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比如,目前已上市企業中公認具有較高科創屬性的安集科技、芯源微,在IPO申報材料中未達到3條標準中的營收增長率標準,但仍不妨礙它們成功登陸科創板。指南旨在提升申報效率和準確度,並非增加門檻,符合3+5條件的企業即被認爲具有科創屬性,不再在“屬性”問題上增加上市成本,在科創屬性的問答題中擁有“免試”資格。

科創屬性空中落地,六類考生拿到“免試題”,變相提高門檻是否存在?詳解“3+5”上市指南三大焦點

來源 證券時報網

科創屬性評價體系的出臺,市場解讀紛紜,有人擔憂是否會提高科創板准入門檻。而實際上記者詢問多方擬上市企業和中介機構後發現,此則指引不僅未提高門檻,卻更進一步推動了申報的有效性和包容性。

券商中國記者從權威人士處瞭解到,標準的發佈對於明晰審覈標準、便利企業自我判斷,是很實用的“上市指南”。指南旨在提升申報效率和準確度,並非增加門檻,符合“3+5”條件的企業即被認爲具有科創屬性,不再在“屬性”問題上增加上市成本,在科創屬性的問答題中擁有“免試”資格。與此同時,不符合“3+5”條件的企業也在答卷,上市條件沒有發生任何變化,上市通道依然通暢。“目前已提交申請的企業尚無法適用這個指引,將對指引發布後提交申請的企業有效。”一頭部券商投行負責人進一步指出。

科創板審覈啓動已滿一年,通過註冊企業即將滿百。首發融資合計超過1000億元人民幣,其中民營科創型企業佔比高達78%,目前已有214家企業申報科創板IPO,它日益成爲金融支持實體經濟、金融支持科技創新的重要舞臺,爲中國經濟轉型升級的新引擎提供着新的動能。

1

焦點一:“3+5”變相提高了科創板門檻?是支持,不是門檻

3月20日,證監會發布了《科創板科創屬性評價指標體系》(簡稱《指標體系》),自發布之日起實施,《指標體系》規定了科創屬性的企業的內涵和外延,提出了科創屬性具體的評價指標體系。科創屬性評價指標體系採用“常規指標+例外條款”的結構,包括3項常規指標和5項例外條款。企業如同時滿足3項常規指標,即可認爲具有科創屬性;如不同時滿足3項常規指標,但是滿足5項例外條款的任意1項,也可認爲具有科創屬性。

其中,3項常規指標分別是“研發投入金額或研發投入佔營業收入比例”、“發明專利”、“營業收入或營業收入複合增長率”:

一是最近三年研發投入佔營業收入比例5%以上或最近三年研發投入金額累計在6000萬元以上;

二是形成主營業務收入的發明專利5項以上;

三是最近三年營業收入複合增長率達到20%或最近一年營業收入金額達到3億元。

5個條件包括了國際領先、國家科技進步獎、國家重大科技專項、進口替代、發明專利50項,具體來看:

一是發行人擁有的核心技術經國家主管部門認定具有國際領先、引領作用或者對於國家戰略具有重大意義;

二是發行人作爲主要參與單位或者發行人的核心技術人員作爲主要參與人員,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國家自然科學獎、國家技術發明獎,並將相關技術運用於公司主營業務;

三是發行人獨立或者牽頭承擔與主營業務和核心技術相關的“國家重大科技專項”項目;

四是發行人依靠核心技術形成的主要產品(服務),屬於國家鼓勵、支持和推動的關鍵設備、關鍵產品、關鍵零部件、關鍵材料等,並實現了進口替代;

五是形成核心技術和主營業務收入的發明專利(含國防專利)合計 50 項以上。

簡單歸納,即有六類企業可適用於科創屬性評價指引。

此次指引發布後,與大多資本市場規則出臺一樣,出現了擔憂行政化、門檻大幅提高的聲音。

實際上恰恰相反。“3+5”指標體系的設計在確保科創屬性評價過程具有較高可操作性的同時,又保留了一定的彈性空間,體現增強資本市場對科技創新企業包容性的改革導向。監管層是經過現階段科創企業的實際情況確定的上述標準。指標體系是對符合條件的優等生提供了一道“免試題”,科創板門檻並沒有抬高。是爲了更好地支持和鼓勵“硬科技”企業在科創板上市而出臺的。

“3+5”並非登陸科創板的硬門檻,發行人有最好,沒有也不影響申報。

指引的發佈對於明晰審覈標準、便利企業自我判斷,是很實用的“上市指南”。指南旨在提升申報效率和準確度,並非增加門檻,符合3+5條件的企業即被認爲具有科創屬性,不再在“屬性”問題上增加上市成本,在科創屬性的問答題中擁有“免試”資格。比如,目前已上市企業中公認具有較高科創屬性的安集科技芯源微,在IPO申報材料中未達到3條標準中的營收增長率標準,但仍不妨礙它們成功登陸科創板。

“不唯指標論英雄”,“3+5”標準並沒有一刀切。對不符合常規指標(3個指標)的優秀科創企業(“特長生”),設置5種“例外條款”,“不拘一格降人才”,予以優先支持。符合“3+5”標準的發行人,登陸科創板的概率會大幅度提高,擁有了最有說服力的科創板入場券,審覈流程更簡潔,審覈節奏有望加快。

2

焦點二:爲何明確科創屬性?增加便利性 明確對照維度、降低監管成本

科創屬性的明確讓一些聲音認爲這是行政干預,實際上這是監管透明的體現:有標準比沒有標準好,有明確標準比模棱兩可的好。

過往審覈,由於沒有明確的科創屬性的定義,對於發行人“硬科技”含金量更多的是靠主觀判斷。擬上市企業和中介機構對企業是否擁有科創屬性莫衷一是,因無明確的判斷維度,增加了企業上市的成本、減緩了申報速度。同時,在審覈問詢過程中,科創屬性是問詢的重點,且不同企業的問詢標的也不盡相同。

此次標準的發佈,爲擬上市企業和中介機構提供了自我檢驗的衡量標準。屬性,意爲人類對於一個對象的抽象方面的刻畫;而標準則是提升效率、增加公平性和操作高效性的現代文明重要產物。發行人對科創屬性的自我評估、保薦機構對發行人科創屬性的專業判斷更簡單、更明瞭,監管機構與科創屬性相關的審覈相比之前也會大大簡化,發行上市的效率進一步提高。

3

焦點三:“3+5”將對科創企業一刀切?這是動態指標

科創板審覈啓動已滿一年,吸引着越來越多的高科技企業登陸,它日益成爲金融支持實體經濟、金融支持科技創新的重要舞臺,爲中國經濟轉型升級的新引擎提供着新的動能。

特別需要指出的是,科創板在集成電路、生物醫藥、高端製造等領域初步形成扎堆集聚效應,近期,君實生物、康希諾(與軍科院陳薇院士合作,之前搞出埃博拉疫苗,本次國內首家搞出新冠疫苗)從港股迴歸,中控科技等標杆企業也已進入科創板上市輔導,進一步彰顯了科創板的魅力,擦亮了科創板的招牌。本次指標體系的發佈,再次吹響優質科創企業的集結號,幫助企業駛上對接資本市場的快車道。

誠然,科創企業本身就具有多元化、更替快、波動大的特點。此次發佈的標準符合當下中國科創企業發展現狀,是一個具有積極意義的操作指南,列明瞭“支持和鼓勵”的六類情形。具體審覈中還會有針對地根據企業的具體情況做出審慎判斷和客觀評價,不會簡單地刻舟求劍,刻板和簡單地對企業科創板定位做出評價。同時,業內人士也建議,評價指標應隨着時代的發展、科技的更替而進行動態調整,才能支持中國資本市場的改革試驗田具有豐沛的生命力。

證監會也表示,將根據申報科創板工作推進的進程,適度動態調整相應的指導政策,以更好地發揮資本市場對提升科技創新能力和實體經濟競爭力的支持功能。

可以預期,標準的發佈在目前科創板多元化、包容性的發展基礎上,將加快優質科創企業IPO的速度、便利具有硬科技企業的上市,從而進一步提升科創板的“科創”定位,將板塊的聚合效應發揮得更大。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