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者食堂”飄出幸福味道

——廣陽區探索建立社區養老新模式

廣陽區60歲以上老人達8.15萬人,佔總人口的19%,老齡化問題日益凸顯。居家的空巢、高齡老人“喫飯難”問題也顯現出來,特別是單身、獨居的老人一日三餐只能將就、湊合,生活質量不高。如何讓孤寡、高齡、獨居老人生活更方便、更快樂,讓他們享受到高質量關愛服務,成爲政府和職能部門養老工作的要點和重點,也是社會各界關注的熱點和焦點。廣陽區以“15分鐘便民服務圈”建設爲契機,創新推出的“長者食堂”,就是一種適合發展、落到實處的社區養老新模式。作爲一項廣受歡迎的惠老工程,“長者食堂”現已惠及6個社區7000餘名老人。這一模式不僅有效破解了養老問題,還爲社區老人提供了個性化養老服務,廣陽區走出了一條獨特的社區居家養老之路。

11月27日,在廣陽區康樂社區食堂,老人們在挑選自己喜愛的飯菜。近年來,廣陽區堅持“共建共治、共享服務”原則,不斷提升社區治理和服務創新水平,採取民辦公助的形式在社區開設平價食堂,解決社區老人做飯困難問題。對於行動不便的老人和殘疾人,社工和義工還可以提供免費送餐服務,深受羣衆歡迎。

着眼幸福——破解“喫飯難”,老人養胃更暖心

“來喫飯啊,老張,今兒伙食怎麼樣?”“特別好,有新菜,適合咱們老年人口味。”11月30日上午11點,順着飯菜的香味,記者走進了廣陽區新開路街道辦事處康樂社區內的“長者食堂”。雖沒到飯點,可這裏已經很是熱鬧,服務員們忙得無暇分身。

食堂一角的小黑板上,食譜菜單一目瞭然。當日的營養午餐熱菜有近20種,主食有近10種,種類豐富,葷素搭配合理,價格親民。菜品區域,小肉丸子、熘肝尖、紅燒茄子等剛出鍋的菜餚熱氣騰騰,看着新鮮又美味;就餐區域,桌椅乾淨,環境舒適而溫馨,前來就餐的老人頻頻點頭稱讚。

“這裏挺好的,對我們來說特別方便,不用買菜也不用做飯,更不用洗碗。來這裏喫,喫完就走,而且服務人員都很好。”65歲的李秀會精神矍鑠但步伐略顯蹣跚,她一邊點菜一邊和記者攀談。

李阿姨家住康樂社區17號樓,每天中午和老伴兒都到這裏喫飯。“隨着年紀的增大,買菜做飯對我們來說成了巨大的挑戰。有了這食堂,再也不發愁喫飯問題了。中午多要點,喫不了帶回去,晚上我們倆也省事。”李秀會說。記者注意到,李阿姨的餐盤裏着實豐富:紅燒排骨、燒茄子、炒蘑菇、雞柳、米飯、花捲、燒餅。“老伴兒愛喝湯,還點了碗雞蛋湯。”李秀會說,這一餐花了不到30元,很合適。

對於老人尤其是獨居老人來說,做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長者食堂”的出現很好地解決了老人的這一窘境。“長者食堂”不僅在菜式的搭配上講究,適合老年人的需求,更爲他們提供了一個社會交往的公共空間,讓他們的生活少了孤單,多了溫情。

記者採訪瞭解到,“長者食堂”實實在在給社區居民帶來了幸福感。

“我基本上每天都在食堂喫,比自己做飯方便,比在外面喫快餐衛生,喫完飯還能在這裏跟老街坊說說話。”家住康樂社區的市民劉印恆一邊喫飯,一邊笑着說。和劉印恆一樣,退休職工傅真真也是食堂的常客。“有了這個食堂後,我不用天天買菜做飯,可以盡情地娛樂休閒。到飯點來到食堂,準有可口的飯菜等着我,生活多美好!”說起食堂的好處,65歲的傅真真笑着豎起大拇指。

據廣陽區新開路街道辦事處康樂社區黨支部書記楊婷介紹,康樂社區是一個老齡化比較嚴重的小區,60%以上都是老年人。2017年9月,社區成立了集營養食堂配餐、日間照料和康復理療於一體的養老服務驛站,更好地服務社區居民,特別是解決老年人就餐方面的問題。由於服務到位、物美價廉,“長者食堂”備受居民歡迎,就餐人數從剛開始的幾十人增加到每日近500人。

11月27日,在廣陽區康樂社區食堂,工作人員爲老人送餐到桌。

創新模式——多方共建,引入第三方機構做“活”居家養老

“長者食堂”設立之初,廣陽區積極探索社區居家養老服務改革模式,藉助社區網格化建設對轄區內老人情況開展調研,瞭解民情,傾聽民意,充分了解老年人對社區居家養老服務的具體需求。

根據走訪調研,工作人員發現一個問題:越來越多的空巢老人喫飯成了一件麻煩事,有的行動不便,買菜燒飯成難題,有的形單影隻,習慣隨便喫點,營養跟不上。同時,長期的心靈寂寞和情感缺失,讓他們渴望得到幫助、得到關心。

怎樣讓這些老人“好好喫飯”,更好生活呢?爲此,廣陽區積極引入第三方運營,以“民建公助”形式投資建設“長者食堂”,解決老人行動不便、做飯困難、營養難以保障等問題,並以低於市場價格提供場所及扶持資金。

此外,根據6個試點社區不同特點,廣陽區採取多元化方式,引入萬平醫院、廊坊匯佳物業服務有限公司、寓誠物業等多家養老服務組織,打造特色食堂。其中,康樂社區、金星道社區在建設“長者食堂”基礎上,由萬平醫院投資建設社區養老服務驛站,集社區養老、康復理療、營養配餐、日間照料於一體;國際花園社區食堂內設立圖書閱覽等休閒區域,爲老人提供休憩場所;吉興社區依託轄區寫字樓餐廳等社會服務資源,主動爲社區老年人開展配餐服務。

“根據發展實際及居民需求,引入優質社會資源,建成社區‘長者食堂’6個,每天到食堂就餐人數達3000餘人次。形成了有效機制,並將其固定化、常態化、生活化,長效解決老年人買菜喫飯難題。”廣陽區委農工部部長張曉波介紹說。

中午12點,走進廣陽區國際花園社區食堂,食品窗口前的工作人員笑盈盈地爲老人盛菜。環顧整個食堂,消毒設備、文明用餐公益廣告、社區食堂服務承諾、食品安全管理制度等一應俱全;“明廚亮竈”全透明;十幾張桌子坐滿了老人,喫飯聲、交談聲和低低的笑聲融成一片,如同一個超大的家庭在一起進餐。

“根據老人反饋的意見,我們不斷調整口味、菜式,盡最大努力爲他們提供口感偏軟、少鹽少油少糖的早、中、晚三餐營養膳食。同時,餐飲涉及食品安全,我們也都按規定辦理好了各種證件,符合規範。”“長者食堂”負責人周祥菊向記者介紹道。

“我從開始一直喫到現在,這裏的飯菜、環境都很不錯。”家住國際花園社區的高素芬說:“孩子都不在身邊,家裏只有我和老伴兒,喫完飯在邊上看會兒書,回去睡個午覺,也很愜意啊。”

11月27日,在廣陽區康樂社區食堂,工作人員爲老人盛上豐盛的飯菜。

整合資源——投入人力精力,15分鐘便民服務圈更具特色

作爲一種創新產物,“長者食堂”爲社區養老提供了堅實的支撐。

“從11月份開始,我們就開展了電話訂餐服務。每天把當天的菜單以廣告的形式發出去,針對行動不便的老人推出送餐服務。”周祥菊介紹,“長者食堂”實行會員制,運營至今,已累計辦卡7000餘張。“現在,我們正在策劃老人生日會活動,統計會員老人的出生日期,等他們過生日時爲其準備生日蛋糕,讓‘長者食堂’給他們更多關愛。”周祥菊說。

此外,在加快“長者食堂”建設的同時,廣陽區以推進社區網格化管理爲契機,整合社區養老服務資源,搭建鄰里交流、志願服務等多種平臺,以“長者食堂”爲抓手,探索政府、社會、社區、老人職責共擔、各得其所的居家養老模式。

開展常態化社區志願服務活動。充分發揮社區黨支部、居委會工作人員主力軍作用,將轄區在職黨員、志願者等力量納入社區服務隊伍,深入開展陽光關愛、鄰里互助等志願服務,定期免費上門爲老人送餐、義診、送藥、理髮、讀報等。截至目前,志願者隊伍達200餘支8000餘人。

搭建社區養老交流服務平臺。借“長者食堂”定期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營造敬老、愛老、養老、助老的濃厚氛圍,使老人感受到社區活動與服務帶來的樂趣。

延伸醫養結合服務鏈。按照“一街多精品、一居一特色”目標,對特色精品社區進行建設提升,構建“區級中心、街道日間照料中心、社區服務站”三級服務平臺,爲社區老人提供助餐、助潔、助行、助急等服務,在激活社區資源的同時,以助餐配餐服務網絡爲支撐,不斷融入醫療護理、心理調適等服務內涵,把“長者食堂”打造爲拓展社區居家養老服務、推進醫養結合、助力老人幸福生活的重要平臺。

“下一步,將統籌規劃‘長者食堂’建設方案,加快投入建設,爭取在更多社區推開,切實讓爲老服務民生工作落到實處,讓越來越多的老人享受‘舌尖上的幸福晚年’。”張曉波表示。

(來源:廊坊日報)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