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丰县位于河南省西南部,位于平顶山市辖区,西、南、东三面环山。它北依汝河,南临沙河,净肠河、玉带河穿城而过,因物宝源丰而得名。宝丰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极为丰厚,酒文化、曲艺文化、魔术文化、观音文化、汝窑文化等遍布全县各处。追溯宝丰的酿酒起源,有历史根据的是仪狄造酒。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宝丰县,先有酒祖仪狄,后有监酒程颢,宝丰酒以文化的形态向世人呈现出丰富着人们的生活,为我国酒文化的绵延发展做出了独特的贡献。随着宝丰酒业的不断发展,加之宝丰优美的自然风光,众多名宦来此游历求官,而这些文人骚客的大力推崇又反过来促进了宝丰酒文化的发展。他们到了宝丰之后,饮酒作乐,把酒作诗,留下了不少的文字记录。

“斗酒诗百篇”的“诗仙”李白对酒可谓是一往情深。他曾数次游历汝州龙兴县(宝丰县古称),还在《题元丹丘颖阳人居》一诗中表现出对宝丰酒“清香纯正、绵甜柔和”的口味的喜爱:“元子合逸趣,而我饮清芳。”

唐代著名诗人刘希夷是汝州人,他在考中进士后,与好友宋之问、沈伦期结伴游三峡,归至故园,美酒盛情款待友人,并赋诗《故园置酒》,畅言“愿逢千日醉,得缓百年忧”.诗人字里行间流露出对家乡美酒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北宋以后的宝丰酒文化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汝州监酒程颢的影响。金朝著名文学家、诗人元好问曾路过宝丰,在甘罗寨的庵罗寺品尝了宝丰酒,即兴写下《送戈唐山佐还平阳》,留下了“春风着人不觉醉,快卷更须三百杯”的佳句。

明代诗人曹珍的《酒务春风》诗中描写到:“百尺楼台数里环,醉乡深处酒贤关。千家春散陶巾里,万户愁消毕瓮间。远近旆帘如上箬,依稀风景似中山。我思监正因过此,分得余春上笑颜。既赞美了宝丰酒,又表达了对程颢的敬慕之情,我们也可从中看到宝丰酒业的兴盛景况。

《歧路灯》的作者清代文学家李海观作为土生土长的宝丰人,对春风亭也大加赞美:“中州伊洛会,圣域二难同。邹鲁渊源接,关闽统绪通。一时门外雪,千古座间风。友谊敦朝右,诗传司马公。”清代嘉庆年间,秦伯度因久慕程颢之名,在进京赶考途中,专程绕道宝丰县商酒务镇,拜谒程颢监酒讲学故地,并品尝了宝丰酒,他常对其友人说:“闻之宝丰酒,未饮心先醉也。”

秦伯度在考中进士后多次上奏朝廷要求到宝丰供职。壬申年朝廷准奏,委任伯度为汝州宝丰县知县。他上任后,就号召百姓扩建酒馆,大力发展酿酒业。又筹巨款将春风亭、明道祠等修葺一新,从而使宝丰酒得以光大,宝丰酒的美名也越传越远。

著名书法艺术家溥杰也曾作诗赞美宝丰酒:“每爱衔杯醉宝丰,香飞白堕绍遗风。开往继来传佳酿,誉溢旗帘到处同”。

这么多文人之所以如此喜爱宝丰酒,并为之加以赞扬,是因为宝丰酒是以优质高粱为原料,大麦、小麦、豌豆混合制曲,陶瓷地缸发酵,采用“清蒸二次清”的酿造工艺,具有“清香纯正、绵甜柔和、甘润爽口、回味悠长”的特点,从粮食到成酒至少历经三年,才能使饮者喝到一口纯正绵柔的宝丰清香白酒。

酒祖仪狄所创造的酿酒技艺造福了一代又一代的宝丰人,为宝丰酒文化的形成奠定了深厚的基础,程颢的“酒务春风”又为宝丰酒文化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历代文人雅士的推崇加深了宝丰酒的文化内涵,为宝丰酒文化的丰富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文学作品的繁荣在一定程度上也丰富了酒文化。

o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