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時期最早稱雄於諸侯的就是魏國了,以至於到後期一蹶不振,很少有大的戰爭獲勝,所以有人感覺魏國的存在感比較弱,但瘦死的駱駝比馬大,魏國依靠前期的開疆擴土,喫老本,存在了將近178年的時間。

三家分晉,魏國崛起。

一、三家分晉。

晉國是一個龐然大物,如果不分裂,最後統一中國的應該是晉國。無奈晉國的國君日漸式微,讓手下一幫大臣做大,並且有了很大的離心力。晉文公重耳自從設置了三軍的六卿之後,手下六個大的卿逐漸掌握了晉國的實際權力,有智氏、範氏、中行氏、韓氏、魏氏、趙氏。這六個氏族世代在晉國擔任高官,並且有封地,都養了一批私兵,彼此之間互相結盟、攻伐,儼然成了戰國時期的縮小版。

範氏和中行氏是首先被其他幾家聯合攻散了,失去了原來的地位,晉國只留下了智氏、趙氏、韓氏、魏氏四大家公卿。這四大家個個都不是省油的燈,在晉國內部爭奪封地,徹底把晉國國君架空了,晉王成了周王的翻版。智氏是最強大的家族,大有一統晉國的局勢,逼迫韓、趙、魏三家聯合,把這個老大滅了。

公元前403年,羽翼豐滿的韓、趙、魏三家同時派遣使者去慰問周威烈王,要求封侯,瓜分晉國。周威烈王也是一個沒有實際權力的主,自己不同意又能怎麼樣,照樣分了晉國,於是做了一個順水人情,同意了三家把原來的晉國瓜分了。自然三個新的諸侯虛情假意的表了表對周王的忠心,送上了大批的禮品,這些禮物纔是周威烈王最需要的,希望他們年年送,畢竟捨得送禮品的諸侯也不多了!

二、魏文侯崛起。

魏國有兩個稱呼,一個是熟悉的魏國,一個是梁國。公元前364年,魏惠王將都城遷移到大梁之後,後世史書也稱魏國爲“梁國”,大梁在現在的河南開封附近。

魏文侯魏斯(姬姓魏氏)是第一個被封侯的魏國國君,新的稱呼,老的疆土,這讓他雄心勃勃。魏國位居中原地區,邊境強國林立,四戰之地,生存環境惡劣,逼迫魏文侯必須強兵富國,拓展疆域,這樣魏國纔不至於被消滅。

1、招賢納士。

魏文侯明白一個道理,如果想要富強首先要招攬使用各種人才,讓這些能人爲魏國的發展出力。他招納了李悝、翟璜、吳起、樂羊、魏成、子夏、西門豹等戰國初期的衆多傑出人物,李悝、翟璜爲相國,吳起、樂羊爲將領,重用儒家子夏等人。

魏文侯的禮賢下士,聚集了戰國初期的最頂尖的人才,很快使得魏國成爲戰國初期的第一個霸主。

2、戰國第一個改革藍本。

李悝是法家的傑出代表人物,他任職期間對魏國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

李悝主張廢除貴族的世襲制度,選賢任能,加大執政的效率,對文武大臣要賞罰分明;同時因地制宜推廣農業改革,在主要農作物保障的前提下,發展農業的副業,增加民衆和國家的收入;爲進一步讓變法的改革措施執行到位,他又制定了《法經》,保護變法,穩固魏國的統治。

李悝的變法雖然不能徹底成功,但後世的吳起變法、商鞅變法,都是借用了李悝變法的藍本進行因地制宜的修改而進行的。商鞅變法之所以出名,是因爲它是一次變法比較徹底的改革而已。

通過改革,魏國的國力強大起來了,爲以後的發展奠定了基礎算是內政取得了成功。

3、魏武卒。

魏文侯還招納了名將吳起爲將領,讓他訓練魏國的士兵。由於魏國的邊疆比較散,時刻處於其他各國的威脅之中,富國的同時就是要強兵。魏國有一個先天的優勢,地處中原地區,生產力比較發達,人口多,冶鐵業也是最先進的,爲魏國的軍事崛起提供了先天條件。

吳起負責帶兵的理念是兵不在多,而在於“精”。吳起建議魏文侯用他的選擇士兵條件重新選擇士兵,稱之爲“武卒”,也就是吳起的“精兵”。選拔的新兵個個體魄強健,每五人爲一伍,設伍長;二伍爲什,設什長;五什爲一屯,設屯長;二屯爲百,設百將一人;五百人,設五百主一人,一千人,設二五百主一人。據《荀子.議兵篇》記載:

魏之武卒以度取之,衣三屬之甲,操十二石之弩,負矢五十,置戈其上,冠冑帶劍,贏三日之糧,日中而趨百里。

以上是魏武卒的選拔標準,通過100裏的全副武裝的選拔就可以成爲魏武卒的一員了。

此外,魏武卒的士兵得到國家的照顧,全家免除國家的賦稅,生活條件非常好,有時作戰勇敢的士兵將士可以獲得田宅等的賞賜,解決了魏武卒的後顧之憂。

魏武卒建立之後,成爲戰國初期最強悍的步兵軍隊,其他諸侯國的部隊都是魏武卒施虐的對象了。

4、結果。

富國強兵之後就是展示自己的實力,兼併小國,打壓大的諸侯國,爲自己營造安全的生存環境。

魏國曾經滅掉了中山國(後在趙的扶持下重新立國),打壓的趙國喘不過氣來,著名的“圍魏救趙”就是魏國軍隊圍困趙國首都邯鄲時發生的。魏國擊敗了楚國,奪得楚國在中原地區的大部分土地,同時打敗了秦國、齊國這樣的大國,威震當時的諸侯。

公元前343年,魏惠王率領諸侯共同參見周王,戰國的第一個霸主就是魏國了。

戰國後期的魏國存在感怎麼如此低?

魏文侯的兒子也算是一個雄主,他任用吳起變法,國家勢力更加強盛,父子二人算是爲魏國打下了百年的基業,戰國的前半程魏國算是一枝獨秀了,奠定了戰國七雄的位置。

魏文侯之後,魏國的國君大都躺在祖先打下的基業上昏昏然,至於招賢納士這樣的事情也大都不放在心上,很多慕名而投奔秦國的著名人士都留不住,被排擠或者被驅趕,最爲著名的是吳起被排擠,投奔楚國,成了魏國的對手;另外一個名士則是孫臏,魏王本來自己就不重視人才,結果導致孫臏被打挖走了膝蓋骨,成了殘廢,被齊國人救走,馬陵之戰,魏武卒損失巨大,主將龐涓也殞命。

魏國不但留不住其他的國家的人才,對自己內部的人也排擠,譬如著名的范雎,在魏國得不到重用,到了秦國成了丞相,爲秦國立下了汗馬功勞。魏國末期,魏公子信陵君可以說是魏國存在的標誌人物,有信陵君在,其他國家不敢小覷魏國,就是這樣一個人物也被排擠,不能執掌魏國大權,信陵君一死,魏國也很快滅亡了。

戰國末期,魏國被秦國打怕了,經常明哲保身,國土一縮再縮,很少敢於主動出擊,自然存在感就非常小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