臨證精華》

【按語】《沈氏尊生書》雲:心膽懼怯,觸事易驚,夢多不祥,虛煩不眠。本案患者因驚恐而病成,且病程尚淺,故病機簡明,證屬心膽氣虛證。心虛膽怯則睡眠不實,噩夢紛紜,聞響易驚;心氣不足則胸悶、乏力;心神失養,故而心慌;喜太息乃膽氣不利;精神不振、食慾不佳因氣虛所致。方用安神定志丸加減,治以益氣鎮驚,安神定志。方中重用龍齒、靈磁石重鎮安神,又配以鬱金、炒棗仁、遠志等養心安神,標本兼治;膽氣不利,因肝膽相照,故以當歸、赤白芍、柴胡、合歡皮調肝解鬱;黨蔘、茯苓、白朮益脾胃之氣,化源以上奉心氣。藥對其證,故見效甚速。

戴玉光小柴胡加龍骨牡湯加甘麥大棗湯治療不寐案

(五)、黃某,女,21歲,大學生

初診:2004年3月19日。主訴:心煩,失眠半年。患者述半年前因學習緊張致心情煩躁,繼而出現失眠,難以入睡,睡中易醒,導致第二天乏力,頭昏,精神萎靡,注意力下降,被校醫診斷爲神經衰弱,給谷維素、天麻素、安定等無效,現爲進一步治療來我科就診。現症:入寐難,易驚醒,心煩,頭昏,乏力,注意力下降,納差,二便調,舌淡紅,苔白,脈弦。西醫診斷:神經衰弱。中醫診斷:不寐(心陰不足,陰陽失調)。辨治:現代社會生活節奏快,工作緊張,心理壓力大可導致身心疾病發病率明顯上升。本患者即因學習緊張,思慮過度致心陰不足,心陽失養,陰陽失調。方用《傷寒論》柴胡加龍骨牡蠣湯加減化裁,治療各種陰陽錯雜,濁邪填胸,神明內亂,治節不行之證。擬用之針對人體氣血陰陽失調,以燮理陰陽,疏調氣血。

柴胡12g,黃芩12g,龍牡各30g,黨蔘15g,半夏12g,甘草9g,淡乾薑9g,大棗12g,川芎9g,白芍15g,川桂枝9g,丹蔘15g,五味子9g,酸棗仁15g,浮小麥30g,合歡皮12g,首烏藤30g。六劑。每日一劑,水煎服。

二診:2004年3月25日。服前方睡眠稍有改善,但易反覆,且月事剛過,量一般,色紅,伴心煩,口不渴,夜間緊張則多尿,舌淡,苔薄,脈沉。服藥後睡眠有改善,加之月事剛行,陰血又虧,陰不涵陽,故心煩、失眠。所謂陽入陰則寐,給予二至丸補肝腎之陰,甘麥大棗湯養心陰,益心氣。柴胡加龍骨牡蠣湯調理陰陽。

柴胡12g,黃芩12g,龍牡各30g,黨蔘15g,半夏12g,甘草9g,淡乾薑9g,大棗15g,川芎9g,五味子9g,酸棗仁15g,浮小麥30g,女貞子12g,旱蓮草12g,茯苓12g,麥冬12g。六劑,每日一劑,水煎服。

三診:2004年4月2日。自述稍緊張則睡眠差,易醒,口乾苦,夜尿頻,頭昏,口腔生潰瘍,納可,大便日一行,脣紅,舌淡紅,苔薄,脈沉。患者本次月經僅行三天,量較少,加之失眠,心煩。脾虛化源不足則氣血虧虛,月事自然量少,氣血不足,又心神思慮過度,心神失養故不寐。擬歸脾湯化生氣血,調補心脾,兼補肝腎,少佐清肝。

黃芩9g,白朮12g,黨蔘15g,半夏12g,甘草9g,龍眼肉12g,黃芪15g,當歸6g,大棗15g,遠志6g,酸棗仁15g,廣木香3g,仙鶴草30g,蜂房12g,川連4g。六劑。每日一劑,水煎服。

益精靈口服液20毫升,每日三次,口服。

四診:2004年4月12日。月事正行,量多,色鮮紅,無血塊,無腹痛,心煩,時有眠差,納可,二便調,舌淡紅,苔白,脈沉。經前培補心脾與肝腎,月經量有所增加,此乃氣血恢復之象;勞心思慮過度傷神,當以天王補心丹補之。

黃芩12g,黨蔘12g,當歸6g,大棗12g,遠志4g,丹蔘15g,酸棗仁15g,五味子9g,天冬9g,麥冬12g,生地12g,茯苓12g,柏子仁9g,石菖蒲6g,桂枝6g。六劑。每日一劑,水煎服。

五診:2004年4月19日。患者服前方睡眠明顯改善,偶感緊張則夜尿頻,尿無灼熱疼痛,納可,舌淡紅,苔薄膩,脈沉細。前方針對讀書緊張,耗傷心脾,給予天王補心丹有效,加益智仁益陽縮泉。

黨蔘12g,當歸9g,遠志4g,玄蔘12g,酸棗仁15g,五味子9g,天冬9g,麥冬12g,生地15g,柏子仁12g,石菖蒲9g,益智仁9g,桔梗9g。六劑。每日一劑,水煎服。

六診:2004年4月26日。睡眠已改善,每日安睡八小時,夜尿一兩次,納可,無頭昏與多夢,舌淡,苔白,脈沉小弦。經過燮理陰陽治療後,以歸脾湯養心安神重在治本,調理收功。

黨蔘12g,丹蔘15g,當歸9g,遠志6g,玄蔘12g,酸棗仁15g,五味子9g,天冬9g,麥冬12g,生地15g,柏子仁12g,石菖蒲9g,益智仁6g,桔梗9g,大棗12g,琥珀4g。七劑。每日一劑,水煎服。

【按】不寐,以經常不能正常睡眠爲主要特徵的一種病症。臨牀表現有輕有重,輕者入寐困難,或寐而不酣,時寐時醒,或醒後不能再寐,嚴重者徹夜不能入寐。病因乃爲思慮勞倦,損傷心脾,心傷則陰血暗耗,不能藏神,脾傷則精微不化營血無以養心,故心神不安而成不寐。或因體弱,心膽虧虛,善驚易恐,心神不寧或暴受驚駭,致心虛膽怯,神不內守,形成不寐。或因情志抑鬱,肝氣不舒,鬱滯化火,火炎於上,擾動心神。或因飲食不節,脾胃受傷,宿食停滯,運化失職,釀成痰熱,壅遏於中,胃氣不和,痰熱上擾,所謂胃不和則臥不安。辨證重在辨明虛實。虛證多屬陰血虧虛,重在心脾肝腎;實證重在肝鬱化火,食滯痰濁所致,重在肝胃。治療以補虛瀉實爲原則。

此患者學習緊張,思慮過度,肝鬱氣滯日久,耗傷心陰,致心神失養,選經驗方:小柴胡加龍骨牡蠣湯合甘麥大棗湯加減。疏調氣機,燮理陰陽,使肝氣條達,先治其標。方中柴胡、黃芩疏肝平肝;白芍、甘草柔肝養肝;龍、牡重鎮潛陽。

黨蔘、半夏、淡乾薑、大棗健脾和胃;川芎、川桂枝、丹蔘養血安神;浮小麥、合歡皮、五味子、酸棗仁、首烏藤養心安神。隨後根據女子以肝爲本,以血爲本,加入二至丸調補肝腎,歸脾湯、天王補心丹補養心脾,以治其本。方中天冬、麥冬、生地滋陰補腎,當歸、大棗養血安神;丹蔘、遠志、酸棗仁、柏子仁、五味子安神;黨蔘、茯苓健脾;石菖蒲開心竅,反佐黃芩清心火;桂枝溫運。

《戴裕光醫案醫話集》

【按語】心藏神,陰陽失調,陽不入陰,心神不寧,神不守舍,可發生不寐。明·秦景明《症因脈治》認爲:心氣虛則心無主威,心神失守心血耗盡,則神明內擾,而心神不寧。此心之本髒虛,臨證治療應從心入手,亦應考慮到相關臟腑的影響,如本案患者亦有肝鬱氣滯,脾虛失運等,分別給予條達肝氣,補養心脾之藥,使其諸症皆除。

(六)、田淑霄升降散合梔子鼓湯加減治療不寐孫某,女,58歲

心煩甚,惡與人言,每晚服4片安定,只能睡二到四小時,頭痛,健忘,已半載有餘。脈沉而躁數、寸脈盛,舌紅,脣黯紅。此鬱熱擾心,心神不寧。法當宣泄心經鬱熱。

處方:殭蠶9g,蟬蛻4g,薑黃6g,川大黃3g,豆豉10g,焦山梔8g,連翹10g,生甘草6g。

六劑後已可不服安定睡五六個小時,心煩大減。上方去川大黃,加柏子仁15g,麥冬9g,丹蔘15g。八劑,症除,脈已不躁數。囑服天王補心丹善後。隨訪一載餘,睡眠正常。

【按】心經熱盛而心煩失眠者,必先清心火,火除心神自安。若心火盛面脈沉躁數者,屬心經鬱火,故清心火時,必加宣泄透熱之品。若火未清而驟予炒棗仁等通套安神之品,則火熱更加鬱伏難愈。———《溫病名方驗案說評》

【按語】根據舌脈及症狀表現辨證爲鬱熱擾心,心神不寧。心主血而藏神,心火亢盛,神不守舍則心煩,頭痛,健忘;心在竅爲舌,脈爲血之府,心火亢盛則舌紅,脣黯紅,脈沉而躁數,寸脈盛。

《內經》曰:火鬱發之。因此治以宣泄心經鬱熱的升降散合梔子豉湯加減。升降散以宣泄鬱火爲原則,正如楊慄山所云:

殭蠶以清化而昇陽;蟬衣以清虛而散火,君明臣良,治化出焉;薑黃辟邪而清疫;大黃定亂以致治,佐使同心,功績建焉。殭蠶,蟬蛻昇陽中之清陽,薑黃、大黃降陰中之濁陰,一升一降,內外通和,而雜氣之流毒頓消矣。四藥相伍,升清降濁,寒溫並用,一升一降,內外通達,氣血調暢,共奏行氣解鬱、宣泄三焦火熱之邪。

《傷寒論》221條曰:陽明病,脈浮而緊,咽燥口苦…心中懊惱,舌上苔者,梔子豉湯主之。方中梔子味苦性寒,泄熱除煩,降中有宣;香豉體輕氣寒,升散調中,升中有降。二藥相合,共奏清熱除煩之功。連翹,《本經》曰:味苦、平。《本草綱目》曰:少陰心經,厥陰包絡氣分。清心火,以鎮靜安神。後診中,心煩大減,去苦、寒之大黃,加柏子仁、麥冬、丹蔘滋陰養心以安神。最後以天王補心丹鞏固治療。

(七)沈紹功桂枝龍牡蠣湯/杞菊地黃丸合酸棗仁湯治療不寐

劉某,女,26歲

2004年1月9日初診(小寒)。病史:失眠、神疲兩年,加重一個月,門診求治。刻下症見:失眠,夜間難以入眠,睡後易醒,夜眠時間三四個小時,多夢盜汗,醒後神疲乏力,頭暈心悸,畏寒肢冷,納差便可,月經延期,色黑量少,末次月經1月6日,行而已淨。

檢查:舌質淡,苔白膩,脈細弱。血壓90/60毫米汞柱,心率58次/分,律齊,心音低鈍。

辨證:心血不足,心失所養而失眠心悸;血虛不達四末則畏寒肢冷;苔白膩,頭暈納差系脾虛運化無力而兼痰濁之象;心脾兩虛,血瘀痰阻則見月經後期,量少色黑。其病位在心脾。證屬心脾兩虛,心神不寧。

診斷:失眠。心脾兩虛,痰濁擾神證;神經衰弱。

治法:益氣和血,祛痰安神。投《傷寒論》桂枝加龍牡湯化裁。

處方:桂枝10g,生白芍10g,生龍骨30g,生牡蠣30g,炒棗仁10g,首烏藤30g,雲苓10g,川芎10g,竹茹10g,枳殼10g,石菖蒲10g,鬱金10g,車前草30g,陳皮10g。

結果:上方每日一劑,水煎分兩次服,連服七劑後,血壓升爲100/65毫米汞柱,心率增爲65次/分,乏力症狀明顯好轉,盜汗已止,頭暈心悸、畏寒肢冷等症狀解除,夜眠增加至六七個小時,惟覺多夢,現感腰痠膝軟,舌質淡,苔薄白,脈沉細。心神得寧,脾運得健,痰濁已除,呈現肝腎虧虛,心神不寧之證,改投《醫級》杞菊地黃湯合《金匱要略》酸棗仁湯加減。

枸杞子10g,野菊10g,生地10g,當歸10g,川芎10g,知母10g,雲苓10g,炒棗仁10g,首烏藤30g,雞血藤10g,老顴草10g,丹蔘30g,車前草30g。

上方每兩日一劑,水煎分兩次,每晚服一次。連服七劑後,睡眠轉佳,腰痠膝軟得以緩解,舌淡紅,苔薄白,脈沉細。後原方鞏固一個月餘,解鬱加生梔子、柴胡;補氣加生黃芪、仙鶴草。寐酣如常,無明顯不適。

【按】本案患者初見失眠多夢,納少乏力,舌淡苔白膩,脈細弱等虛實夾雜症,證屬心脾兩虛,痰濁擾心。治療大法爲先祛邪,後扶正,祛邪不傷正,扶正不戀邪。早期以桂枝加龍牡湯爲主,原因有三:①祛痰避免用香燥之品,故只用溫膽四味(竹茹、枳殼、雲苓、陳皮);②祛痰濁,用桂枝加龍牡湯去甘草之滋膩,消白膩苔,鎮靜寧神,調和營衛,以治手足涼和汗出;③盜汗日久傷陰,且血汗同源,若不先止其汗則必導致心之陰血虧甚而加重失眠。後期痰濁已去,肝腎陰虛,改用杞菊地黃湯合酸棗仁湯收功,配合意療,解除思想負擔,平衡心態,兩年失眠得以緩解。

本案心脾兩虛,兼夾痰濁,如投以歸脾湯,則必滋重痰濁,反而加重失眠。

沈師處理時卻投桂枝加龍牡湯,桂枝、白芍調和營衛氣血,龍牡消除痰濁,既復氣血之虛,又除痰濁擾神,使失眠好轉。痰濁消除後,改投調腎的杞菊地黃湯亦不投歸脾湯,足見沈師補益氣血不如調腎陰陽之灼見。

——《沈紹功驗案精選》

【按語】心主血,藏神,爲五臟六腑之大主。蓋心以血爲本,以氣爲用,神志爲其表現。心脾兩虛,心陰不足,盜汗亦傷心陽,此外血瘀痰阻,神亂而不得安,方用桂枝加龍骨牡蠣湯加炒棗仁、首烏藤益陰扶陽,重鎮安神,配伍竹茹、枳殼、雲苓、陳皮等藥祛痰而不溫燥,共奏扶正祛邪之效。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