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庭湖畔的湖南省常德市,是全國海綿城市建設試點市,這裏,生態資源豐富,生態優勢明顯。冬日,記者來到風光如畫的常德,探索生態優勢如何演繹成生態產業的“常德模式”,找尋到了一株草的傳奇故事。

冬日的陽光,暖暖地照在西湖德人牧業一片遼闊的草場上。清晨的露珠還沒有散去,在陽光下閃着七彩光芒。這片草場,曾是一大片棉田,後來逐漸成爲了拋荒地。如何喚醒沉睡的土地,讓原有的生態優勢發展爲生態產業優勢?湖南常德旗幟鮮明地亮出生態經濟牌,打造“美麗經濟”,並且廣發英雄帖,通過“引老鄉、回故鄉、建家鄉”等一系列舉措,吸引優秀人才回鄉助力生態產業發展,保護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體,提升生態空間的生態產品供給能力。在長沙創業的湖南省畜牧獸醫研究所研究員魏仲珊帶着“豐富生態產品供給”的理想回來了。他不僅帶回了先進的生態產業發展理念,還喚醒了一株草的傳奇人生。

一株草的旅行

常德西湖,生態環境優美,境內有大西湖、浪耙湖、東湖、北窪湖、麥嶺胡5處湖泊,水體所含養料豐富,植物生長發育繁茂。2012年,那裏還曾是國家現代農業示範區。近年來,隨着農村經濟結構的悄然變化,傳統的小農經濟正面臨深刻的轉型。有着國家科技部創新創業人才、全國農村青年致富帶頭人、湖南省優秀科技特派員等榮譽的魏仲珊的家鄉就在西湖。

洞庭湖區有着特有的地勢平坦、土壤肥沃,機械化操作程度高的優勢,對於發展規模化養殖業來說是非常不錯的地方。於是,魏仲珊創辦了“德人牧業”,引進了300頭良種奶牛順利入場。洞庭湖特有的生態優勢讓德人牧業生產的奶製品逐漸在市場上有了份額。但是傳統的養殖業成本高,對生態的破壞也很大,德人養的奶牛,都是喫歐美進口牧草。如果可以自己種草,不僅可以降低成本,而且還能讓牛喫上新鮮草,提高奶品質量,並且可以更加美化環境、優化生態結構,形成一條更加完善的生態產業鏈。

西湖環境潮溼,如何培育出適合湖區種植的牧草品種呢?這是擺在魏仲珊面前的一道門檻。

常德市西湖管理區得知他的困惑後,及時給予政策支持,並出臺了一系列鼓勵企業進行生態產業鏈的產學研的措施。德人牧業與中國農科院、中國科學院、湖南農業大學、湖南省畜牧獸醫研究所的專家共同攻關,前後花了近4年時間,在36個品種裏面篩選出了適合的牧草品種——紫花苜蓿。

魏仲珊說:“做奶製品加工沒有奶源,我就跑到澳大利亞把奶牛買過來。結果牛過來了,發現養牛的草沒有,最後只能把草籽運過來,草籽運過來發現土地重金屬超標,所以把土又翻過來,用牛糞做有機肥。現在,我們對原有的草籽進行改良,讓歐美的種子在常德西湖紮根。”

草的品種確定下來了,要發展大片草場,土地如何來,資金如何來?成爲企業必須跨越的第二道門檻。

傳統的農戶小額貸款已從額度上難以滿足新型經營主體的資金需求,新型經營主體“融資難、融資貴”已成爲地方經濟發展的一個重要掣肘。西湖管理區先後出臺了《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扶持獎勵辦法》《關於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暫行辦法》《關於完善現代農業科技服務體系規劃》等一系列配合土地承包經營權抵押貸款的相關措施,連續出臺了三年度的《農業產業扶持激勵政策》,採取“以獎代投、以獎代扶”兩種扶持方式,着力扶持主導產業,引導“農村土地流轉、適度規模經營,支持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生產”。

對洞庭水系治理和洞庭湖可再生循環利用環保材料開發做出過重大資金支持的農行常德市分行,也及時行動起來。把武陵山區的油茶開發、石門縣的有機茶、臨澧縣的梅林果業、漢壽縣的德人草業等“生態產業”納入到“特色貸”重點支持。農行漢壽支行迅速起動支持德人牧業綠色產業項目,在資金結算上開通綠色通道,先後爲德人牧業集團、德人草業公司開立結算賬戶。去年11月,支行爲德人牧業的下屬企業——德人草業公司貸款300萬元,用於大規模種植玉米青貯草。2017年,農行湖南省分行與湖南農業信用擔保有限公司聯合推出了“惠農擔”系列產品,綜合成本降低到3.61%。截止2018年9月末,農行漢壽支行在西湖管理區累計投放“惠農擔”生態產業貸款450萬元。

政策的激勵和銀行的輸血,讓美麗的紫花苜蓿迅速成爲生態產業鏈上的一顆明珠。周邊農戶進行牧草種植面積從2014年的500畝迅速擴展到2018年的8000餘畝。除了紫花苜蓿,當地還種植了高蛋白飼用苧麻、全株青貯玉米等,全年鮮草產量達5萬噸。放眼望去,以前的拋荒地,在一湖碧水的洞庭湖畔逐漸成爲了草的海洋、綠的世界。

草業的發展,直接帶動了周邊農戶致富。德人牧業公司採用“公司+專家+合作社(種植大戶)+農戶”的發展機制,公司統一規劃、統一指導、統一標準,負責種子供應、技術指導、機械化收割、訂單收購、飼草加工;農戶負責按公司要求種植管理,按牧草粗蛋白、水分含量以及實際交貨量獲得相應收入。當地農民紛紛加盟,發展家庭農場500餘戶。農民通過與公司合作,每畝土地年增收1500元。

德人牧業公司還建成了湖南省首家規模化、標準化、自動化牧草加工生產線,年產量達到10萬噸。除供應本地及本省奶牛場的飼料供應外,還遠銷廣東、廣西、福建等地養殖場。在草場附近,記者看見了一排排打包好的青草,每包250公斤。它們即將進行長途旅行,奔赴廣西等地。從2016年到2018年,牧草共銷售達2.83萬噸。

德人牧業通過種養結合,青貯玉米每噸降低成本60元,全年牧場成本降低18萬元;青貯苜蓿代替進口苜蓿乾草,牧場每頭牛每天降低成本3.2元,全年牧場降低成本22萬元。兩項累計牧場經濟效益達到40萬元。每年賣草還能創收1200萬。

“生態產業就是把美麗變成財富。常德市正在潛心發展美麗經濟,做爲農業銀行,支持做大做強生態產業,我們責無旁貸。”農行常德分行負責人說。

一株草的效益

那一天,行走在日漸遼闊的西湖草原,魏仲珊對眼前的美景充滿了歡喜。可是遠處嫋嫋升騰起的濃煙,突然打破了這種美。那是當地農戶在焚燒田裏的玉米秸稈和油菜秸稈。煙霧中含有大量的一氧化碳、二氧化碳、氮氧化物、光化學氧化劑和懸浮顆粒等物質,嚴重地段空氣中懸浮顆粒濃度是全年均值的7倍以上,二氧化碳濃度是全年均值的9倍以上。同時,秸稈焚燒後,會造成土壤結構的破壞、微生物種羣結構的改變和活性的降低。

僅西湖管理區西洲鄉2萬多畝玉米地,每畝產秸稈3-4噸,那麼僅這一片地就將產生秸稈近8萬噸。整個區,那麼多的秸稈如何處理呢?這些農戶眼中的無用稻草,能否成爲生態產業鏈中的一環?

如何發揮新的價值?魏仲珊的腦海打滿問號。還有,傳統的養殖業,也容易對生態造成破壞。德人牧業公司算起了一筆生態賬:一頭奶牛一年喫8噸左右的牧草,生產8-9噸奶,“製造”9-14噸糞便。目前,德人牧業有1000頭奶牛,平均每年產生的糞便是1萬多噸。

好牛產好奶,好奶需好草,好草需好肥。就這樣,“草——畜——肥”一體化的循環產業模式逐漸成型。

“你們把稻草賣給我們吧。”從2017年開始,德人草業的劉剛華和同事一家家上門做工作。“稻草也能賣錢?”“400元一噸。”老百姓有些不相信。

2017年農戶魏凡松拖來了自己家堆在田裏的稻草,賣了1800多塊錢。農戶們信了。但回收的稻草幹啥用呢?農戶們很好奇。

德人牧業公司將他們接到廠房。回收的稻草打成小顆粒,按比與牧草混合,做成了牛愛喫的飼料。餘下的做成有機肥,供應給有機蔬菜種植基地。廢棄秸稈的綜合利用率竟然達到100%。

對秸稈還田的農民來說,省了運費,秸稈中豐富的氮、磷、鉀等微量元素成了天然的土地“營養品”。同時,秸稈粉碎到地裏,還能減少水分蒸發,涵養土地。一畝秸稈還田,相當於施了幾公斤肥,農作物長得比施化肥時更有勁,土地增產增效。2017年,德人草業公司全年收購處理青貯玉米秸稈9500噸、油菜秸稈2000噸、稻草3500噸,有效遏制了焚燒秸稈所造成的污染。

牛牛們的糞便也變成了寶。養殖場的鮮糞、尿液以及養殖場沖洗污水一起進入沼氣工程厭氧發酵,通過乾溼分離技術,逐級消化奶牛糞便。產生的沼液經三級沉澱後作爲液態肥澆灌牧草種植基地,沼渣進一步加工成有機肥,大幅提高了糞污處理與利用率。2018年已累計生產銷售有機肥4300噸,利潤85萬元。預計全年有機肥產值達到300萬元以上,利潤100萬元以上。

“當地一家3000畝的蔬菜基地,就用我們的沼液。”德人牧業副總經理劉衛華說。這家蔬菜基地建在西洲鄉黃泥湖村,那裏曾是一個貧困村。基地主要栽種草莓、西瓜、辣椒、黃瓜等。2017年畝產量達到4.6噸,綜合總產值達3300萬元,利潤近300萬元。2017年,購買沼液6200多噸,主要用於基地蔬菜種植的有機肥施用。

除了黃泥湖村蔬菜基地,明穗農業、蘆筍園等生態農業基地均與德人草業公司簽訂了長期的供貨協議。今年上半年沼液使用面積便達到12000畝以上,區域內通過推廣沼液、有機肥替代肥料,減少化肥用量70%以上。廢物利用,讓德人的生態產業越來越長!

一株草的春天

“紫花苜蓿,牛愛喫,人也可以喫。不僅口感好,而且產量高,是普通品種的兩倍。蛋白質含量達到26%,相當於杏仁的蛋白質含量。如今啊,到西湖來,可以看草,玩草,喫草!”魏仲珊端出一個盛滿綠色草葉的盤子,一邊嚼着草葉,一邊自豪地推介。

國家農業農村部辦公廳發佈關於推介休閒觀光牧場的通知,全國共有20家牧場上榜,常德德人牧業小鎮入選,成爲湖南省首個國家級休閒觀光牧場。該休閒觀光牧場集現代畜牧養殖示範、科普宣傳、休閒觀光體驗於一體,配套建有奶牛科普館、牛出沒樂園、拓展基地、兒童樂園等互動娛樂設施。遊客來到德人牧業小鎮,可觀摩牛奶生產全過程,可以烹飪牧草饅頭。小鎮年接待遊客能力達到10萬人次以上。

一株神奇的牧草,催生了鄉村遊、休閒農業等美麗產業。生態農場裏,餐飲、住宿設備齊全。一到週末,前來觀草賞花的遊客增多,人氣帶來了財氣。

家住西洲鄉的楊偉雄流轉了160多畝土地,專門種植飼料用的玉米、苜蓿等牧草,一年純收入達到18萬元。“草可以賣錢,又能吸引了不少遊客前來觀光。”楊偉雄高興地說。

農戶陳鐵斌以前常年在外打工, 家裏以種植棉花爲主,一年收入不到4萬元。與德人牧業合作後,在家種植400畝苜蓿草,年收入在10萬以上,再加上鄉村遊的收入,日子過得越來越有味。

德人牧業已建成1萬畝乳業小鎮、萬噸有機肥加工廠、萬噸草業加工廠,形成了牧業、草業、有機肥、休閒旅遊四大業務功能板塊,帶動周邊種植結構調整5000畝,3103戶農戶年均增收1.2萬元以上。

“我們趕上了發展的春天呢。現在政府的政策好,銀行對我們的支持力度也大,我們更加有信心!”魏仲珊說。

“我們將進一步支持苜蓿草在西湖區的廣泛推廣與種植。”農行常德分行主要負責人歐陽光明告訴記者,“我們也正在和西湖區的多家企業探討,如何採取‘公司+農戶’的貸款模式助推傳統農業的結構轉型,通過發展生態產業來幫助當地居民致富。”

“德人草業的發展,也帶動了西湖整體經濟的發展。”西湖管理區農業局局長劉登勇說。如今,這片沉睡的土地正卯足了勁,煥發出勃勃生機,一幅嶄新的畫卷正在慢慢舒展:西湖牧業小鎮、萬畝水稻示範園、名貴水產園、生態蔬菜園、蘆筍產業園、生態梨園,一個個生態休閒農業景觀不斷崛起;牧草種植+蔬果種植+奶牛養殖+乳品飲料加工+旅遊休閒,全新的循環產業模式不斷成熟。

一株小小的草,正在繪就春天的新藍圖……

(來源:經濟日報)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