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你可以喫素,但是如果人家不能接受,就不要去勉強,更不要拿佛法去給人上課,你的發心雖然好,但方法不對。有的人學佛後把寺廟的那一套也搬到家裏去,到了晚上還在唸佛、放佛歌等等,也不管家人能不能接受,只顧自己“修行”,就容易讓家人產生意見,對佛法產生誤解。

原標題:爲什麼學佛後跟人格格不入?

我們剛剛學佛修行的時候,很容易犯下這樣一個毛病,就是自己與周圍的人越來越不容易相處,已經格格不入了,有一種脫離社會的感覺。

老子告訴我們,修行人要“和光同塵”,爲人處事,要能與別人和諧相處,即使思想觀點不同,也要求同存異,讓別人感覺到很舒服、很愉悅。不要自命清高,總覺得我是蓮花,你是污泥,你不要污染了我。不要以爲我們學佛了,就很高貴,張口閉口都是佛法、都是因果報應,言談舉止中給人造成一種壓力,這樣就不好了。

修行是修正自己的錯誤行爲,而不是修理別人,要嚴於律己,寬於待人,拓寬自己的心量,這纔是真修行。但我們往往將自己學到的佛法理論,用來衡量別人、要求別人,把眼光總放在別人身上。甚至有些自己都做不到,還拿佛法的尺子去評論別人的對錯,就更不像話了。

比如我們學佛後開始喫素了,看別人喫肉就感覺很不舒服,只要跟人一起喫飯,就開始談論素食的好處、肉食的壞處,甚至談到殺生墮地獄什麼的,讓人家飯都喫不好,下次也不敢跟你一起喫飯了。本來家庭和睦,學佛後自己喫素了,又要求家人也不能喫肉,家人不能接受,就開始鬧矛盾,本來溫馨的家庭也不安寧了。有的人學佛後把寺廟的那一套也搬到家裏去,到了晚上還在唸佛、放佛歌等等,也不管家人能不能接受,只顧自己“修行”,就容易讓家人產生意見,對佛法產生誤解。

其實學佛不應該是這樣子的,學佛不是讓我們脫離大衆,跟人格格不入,那就不正常了。佛法常講要“恆順衆生”,學佛後更要“和光同塵”,讓人有一種如沐春風的感覺,讓人感覺你學佛後變得更好了,跟你相處起來更愉快了,這樣纔對。

你可以喫素,但是如果人家不能接受,就不要去勉強,更不要拿佛法去給人上課,你的發心雖然好,但方法不對。他要是對佛法有興趣,那你當然可以講。他不能接受,就需要潛移默化,他看到喫素的好處了,自然就喫素了,你說再多也沒用,反而讓人產生排斥心理。

所以學佛修行後,就更要低調做人,經常反省自己,少看別人的錯誤,多看別人的好處,要與周圍的人保持關係融洽。即便有弘法度生的心願,也要隨緣度衆,要善巧方便,要量力而行。

比如別人叫你一起去唱歌找小姐,到底去不去?你要真能經得起誘惑,並且有講到他們都能認同佛法的功夫,那也可以去;如果沒有這種功夫,那還是別勉強去了,你可以委婉地拒絕說:“對不起,正好家裏有事”。一般別人也不會勉強你,不要說“那可不行,那樣會犯戒的,你們也不要去”,這就很尷尬了。

我們常說佛法是活潑的,不是死板的,學佛重實質,不拘泥於形式,要打開自己的心量,能夠包容別人,能夠“和光同塵”,才能更好地修行,更好地利益社會大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