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眠之於人,猶如食物之於人,二者同等重要。而且,多數時候,睡得好比喫得好更重要!

很多人都知道,缺覺或是睡多了都不健康。可是,睡眠時間的多與少按什麼標準確定呢?

美國多所大學的研究人員曾經開展了一項針對睡眠的大型研究。

研究人員從英國生物銀行獲得了46.1萬名年齡在40-69歲之間、從未患過心臟病的參與者的多種信息,並對他們進行了7年的跟蹤調查。

研究結果顯示:每晚睡6-9小時是健康的睡眠,7-8小時是最優的睡眠,少於6小時與多於9小時都是不健康的。

而且,睡眠時間越少或越多,對身體就越不利。

據研究,每晚睡5小時的人患心臟病的風險比睡7-8小時的人高52%,每晚睡10小時的人患心臟病的風險是睡7-8小時的人的兩倍。

這是因爲:

睡眠過少會影響動脈內壁或內皮細胞,會使頸動脈血管壁增厚,增加患冠心病的風險。

而睡眠時間太長可促使體內血液中的甘油三酯及血糖水平上升,不但容易誘發“三高”疾病,還可能誘發老年癡呆!

所以,想要掌握自己的健康,就一定要先控制住自己的睡眠時間!

如果說缺覺是生活所迫,那麼睡得太多一定是自找煩惱!

睡夠時間還是很累?

其實,這說明你的睡眠質量差!

要知道,睡眠質量差,就相當於大腦在睡眠時仍在不停地工作,會不斷地產生“垃圾”,很容易損傷大腦健康!

輕則影響到我們的休息、記憶力,重則增加患阿爾茲海默症(老年癡呆)的風險。

所以,調整好自己的睡眠質量,與保證睡眠時間同等重要!

三招有好眠
喫得好

《素問·逆調論》提出“胃不和則臥不安”,意思是,如果脾胃功能不好,那麼睡眠多半不會太安穩。

簡單來說,就是喫得好才能睡得好。

所以,如果大家想睡個好覺,就一定要注意避免以下幾個損傷脾胃的行爲:

  • 飲食不節,如:暴飲暴食、飢飽無常、過食生冷、恣食肥甘辛辣、過飲濃茶、咖啡、烈酒等。

  • 素體脾虛,或勞逸失調、久病體虛,損及脾胃。

  • 精神緊張、情志不遂、惱怒思慮過度,皆可損傷脾胃。

此外,還要多喫些有助於減輕失眠傷害的食物,如:

黑木耳、銀耳、蘑菇、香菇等菌類,以及洋蔥、蓮藕等有助於身體代謝的食物。

調得準

除了飲食,影響睡眠的因素還有很多。中醫根據發病的不同特點,將失眠分爲肝火擾心、痰熱擾心、心脾兩虛、心腎不交、心膽氣虛等多種證型。

不過,比較多見的還是心脾兩虛和肝氣不舒。

心脾兩虛失眠

主要表現:想睡卻睡得不踏實,容易醒,醒後難以再次入睡,有的還伴有心慌心悸、健忘、神疲乏力、食慾不振、面色萎黃、口淡無味、食後腹脹等表現。

推薦藥膳:健脾養心安神湯

材料:黨蔘15克,茯神15克,龍眼肉15克,生薑3片,豬心半個。(1人份)

做法:

①將豬心清洗乾淨後切片,薑切片,黨蔘、茯神、龍眼浸泡備用;

②鍋中加適量水,燒開後放入豬心,煮至豬心沒有血水撈出待用;

③煮好的豬心沖洗乾淨後,放入砂鍋中,加入薑片、黨蔘、龍眼肉、茯神和適量的水,加蓋燉1個小時;

④最後加入適量鹽即可盛出食用。

肝氣不舒失眠

主要表現:失眠多夢,伸舌時舌形較尖(一般是橢圓形的),舌邊尖紅。同時可伴有口苦、口乾、頭暈、胃口不佳、胸悶、心悸、肋骨脹痛、心煩愛發火、噁心有嘔吐感等不適。

推薦足浴:肝氣不舒泡腳方

材料:柴胡6克、黃芩6克、法半夏6克、黨蔘6克、炙甘草6克、茯苓30克、煅龍骨30克、煅牡蠣30克、珍珠母30克、桂枝6克、鬱金6克、遠志6克、香附6克、生地6克、白芍6克。

方法:將上述藥材熬煮40分鐘,將藥汁分成兩份,早晚兌入溫水,泡腳,每次20分鐘,連用2-3周即可。

用得對

日本睡眠專家友野奈央曾提出“睡眠五感”,這意味着,睡眠環境對睡眠質量的影響也很大。

因此,使用一些有助眠效果的臥室物品,往往能給人更好地睡眠體驗。

優質的視覺感受

人體遵從晝夜節律活動,光線與睡眠有着不可分割的關係。

因此,臥室的燈光不要太亮,如果條件允許,就寢前一小時將居室內光線調成稍暗的暖色系。

安靜的聽覺感受

45分貝以上的聲音會吵醒睡眠中的人,而安靜程度近似於圖書館的環境能讓人睡得更香。

如果臥室靠近馬路、繁華地區,可以換上較厚的窗簾隔絕噪音。

合適的嗅覺感受

薰衣草、絲柏、佛手柑、檀香等味道的精油可以刺激副交感神經,起到鎮定、放鬆情緒的效果,使人更易入眠。

選擇自己能夠接受的味道,並將精油少量灑在寢具四周,可以讓睡眠更安穩。

舒適的觸覺感受

選擇舒適度高,適合自己的牀上用品也可以改善睡眠質量。

一般來說,秋冬季節選用純棉製品、夏天使用棉麻製品會讓人體感舒適。

安全的溫熱感受

被窩中的溫度和溼度在一年中保持不變,會讓人體更舒適。

平日,室內溫度控制在19~26攝氏度最爲適宜。使用暖氣時,室內空氣會幹燥,應同時使用加溼器;夏季過於潮溼時,可使用空調除溼。

每天早晨七點鐘

關注養生中國(yangsheng-cn)

每天學點咱老百姓用的上的養生知識~

快和身邊的親朋好友一起分享吧!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