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如果要判斷一個臣子究竟是不是忠臣,那麼武將就是畢生爲國家而戰直至死去,文臣則是一直向皇帝勸諫直至死去。這就是所謂的“武死戰,文死諫”,而其中的“諫”並不一定非得是爲百姓而諫,他們勸諫皇帝,結果惹得皇帝不高興了,皇帝就很可能施以廷仗。

有一個大臣就曾在給萬曆皇帝的奏摺之中將皇帝大罵一通,氣得萬曆皇帝嘴脣發抖,但他卻說這個大臣是爲了騙自己的廷仗,還說自己一定不會讓這個大臣如願。萬曆皇帝這麼說其實是有原因的。舉個例子,若是某個州郡發生了一場旱災,御史建議免稅一年,但是皇上不同意,這時候就會有大臣跑上大殿長跪着逼皇上同意。

如果皇帝發火了,將這名大臣拉下去罰廷仗,雖然大臣被打了,但是他卻在百姓心中留下了一個好名聲,這樣他就會變成一名“賢臣”。所以別看他們受了一些皮肉之痛,但是他們卻會因禍得福,受到百姓們的景仰。

當然皇帝也不蠢,自然不可能會放任大臣們利用自己一時的火氣來沽名釣譽,所以在當時,很少有皇帝會罰大臣受廷仗。但是,有的時候皇上實在是被大臣給氣糊塗了,如果大臣被打,就很可能會出現這樣一種情況。那就是被捱打的大臣即使當朝皇帝不提拔重用此人,等到新皇登基之後,也會對其青眼相待,並且還會受到新皇帝的重用。簡單來說就是,別看我一人捱打,咱們全家都能得利。

在明憲宗時期,萬貴妃嚴重干政,很多大臣爲了保命隱忍不發。但是萬貴妃卻對權力非常癡迷,也真是奇了怪了,明憲宗偏偏對這個比自己大了十多歲的女人極其迷戀,不管萬貴妃提出什麼要求,明憲宗都從不拒絕。在這個女人的干政下,整個朝堂眼看着都要被她所掌控,御史張泰便率領直臣上奏,結果明憲宗就生氣了。

張泰在大殿之上長跪不起,聲音高亢,表情沉痛,儼然一副與萬貞兒水火不容之態。於是明憲宗終於忍不住罰他受廷仗。張泰因此捱了一百棍子,最後還是被同僚們擡回府中的。他的兒子們一看自己的爹遭了這般罪,趕忙出去請來全城最好的郎中到府。郎中先是將爛肉取出來,然後再包紮敷藥,忙活了好一陣之後,才讓他的傷口沒有變得更嚴重。張泰癱在牀上不能動彈,整個人都沒什麼精神,但是一看到家人正要把盆子之中割下來的爛肉扔掉,張泰立馬讓家人停下來,不讓他們丟掉,還讓家人找來罈子將肉醃在裏面。

在張泰看來,這罈子裏的東西可一定得好好保存着,這可是他捨命爲國的紀念。但是張泰的運氣也實在是不好。他傷好之後就被趕出京城當了學政,不久之後就因爲父親去世守了三年孝期。過了十多年,新皇帝登基,可是還沒來得及重用張泰,張泰就已經去世了,這可真是時也命也。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