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其後分別繪石榴、平坡散牧、梔子花、山水小景、秋山讀書、枇杷、雛雞、芙蓉、仿倪山水、梅花、杏花、秋柳鳴蟬、江山坐話、白菜、江山垂釣、仿米山水、雪江漁夫等山水、花鳥小景。在這一歷史過程中,明代畫家沈周是一位重要的代表人物,他的“臥遊”思想,對後世文人畫的觀看之道,尤其是對其所開創的中國最大畫派—吳門畫派有着深遠影響。

今年春節因爲疫情影響,大家都在家宅着,躺在牀上旅遊可是常有的事兒。可謂“一機在手,天下我有。”
約1600年前的南朝有位叫宗炳的畫家,就給這一狀態取了個極其風雅的名稱“臥遊”。
他在其《畫山水序》中談“臥遊”,本意爲“老疾俱至,名山恐難遍睹,唯當澄懷觀道,臥以遊之”。
後來,“臥遊”逐漸演變爲中國人觀畫的代名詞。
在這一歷史過程中,明代畫家沈周是一位重要的代表人物,他的“臥遊”思想,對後世文人畫的觀看之道,尤其是對其所開創的中國最大畫派—吳門畫派有着深遠影響。
首開自書“臥遊”,鈐朱文“沈氏啓南”印。
其後分別繪石榴、平坡散牧、梔子花、山水小景、秋山讀書、枇杷、雛雞、芙蓉、仿倪山水、梅花、杏花、秋柳鳴蟬、江山坐話、白菜、江山垂釣、仿米山水、雪江漁夫等山水、花鳥小景。
每幅畫中均有畫家自題,結合畫面物象抒發其內心感受。均寫日常生活中習見的花卉、禽畜等,清新、質樸,洋溢着自然天趣。
畫法也隨意靈活,設色或水墨,或沒骨,或勾勒渲染,形簡神完。
《平坡散牧》,畫家自題:“春草平坡雨跡深,徐行斜日入桃林。童兒放手無拘束,調牧於今已得心。沈周。”
《杏花》,題詩云:“老眼於今已欠華,風流全與少年差。看書一向模糊去,豈有心情及杏花。”
沈周雖然稱自己老眼昏花,難有賞春心情,實際上,反映出的是其傷春、惜春、嘆春的真心憐愛之情。
《秋柳鳴蟬》,題畫詩爲:“秋已及一月,殘聲繞細枝。因聲追爾質,鄭重未忘詩。”
作品以淡墨畫柳枝,濃墨畫蟬身及足,極淡墨畫蟬翼,薄而透明。此畫起止僅數筆,而秋蟬畏涼捲縮之態已極爲生動。從構圖上看,柳蟬與詩作各佔畫面一半,相映成趣。
《綠甲圖》,畫家自題“南畦多雨露,綠甲已抽新。切玉爛蒸去,自然便老人。”
從外觀來看,只不過是一棵開了花的白菜,似乎平淡無奇,實則蘊含深意。他用淺近直白的文字或是畫面,呈現生活真實的一面。而在另一方面,沈周透過一菜一葉,表達的則是對生命真性的讚美。
《雛雞圖》配上題畫詩“茸茸毛毛半含黃,何獨啾啾去母旁。白日千年萬年事,待渠催曉日應長。”
畫家對這隻半大的雛雞表現出了擔憂之情,總是啾啾尋母,長大後如何承擔起催日報曉的責任呢?不難看出畫家借雛雞圖寄予了期望後代早日成才的心願。
《枇杷》,畫家自題:“彈質圓充飣,蜜津涼沁脣。黃金作服食,天亦壽吳人。沈周。”
《秋山讀書》,畫家自題:“高木西風落葉時,一襟葉夾坐遲遲。間披秋水未終卷,心與天遊誰得知。沈周。”
這幅畫作透露了沈周對莊子思想的偏愛,同時,幾乎是畫家實景之描摹。他通過此畫,畫他的思致,畫他這種思致在生活中的展開,在秋山一隅,披讀莊子的《秋水篇》,是即目即景式的。這正反映出吳門畫派對即興式創作的重視。
《仿倪山水》,畫家自題:“若憶雲林子,風流不可追。時時一把筆,草樹各天涯。沈周。”
《蜀葵》“秋色韞仙骨,淡姿風露中。衣裳不勝薄,倚向石闌東。”
《小玉山·題梔子花》“花盡春歸厭日遲,玉葩撩興有新梔,淡香流韻與風宜。簾觸處,人在酒醒時,生怕隔牆知。白頭癡老子,折斜枝,還愁零落不堪持。招魂去,一曲小山詞。”
《石榴》“石榴誰擘破,羣琲露人看。不是無藏韞,平生想怕瞞。”
《芙蓉》“芙蓉清骨出仙胎,赭玉玲瓏軋露開。天亦要妝秋富貴,錦江翻作楚江來。”
《秋景山水》“淡墨疏煙處,微蹤彷彿誰。梅花庵裏客,端的是吾師。”
《秋江釣艇》“滿池綸竿處處綠,百人同業不同船,江風江水無憑準,相併相開總偶然。”
《江山坐話》“江山作話柄,相對坐清秋;如此澄懷地,西湖憶舊遊。”
《仿米山水》“雲來山失色,雲去山依然,野老忘得喪,悠悠拄杖前。”
《行書題跋》
宗少文(宗炳)四壁揭山水圖, 自謂臥遊其間。此冊方或尺許,可以仰眠匡牀,一手執之,一手徐徐翻閱,殊得少文之趣。倦則掩之,不亦便乎,手揭亦爲勞矣!真愚聞其言,大發笑。沈周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