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楚悼王与吴起,正如秦孝公与卫鞅一样,属于绝佳的君臣配合,两人合力在楚国掀起了一场声势不亚于魏国、秦国的变法。除此之外,吴起变法最为直观的成果还是体现在楚国军事实力的提升上,据《史记·孙子吴起列传》记载,吴起变法以后,楚国“南平百越,北并陈蔡,却三晋,西伐秦,诸侯患楚之强”。

公元前403年,魏斯、赵籍、韩虔被周威烈王正式分封为诸侯,史称“三家分晋”,公元前386年,齐国田氏主君田和流放齐康公,自立为诸侯,同年被周安王册立,完成“田氏代齐”,由此拉开了七雄并立的战国时代的序幕。有了晋国和姜齐覆灭的前车之鉴,这些新兴的诸侯们为了防止权贵势力的过度膨胀,开始在“世卿世禄”的旧制之外,寻求新的治理方式——任贤集权,来维护自己的统治。同时,由于诸侯间的兼并战争趋于白热化,各国也不得不寻求新的富国强兵之道。在这股力量的推动之下,战国时期各诸侯的政治、经济、文化等迎来一个大发展、大变革的时期,而主导这些变化的就是那一场场轰轰烈烈的变法运动。
战国时期,各式各样变法或者改革很多,几乎每一个诸侯都有参与,且几乎每一个都取得相当不错的成果。最早的李悝变法,给魏国带来了近百年的霸主宝座,之后的齐威王新政也让齐国迅速强大起来,成为东方的霸主,与此同时,秦国的商鞅变法更是影响巨大,将秦国推上了灭六国、一天下的道路之上。除此之外,申不害变法成就了韩国“劲韩”之名,燕昭王与乐毅的变法让燕国差点灭了齐国,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更是在极短的时间里让赵国成长为一个能与秦国争锋的大国。
同为战国七雄之一的楚国,在楚悼王时期,也进行过一次规模浩大的变法,史称“吴起变法”。可惜的是,因为这场变法持续的时间很短,加之最终楚国被秦国所灭,大多数史学家都认为这是一场失败的变法。《韩非子·问田》里将吴起变法与秦国的商鞅变法相比,提出“楚不用吴起而削乱,秦行商鞅而富强”,杨宽在写《战国史》的时候也说“因吴起死的早,变法时间短,所取得的成就与商鞅有所不同”。商鞅变法对秦国的改变自然是极大的,可以说秦国能保全,能灭六国,商鞅变法是基础,那么“与之不同”的吴起变法,又为楚国带来了什么样的变化呢?
春秋末年,长期“公子执政”的楚国,权臣贵族的威权极大,许多本该属于国君的权力都被分散到各大豪族之中,导致楚国内部极其混乱。进入战国,楚国王权旁落,权臣太重,封君太众的弊端越发凸显,百姓生活困苦,朝政混乱不堪,甚至连君主都不能自保,楚声王竟被“盗杀”。与此同时,有经历过李悝变法的魏国为主导的三晋,实力越来越强大,对楚国这个老对手的威胁也越来越大,楚国的内忧外患越来越严重了。
雄心勃勃的楚悼王继位以后,楚国的局面并没有发生多大好转,在吴起入楚之前,与三晋的战争仍然屡战屡败。据《史记·楚世家》记载,楚悼王十一年,魏国再次联合韩、赵攻楚,在大梁、榆次大败楚军,夺取了这两处战略要冲之地。大梁城原本是郑国的土地,被楚国先辈们攻取,此时落入魏国手中,日后甚至成了魏国新的都城,可见此处的重要性。此次失败,让楚悼王变法图强的决心更加强烈,而恰逢此时,吴起因受排挤,离开了魏国,让楚悼王喜出望外。楚悼王与吴起,正如秦孝公与卫鞅一样,属于绝佳的君臣配合,两人合力在楚国掀起了一场声势不亚于魏国、秦国的变法。
吴起变法的内容各种记载很多,这里不做赘述,那么吴起变法最终取得了怎样的成果呢?首先吴起变法打压楚国权臣贵族,在吴起死时更是用计铲除了守旧贵族七十余家,极大的加强了君主集权,为后来楚肃王、楚宣王、楚威王等明主能带领楚国越来越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除此之外,吴起变法最为直观的成果还是体现在楚国军事实力的提升上,据《史记·孙子吴起列传》记载,吴起变法以后,楚国“南平百越,北并陈蔡,却三晋,西伐秦,诸侯患楚之强”。在《战国策·齐策五》中更是记载了此时楚国更加辉煌的一次胜利,“战于州西,西出梁门,军舍林中,饮马于大河”,完成了自楚庄王以后,又一次攻到黄河的壮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