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調查丨上市一年後,優信逃離SOHO,多項業務接連凋零)

圖片來源:每經記者 張海妮 攝

主營業務“一地雞毛”,優信到底經歷了什麼?

望京SOHO,三座大樓形成了狹長的風口,在大風天氣裏,時常有人裹緊衣襟,無暇顧及被吹風吹亂的頭髮,縮着脖子匆匆前行。“冬天”的信號,在這裏很明顯。

差不多五個月前,優信二手車剛剛逃離這座SOHO大樓,只留下了距離這裏不遠處的利星行辦公室。“今年6月,優信決定砍掉一成購的新車業務,很多員工被裁掉了,空出來的辦公室只能退租。”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優信內部人士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

這或許只是個開始。10月30日,有媒體曝出,58同城收購優信告吹。隨後,58同城和優信,幾乎同時對外發布聲明稱,與事實不符。

無獨有偶,就在58同城收購優信告吹的傳聞之前,優信剛獲新加坡最大的政府投資機構GIC舉牌,後者持有前者股份4203.61萬股。“無風不起浪,應該是投資機構已經提前得到58同城對優信感興趣的消息,纔會舉牌。”一位接近優信的知情人士向記者透露,此次舉牌的並非是GIC股權投資部門。

接連凋零的業務板塊

說起優信創始人戴琨的創業史,就不能繞過優信拍。然而,在轉戰B2C業務的過程中,優信開始收縮優信拍業務。“優信的拍賣業務在慢慢縮小,基本上都快放棄這塊業務了。”上述接近優信的知情人士說。

成立於2011年的優信拍,在巔峯時期曾超越對手車易拍,欲借殼上市。但好景不長,受限於B2B業務利潤少等不利因素,優信拍的發展很快陷入瓶頸期。“目前,隨着優信整個業務的調整,我們已經將優信拍業務更多地向C端傾斜。”上述優信內部人士說。

數據顯示,今年一季度,優信2B業務量同比下降42.6%至約3.65萬輛,交易總額下降至18.51億元,同比下降39.8%。

眼下,曾擔任優信拍執行總裁的井文兵也準備離職。據上述優信內部人士透露:“優信集團首席戰略官井文兵已經向董事會提交離職申請,現在還來辦公室上班。”

除了優信拍,曾在優信B2B業務高光時刻誕生的新車業務,也逃不過被放棄的命運。2016年11月,優信推出媒體資訊業務“車伯樂”,後更名爲優信新車,並推出一成購業務。不到一年時間,該部門就被傳出大面積裁員的消息,直到今年6月,整個一成購新車業務被全部砍掉。

10月31日,優信二手車電話客服告訴記者:“目前我們網站已經沒有新車業務,只有二手車可以享受一成首付購車。”

被拋棄的還有優信的金融業務。今年5月獲得58同城戰略投資後,優信緊隨其後將二手車交易衍生的助貸業務與58同城的Golden Pacer進行合併。這意味着,優信將金融業務拱手讓給58同城,換來了Golden Pacer一定股權和1億美金的現金。

從優信拍、到優信新車,再到金融業務,優信近年來接連推出的衆多業務,似乎難逃“悲慘”命運。如今,優信又將主要精力放在全國購上。全國購被戴琨稱爲“優信核心商業價值的現實落腳點”,它能救得了優信嗎?

填不滿的資金需求

時至今日,優信已成立八年之久。在這期間,優信很着急,急着擴張,急着盈利。優信爲什麼急?從優信拍,到新車、金融、全國購、一成購等衆多業務背後,是其填不滿的資金需求。

就拿優信拍來說,雖然優信已經及時將優信拍的業務方向向C端調轉,但不得不承認,當時優信之所以壓縮B2B業務,是爲了儘快尋求盈利,但優信拍並不是一個能爲優信帶來業績快速增長的業務板塊。

“即便是優信拍已經轉向C端業務,但這就相當於聯合中介賣車,並沒有多大的價格優勢。”一位二手車領域專家分析認爲。

優信拍業務不能帶來充沛的資金,使優信旗下對現金流需求較大的金融業務也難逃被撤命運。記者瞭解到,二手車平臺每向用戶放一筆貸款,就要給銀行交一筆保證金,這筆錢放在銀行不能動,交易規模越大,在銀行壓的錢也就越多。

這樣的要求,對還未能實現盈利的優信來說不是個好事。需要大量流動資金的優信,在今年5月接受58同城的戰略投資,方式是58同城以1億美元購買優信發行的可轉換債券,同時58同城將有權向優信董事會提名一名董事,雙方在流量獲客、車源、車輛檢測、大數據及SAAS服務方面展開深度合作。

外界都認爲上述合作對優信來說是一筆賠本的買賣。“當時優信很需要錢。”上述優信內部人士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透露,58同城答應投資後,優信就按照投資方的要求裁撤掉了一些不掙錢的項目和部門,其中一成購新車業務就包含在內。

爲了徹底將大量的保證金和風險責任轉嫁出去,今年7月優信將旗下二手車交易衍生的助貸業務與58同城的Golden Pacer進行合併,並獲得了1億美金現金。

“優信剝離金融業務後,不僅可以將一部分保證金釋放出來,還可以賺佣金,又將風險轉嫁給了Golden Pacer,但將金融與交易切分,短期來看是救命,卻不利於長遠發展。”上述接近優信的知情人士認爲。

在上述二手車領域專家看來,對自身業務還未實現整體盈利的優信來說,靠發行可轉債和出售業務來填補所需要的大量資金也不是長久之計。財務數據顯示,今年二季度,優信營業收入爲8.27億元,歸母淨利潤爲-6.5億元。

優信危機

主營業務“一地雞毛”,讓優信在消費和資本市場遭遇了更大的危機。

今年4月,J Capital Research(美奇金投資)在發佈的一份名爲《破爛流丟檸檬車,千萬別爲這輛破車買單》(國外常把有缺陷的汽車稱爲“檸檬車”)強烈賣空報告中,列舉了優信二手車虛高的交易、隱藏的債務、虛假的金額、循環的交易、誇大的庫存、吸走的現金和中國的慣犯等“七宗罪”,甚至直指戴琨瞞天過海將2.8億美元從公司轉移至個人。

美奇金投資賣空報告發布當天,優信股價最高暴跌52.79%,盤中暫停交易,恢復交易後又暴漲逾50%。

6個月後,同樣的一幕再次出現。58同城收購優信傳聞被否認後,資本市場再次反應迅速。美東時間10月30日,優信股價下跌4.95%。緊隨其後的美東時間10月31日,優信股價再次下挫2.28%。

作爲“首家赴美上市的中國二手車企業”,優信2018年6月在美上市,以每股9美元的價格發行2500萬股ADS,再加上同時發行的1.75億美元可轉債,共募集資金4億美元。截至記者發稿,優信每股股價僅爲3美元。

與坐上過山車的優信股價相比,在優信平臺上購車的車主更是“有苦說不出”。今年3月,一位武漢車主在武漢某二手車市場通過優信的貸款渠道購買了一輛全價爲13.5萬元的奧迪A6L,首付5.5萬元,貸款8萬元,分36期還款。然而,優信二手車官方APP卻顯示,這位武漢車主借貸總額爲9.968萬元。

多出的1.968萬元貸款,從何而來?優信二手車官方APP顯示,這位武漢車主的賬戶除了8萬元的“購車借據”外,還有一項高達1.968萬元的“附加產品/服務借據”,其中涵蓋了GPS費、代辦服務費等四項費用。而在當初購車時,這位武漢車主就已經向武漢當地的二手車商交過GPS費等費用了。

這樣的案例不止一個,臨沂、佛山、濟南等多地在優信二手車官網上購車的消費者,或者走優信貸款購車的消費者,都發現同樣的事情在自己身上重演。

望京SOHO外“冬天”的痕跡,不止是天氣本身變得寒冷,也和三座大樓形成的狹長風口有關。但不遠處的利星行辦公室,在此辦公的優信員工或許已經感受到了“冬天”的到來。

記者 | 段思瑤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