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楚悼王與吳起,正如秦孝公與衛鞅一樣,屬於絕佳的君臣配合,兩人合力在楚國掀起了一場聲勢不亞於魏國、秦國的變法。除此之外,吳起變法最爲直觀的成果還是體現在楚國軍事實力的提升上,據《史記·孫子吳起列傳》記載,吳起變法以後,楚國“南平百越,北並陳蔡,卻三晉,西伐秦,諸侯患楚之強”。

公元前403年,魏斯、趙籍、韓虔被周威烈王正式分封爲諸侯,史稱“三家分晉”,公元前386年,齊國田氏主君田和流放齊康公,自立爲諸侯,同年被周安王冊立,完成“田氏代齊”,由此拉開了七雄並立的戰國時代的序幕。有了晉國和姜齊覆滅的前車之鑑,這些新興的諸侯們爲了防止權貴勢力的過度膨脹,開始在“世卿世祿”的舊制之外,尋求新的治理方式——任賢集權,來維護自己的統治。同時,由於諸侯間的兼併戰爭趨於白熱化,各國也不得不尋求新的富國強兵之道。在這股力量的推動之下,戰國時期各諸侯的政治、經濟、文化等迎來一個大發展、大變革的時期,而主導這些變化的就是那一場場轟轟烈烈的變法運動。
戰國時期,各式各樣變法或者改革很多,幾乎每一個諸侯都有參與,且幾乎每一個都取得相當不錯的成果。最早的李悝變法,給魏國帶來了近百年的霸主寶座,之後的齊威王新政也讓齊國迅速強大起來,成爲東方的霸主,與此同時,秦國的商鞅變法更是影響巨大,將秦國推上了滅六國、一天下的道路之上。除此之外,申不害變法成就了韓國“勁韓”之名,燕昭王與樂毅的變法讓燕國差點滅了齊國,趙武靈王的“胡服騎射”,更是在極短的時間裏讓趙國成長爲一個能與秦國爭鋒的大國。
同爲戰國七雄之一的楚國,在楚悼王時期,也進行過一次規模浩大的變法,史稱“吳起變法”。可惜的是,因爲這場變法持續的時間很短,加之最終楚國被秦國所滅,大多數史學家都認爲這是一場失敗的變法。《韓非子·問田》裏將吳起變法與秦國的商鞅變法相比,提出“楚不用吳起而削亂,秦行商鞅而富強”,楊寬在寫《戰國史》的時候也說“因吳起死的早,變法時間短,所取得的成就與商鞅有所不同”。商鞅變法對秦國的改變自然是極大的,可以說秦國能保全,能滅六國,商鞅變法是基礎,那麼“與之不同”的吳起變法,又爲楚國帶來了什麼樣的變化呢?
春秋末年,長期“公子執政”的楚國,權臣貴族的威權極大,許多本該屬於國君的權力都被分散到各大豪族之中,導致楚國內部極其混亂。進入戰國,楚國王權旁落,權臣太重,封君太衆的弊端越發凸顯,百姓生活困苦,朝政混亂不堪,甚至連君主都不能自保,楚聲王竟被“盜殺”。與此同時,有經歷過李悝變法的魏國爲主導的三晉,實力越來越強大,對楚國這個老對手的威脅也越來越大,楚國的內憂外患越來越嚴重了。
雄心勃勃的楚悼王繼位以後,楚國的局面並沒有發生多大好轉,在吳起入楚之前,與三晉的戰爭仍然屢戰屢敗。據《史記·楚世家》記載,楚悼王十一年,魏國再次聯合韓、趙攻楚,在大梁、榆次大敗楚軍,奪取了這兩處戰略要衝之地。大梁城原本是鄭國的土地,被楚國先輩們攻取,此時落入魏國手中,日後甚至成了魏國新的都城,可見此處的重要性。此次失敗,讓楚悼王變法圖強的決心更加強烈,而恰逢此時,吳起因受排擠,離開了魏國,讓楚悼王喜出望外。楚悼王與吳起,正如秦孝公與衛鞅一樣,屬於絕佳的君臣配合,兩人合力在楚國掀起了一場聲勢不亞於魏國、秦國的變法。
吳起變法的內容各種記載很多,這裏不做贅述,那麼吳起變法最終取得了怎樣的成果呢?首先吳起變法打壓楚國權臣貴族,在吳起死時更是用計剷除了守舊貴族七十餘家,極大的加強了君主集權,爲後來楚肅王、楚宣王、楚威王等明主能帶領楚國越來越強打下了堅實的基礎。除此之外,吳起變法最爲直觀的成果還是體現在楚國軍事實力的提升上,據《史記·孫子吳起列傳》記載,吳起變法以後,楚國“南平百越,北並陳蔡,卻三晉,西伐秦,諸侯患楚之強”。在《戰國策·齊策五》中更是記載了此時楚國更加輝煌的一次勝利,“戰於州西,西出梁門,軍舍林中,飲馬於大河”,完成了自楚莊王以後,又一次攻到黃河的壯舉。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