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A聯賽職業化借鑑了國外成熟聯賽的模式,中國足球結束“閉關”引入了大量外援,開始了土炮和洋槍的較量。外援從最初的醬油角色,到後來與本土球員爭霸,短短十年便實現了“逆轉”。

01

甲A初期外援水平不高,本土射手是絕對主角。

1994年:“胡一刀”首奪金靴,最佳外援曇花一現。

胡志軍,綽號“胡一刀”,在整個賽季22輪比賽中,出場16次進球17個,進球數量和效率都非常驚人。他包辦全隊將近一半進球,並領先射手榜次席的小王濤和莊毅5個球。廣州太陽神能獲得聯賽亞軍,可以說胡志軍佔據了很大部分功勞。

94賽季的射手榜上,來自上海申花的俄羅斯人瓦洛嘉成了洋槍們的代表,他也是當年的最佳外援。瓦洛嘉是從俄羅斯大學生聯賽加盟上海申花,紅了一個賽季便基本消失在人們視野中。當時的資訊並不發達,當瓦洛嘉回國後說效力於中國足球頂級聯賽並獲得過最佳,朋友們都認爲他在吹牛。

1995年:範大將軍由後衛變身射手,洋槍基本上啞火。

范志毅,範大將軍的射手天賦爆發,金靴和足球先生兩項最高榮譽加身。他成了中國足球史上進球最多的“後衛”,如果不是踢了一段時期的前場,這個記錄應該是在四川全興的魏羣頭上。不過範大將軍從此奠定了在中國足壇的地位,有了對後來中國足球不爭氣時開罵的資格。

這個賽季的洋槍們,包括上賽季最佳外援瓦洛嘉全面啞火,射手榜上難覓外援們的蹤跡。國內前鋒是球場上的主角,後來國足的另外一位大佬郝海東開始引起了更多的關注,本賽季攻進了7個進球。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四川全興的翟彪以“一粒金子般的頭球”,讓成都保衛戰畫上圓滿的句號,成爲中國足壇經典之戰。

02

聯賽火爆引來高水平外援,洋槍逐漸崛起,與土炮分庭抗禮。

1996年:足壇真漢子實至名歸,花蝴蝶引發了對外援更多關注。

宿茂臻,頭球是他的標誌,但並不意味着腳下技術粗糙。宿茂臻曾經在曼聯青年隊踢球,受到了弗格森的賞識,可惜因傷病原因回到了國內,錯過了在英超豪門效力的機會。他是中國足壇少有的高學歷球員,腳踏實地的他不愧爲“足壇真漢子”。

這一年外援射手在甲A舞臺逐漸開始發力,四川全興的馬麥羅給全國球迷帶來了深刻印象。馬麥羅的各種花式過人和進球,和四川全興的激情足球很般配,讓四川球迷都覺得這是撿到寶了。可惜業餘的轉會操作讓馬麥羅只效力了兩個賽季便返回巴西,面臨無球可踢的局面,後來再回到四川時狀態已大幅下滑。有人說馬麥羅是業餘球員,其實這是誤傳,雖然馬麥羅只是高光一時,但他絕對是甲A最有代表性的外援之一。

1997、1998、2001年:妖刀三奪金靴,洋射手結束打醬油歷史。

郝海東,有人對他“亞洲第一前鋒”的名號有些爭議,但在當時的亞洲足壇沒有後衛敢對他大意。1998年亞運會上因吐口水事件被禁賽,郝海東錯過了1999年和2000年的射手王爭奪,以他的能力真有很大可能連續五年穿上聯賽金靴,十年甲A的進球數肯定也會破百。郝海東的嘴上功夫也很強,“郝大炮”和“範大炮”兩尊重炮威力極大,批評中國足球、炮轟中國足協一點也不留情面,他倆都是讓足協頭疼的“刺頭”。

97賽季北京國安的“三杆洋槍”安德雷斯、卡西亞諾、岡波斯,包辦了北京國安整個賽季三分之二的進球。這三人當中,雖然安德雷斯名氣最小但進球最多,卡西亞諾和岡波斯都是巴拉圭國腳,在當年的甲A聯賽中算得上是大牌了。其中岡波斯代表巴拉圭參加了98年法國世界盃,是第一位在中國俱樂部參加世界盃的在役球員。從此過後,洋槍們終於站起來了,結束了打醬油時代。

1999年:胖子橫空出世,洋槍逐漸與土炮平分秋色。

曲聖卿,算得上是橫空出世,之前沒有多少名氣的他突然一下就登頂了。轉會到申花後頭兩個賽季表現不俗,之後到澳超效力有過高光時刻,一個賽季打入16球,被認爲是澳超的最佳外援之一,後來因爲傷病等原因慢慢趨於平淡。曲聖卿曾多次入選國家隊,但當時處於球員巔峯年齡的他卻沒能搭上2002年世界盃的班車。

洋槍在這個賽季射手榜前10位中,洋槍和土炮基本上算是平分秋色。其中巴西球員表現不俗,射手榜前10中佔據4席,但他們基本上都如過客一般來去匆匆,很少人還能記住他們的名字。“三杆洋槍”的時代已經過去,只剩卡西亞諾仍然堅挺,他的堅持爲後來登上巔峯埋下了伏筆。

03

大量國腳級外援湧入聯賽淘金,本土射手被逐漸壓制。

2000年:第一位外援射手王誕生,洋槍逐漸佔據上風。

卡西亞諾,他這個賽季已經來到山東魯能。並迎來了在中國職業生涯的巔峯。作爲中國足球聯賽歷史上的第一位外來射手王,這時的卡西亞諾比“三杆洋槍”時代風頭更勁。2002年在聯賽過半的情況下轉會回到國安,半個賽季便打進11球,名列射手榜第二位。總的來說,卡西亞諾中國之行是非常成功的,很多球迷現在都對他記憶猶新。

在卡西亞諾的“帶領下”,海外軍團全面開花,佔據了射手榜前十的大部分。禁賽復出後的郝海東還沒有回到最好狀態,本土射手僅有小王濤、張玉寧和黎兵擠進前十,爲土炮保留了一絲顏面。越來越多國腳級別的外援來到中國聯賽淘金,對本土射手形成了有力的競爭。從此,洋槍逐步“逆轉”,土炮的生存空間被慢慢壓縮。

2002年:只識彎弓射大雕,本土射手扳回一程。

李金羽,年少成名的他終於迎來了職業生涯巔峯,他成了末代甲A以及中超初期本土射手的代表,成爲第二個三次奪得中國頂級聯賽金靴的球員。特別是2006中超賽季,他與隊友鄭智兩人就爲山東魯能攻進57個進球,這樣的數據堪稱現象級。同樣可惜的是,大羽沒能出現在2002年的世界盃賽場上,是其人生中的一大遺憾。

這一年聯賽爲國足首進世界盃讓路,聯賽只升不降。或許是這個原因產生了5名銀靴,本土射手于根偉、曲聖卿、黎兵佔據三個席位,加上金靴被大羽奪得,算是壓制了外援一頭。不過可以看到,洋射手已經全面開花,洋槍稱霸時代即將來臨。

2003年:三分天下,大帝爭得一席之地,與兩大洋國腳一起登頂。

馬丁內斯、阿尤、李毅,並列成爲射手王大有三分天下之勢,大帝李毅爲本土射手爭了一口氣,成爲末代甲A射手王之一。那時候的李毅還沒有“大帝”之稱,後因爲一句“我的護球像亨利”才成就大帝的威名。“蚌埠迴旋”也是李毅的標誌動作,有人說難度至少是馬賽迴旋的兩倍不止。這些不是絕對的諷刺,只是多少有些調侃的味道,李毅也時常以此自嘲。不管怎樣,李毅絕對是一名優秀的前鋒,從衆多洋槍包圍下圖爲奪得金靴,光靠嘴上功夫可是不行的。

馬丁內斯和阿尤分別是洪都拉斯和加納的國腳,保加利亞國腳揚科維奇、俄羅斯國腳謝爾蓋、法國國腳尼古拉斯……等許多國腳來到甲A聯賽,還有一批曾在五大聯賽效力過的球員也紛紛湧入。在這樣的情況下,本土射手面臨空前激烈的競爭。

整個甲A十年總射手榜單的前三名中,只有郝海東多次奪得聯賽金靴,無愧中國職業聯賽第一人威名。排名第二的小王濤有些“悲情”,5次離登頂只差一步,不過5雙銀靴加身的記錄估計也很難有人打破,含金量一點也不低。第三名黎兵是一名比較穩定輸出的射手,如果不是實德入川而退役,將會和隊友姚夏一起創造前十榜單中每年都不缺席的記錄。

這份榜單中,外援僅有卡西亞諾入圍,這和許多外援效力時間不長有關係,很多人僅一兩個賽季便銷聲匿跡。大量的優秀外援湧入,讓中國足球職業聯賽變得更加精彩,同時也給了本土射手強大的壓力。進入中超時代後,除了李金羽和武磊,本土再無金靴,除了外援們越來越大牌之外,我們優秀的本土射手缺乏是很重要的原因。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