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项羽在刘邦出川攻秦的关健时期,没有听从范增的建议,依然不放弃和齐国的死磕,直到刘邦率大军攻占了彭城,项羽依然不舍得放弃齐国,只身率三万大军回师。刘邦对项羽来说是心腹之患,可齐国对他来说确是疥癣之疾。

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二世失德后,天下群雄并起。齐国宗室田儋田荣田横兄弟三人,先后在齐国称王。项羽在刘邦出川攻秦的关健时期,没有听从范增的建议,依然不放弃和齐国的死磕,直到刘邦率大军攻占了彭城,项羽依然不舍得放弃齐国,只身率三万大军回师。那么,项羽和齐国这么死磕,除了田荣他们曾经对项梁见死不救外,还有别的原因吗?

首先我们看,齐地的战略地位如何?齐地说白了就是今天的山东,具体就是西到太行山,北到黄河以北,南到徐州,东临大海。山东的战略优势,在于以富饶的山东半岛为腹地,凭借黄河天险、鲁中丘陵为依托,北可进攻河北,南可攻击江淮,西可逐鹿中原。关于山东地形的战略意义,顾祖禹曾作过中肯的评价:"山东以自守则易弱以亡,以攻人则足以自强而集事"。

刘邦平定天下后,用陈平之计,捉拿韩信。田肯对刘邦庆贺说:"陛下得韩信,又治秦中。秦,形胜之国也,带河阻山。悬隔千里,持戟百万,秦得百二焉。地势便利,其以下兵于诸侯,譬犹居高屋之上建瓴水也。夫齐,东有琅琊、即墨之饶,南有泰山之固,西有浊河之限,北有渤海之利,地方二千里,持戟百万,悬隔千里之外,齐得十二焉。此东、西秦也。非亲子弟,莫可王齐者。"

齐地如此重要,不管你是割据河北,还是问鼎中原,亦或是如称雄江淮,齐地的割据势力可以随时能毫无阻碍的攻打你。

对于项羽而言,他建都彭城,紧紧挨着齐地。要西面制衡诸侯,就必须让齐地仅仅的攥在自己手里。不然他在东西分际的成皋、定陶一线与敌人作战,自己的后背和腹地就毫无防备的暴露给了齐地,不管是开始的田荣还是后来的田横都能随时给他一刀。最后齐王韩信出兵齐地,则彻底敲响了项羽的丧钟。可以这么说——建都彭城的项羽,命门就是齐国。

下面我们看看,项羽怎么陷在齐国的泥潭里,直至乌江自刎。

最先在齐地起兵反秦的田荣,田荣发兵击走齐王田都,又追杀胶东王田市于即墨,自立为齐王,占有三齐之地;他还指使彭越袭扰楚地,帮助陈馀逼走常山王张耳。

田荣在齐地反楚,打破了项羽的分封秩序,且齐地邻近彭城,对项羽的统治构成很大威胁。项羽遂率主力军北击田荣。这是第一次齐楚之战。项羽北征齐地,给了刘邦以出川定秦的机会。这年八月,刘邦出陈仓,还定三秦。

次年春,项羽在阳城大破齐军,田荣败死。但楚军烧杀掳掠,引起齐民群起反抗。然后田荣之弟田横乘机收集散兵数万人,立田荣之子田广为王,继续与楚军相抗。项羽于是与田横死磕。这是第二次齐楚之战。

刘邦又趁这个机会,东出函谷关,率五十六万大军攻占彭城。项羽此时只率精兵回师,于是打破刘邦联军后,并未取得战略上的全胜,刘邦收拢败兵继续死磕。项羽不得不和田横讲和结束第二次齐楚之战。

后来韩信平定山西、河北,南下攻下齐国,被刘邦封为齐王。项羽大为惊恐,忙把自己的主力二十万大军调出来,交给龙且,与韩信决战。这是第三次齐楚之战。结果龙且被杀,二十万大军如泥牛入海。项羽除了兵力大为折损以外,面临的是北方在头顶上的一把刀。

此时,汉王刘邦 齐王韩信 楚王项羽,三方势均力敌。韩信的走向足以决定天下的走势。

辩士蒯彻也对韩信说:"当今两主之命,悬于足下,足下为汉则汉胜,为楚则楚胜。莫若两利而俱存之,参分天下,鼎足而居,其势莫敢先动。夫以足下之贤圣,有甲兵之众,据强齐,从赵、燕,出空虚之地而制其后,因民之欲,四向为百姓请命,则天下风走响应矣,孰敢不听!割大、弱强,以立诸侯,诸侯已立,天下服听,而归德于齐。案齐之故,有胶、泗之地,深拱揖让,则天下之君王相率而朝于齐矣,愿足下熟虑之。"这一次,韩信不能说没有一点动心,但终以刘邦对自己的信重和"自以为功多,汉终不夺我齐"

齐国靠近楚都城彭城,那里的任何变故都可能影响西楚。刘邦对项羽来说是心腹之患,可齐国对他来说确是疥癣之疾。疥癣之疾不除,就难以集中精力对付心腹之患。所以项羽不得不一次又一次对齐国用兵。三次齐楚之战之际,刘邦出三秦,下彭城,围垓下。项羽一直陷于与刘邦和齐国的两线作战,直至被两地战略合围,十面埋伏,乌江自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