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说起这12年中让张俊强最自豪的事儿,就是保质保量完成了建设雄安市民服务中心物料的装卸,2017年腊月二十八那天,从广东江门陆陆续续运来八九十个装满建材的集装箱,从天津港上岸进行中转,“我们的要求是货不压港,随到随卸,然后再把货物从堆场转陆运,运到目的地。完成这一套精准的集装箱搬运叉车机械操作,张俊强现在只需要七秒,一天的工作时间内,这套操作他需要重复成百上千次。

视频加载中...

我叫张俊强,今年31岁,是天津市交通集团滨海公司集装箱运输场有限公司机装队集装箱正面吊操作员,主要负责场内重箱装卸和重型物资装卸任务。从一个进城务工的临时工变身叉车“老司机”,我用了12年的时间。我不姓马,但在公司里,别人都叫我“小马”,为嘛?今天我来给你们讲讲我的故事。

起叉、背叉、落叉……完成这一套精准的集装箱搬运叉车机械操作,张俊强现在只需要七秒,一天的工作时间内,这套操作他需要重复成百上千次。对于他而言,这只不过是他日常工作的一部分,除了叉车,集装箱码高机、集装箱正面吊和吊车……只要是集装箱运输场内的车辆,就没有张俊强不会开的,“一顿操作猛如虎,一个响指展技术”这句话应该是对工作中的张俊强最生动描述了。

“开叉车要一丝不苟,需要用十足的耐心和信心,百倍的细心和诚心。”这就是师傅告诉张俊强的叉车“秘笈”,这句话虽然听着简单,但对于十二年前刚刚来到天津还是“小白”的他可没那么容易。通过师傅的悉心调教,苦练3个月后的张俊强就能够独立承担装卸成托货物和成托货物的掏装箱业务。“师傅那时候很照顾我,我年龄小,又住在厂里,所以他家里做什么饭就多做一口,师傅给我带到厂里。”回忆起这段初来乍到的日子,有辛苦,也有欢笑,小小肩膀扛起了生活的担子,张俊强咬紧牙关告诉自己要坚持。

3个月叉车技术“速成”后,外表呆萌的张俊强并没有只是满足于学会,随着工作内容的逐步深入,他开始在如何高效地解决实际问题上动脑筋。滨海公司当时的主要业务就是援外物资的装箱出口,货物品种繁杂不规整,货物配装箱出现困难的时候非常多,总会出现因剩下货物装不进去而增加集装箱的情况,货主不得已被提高了成本。机敏的张俊强发现,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没有对待装货物提前进行装箱规划,“我每次配合师傅装箱时,都提前问好监装,有些货物是否可以倒置和侧置,合理利用空间,从未出现过甩货现象。”

他的优秀表现领导和同事们都看在眼里,2010年7月他成为集装箱场正式职工。从临时工到正式员工的转变,让张俊强有了归属感与安全感。“船期只有七天,前前后后要是耽误些时间,再赶上大票货,连轴转成了常态,不能影响客户的经济效益。”这些年在外打拼的他,春节只回过三次家。堆场工作没黑没白,船什么时候到,就要什么时候装卸货,“最长一次加班大约陆陆续续干了72个小时,天热,累了就抹点清凉油,饭也都在叉车上吃两口就解决了。”夏日里的堆场地表温度接近45℃,伴随着流不完的汗水,一辆辆卡车源源不断送来的是来自天南海北的货物,轮船迎来一艘又送走一艘,身上的衣服湿了一次又一次。

堆场的货物装卸是一项工具大、货品大,但操作精细、容错率低的工作,要求操作者注意力特别集集中。在12年的工作历程中,张俊强依靠着过硬的操作,过人的细腻心思,实现了安全生产零事故,共获得过9次交通集团先进个人奖励、多次十大优秀驾驶员荣誉称号。

现在的张俊强修炼成了一名不折不扣的叉车“老司机”,当他坐在车里操作时,叉车的前叉就像他的双手一样能敏锐感知货物的重量和受力点。货场最小的叉车载重3吨,但集装箱里的货物往往超过5吨,通常的卸货方式是一到两名工人帮助叉车司机捆绑低于3吨的货物在前叉上再由司机操作卸出。张俊强可了不得,前叉就是他的手,往货物里一叉,轻轻一抬叉就知道叉上的货大概多重,支撑点在哪儿,然后稳稳叉出卸下,一个人轻松搞定三个人的工作。面对堆场里的一排“大家伙”,张俊强自信的说,“这些车在我手里开的溜着呢。”这些年,他先后学习了集装箱码高机、集装箱正面吊和吊车的操作,并取得了相应的资格证,虽然现在是机装队队长,但哪儿有“急难险重”,他马上能够顶上,典型的“全能战士”。虽然不是机装队年龄最大的员工,但他有让别人服气的资本。

说起这12年中让张俊强最自豪的事儿,就是保质保量完成了建设雄安市民服务中心物料的装卸,2017年腊月二十八那天,从广东江门陆陆续续运来八九十个装满建材的集装箱,从天津港上岸进行中转,“我们的要求是货不压港,随到随卸,然后再把货物从堆场转陆运,运到目的地。”但过年期间,机装队只有5人在岗,张俊强带着大家一直干到初七,“这票活来的都是大集装箱,有四米多宽,而普通正面吊只有两米五宽,我只能站在集装箱上,帮司机看着吊眼,箱子被吊起来时,我就跟着箱子一块‘起飞’了。”张俊强说,“累啊,怎么可能不累?但想到这批货物是雄安新区市民服务中心用的模块集成房屋建筑,那种使命感和自豪感,顿时就把烦恼冲得无影无踪,我也是为建设国家做出贡献的小小一份子。”

“别人都叫我小马,可我叫张俊强啊!你知道为嘛么?”在天津的十几年,让他练就了一口流利的天津话,张俊强抛出了这个问题,“因为我干活儿麻利啊!就跟小马儿一样!”随后他咯咯地笑起来,“小马”这个外号陪伴了他十几年的集装箱作业经历,他也像“小马”一样一干就是12年。

现如今,变成了“老司机”的张俊强也带出了二十几个徒弟,成为了堆场里的“小头头”,除了提升装卸技术外,如何安全管理、降低生产成本成为了他的新课题。在安全管理中,他严格落实场里的各项安全生产责任制,与场里签订了安全生产责任状,主动参加场里和队里的安全教育从来不走过场。每天上岗前,例会、例行检查一项都不能少,“每天早上我都会给司机开例会,告诉他们一定要注意安全,晚上休息时我也得自己再查一遍,遇到小毛病,自己顺手就修了。”每天第一个到厂,最后一个离开已经成了他的习惯。张俊强在车上常年准备了各种维修保养工具和修车服装,只要自己能干的,不等不靠,遇到比较大的维修活,主动配合修理工人进行维修。

有的时候朋友会问他,“小马,在哪呢?”张俊强总是不假思索地答道,在家。“其实就是在公司呢,家就跟公司一样,一年到头在公司的时间比在家多一倍。”张俊强说,因为忙于工作,今年6岁的女儿和他并不很亲近,这是目前最让他苦恼的事儿,“妈妈或许是可以拉着她的手一起成长的人,但爸爸始终是要在前面为她带路的,所以我要为她树立榜样,在岗位上发挥自己的作用,这是最有意义的事。”他笑着说。

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大环境下,还有很多像张俊强一样的工匠,或许他们从事的工作没有那么“高大上”,但对于服务京津冀建设同样不可或缺,他们在天津港和交通集团为国家、为京津冀、为雄安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点力量,在平凡的岗位书写不平凡的精彩篇章。(津云新闻记者/王敬怡 摄影/姜晓龙 视频后期/邹添宇 设计/陈楚)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