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的冬天没有暖气

我们是这样过冬的

储大白菜

提起过去购买冬储大白菜的热闹场面,许多年轻人可能是没有记忆的。

冬储大白菜是一项浩大的工程,新买的大白菜一般要先放在朝阳的地方晾几天,然后再整齐地码放在地窖里面,够一个冬天吃了。

生炉子

那时候,冬天还生炉子,烟囱下方也总有一坨冻得黄黄的冰。

每到冬天来临了。家家户户就会开始组装炉灶,为的是冬天的取暖。还要到附近的煤场子里买煤。但随着城市的发展,家家户户生炉子已经慢慢的被暖气取代了。

打雪仗、堆雪人

打雪仗、堆雪人是冬天的娱乐活动之一。

雪一停,家长基本上就拦不住了,约上三五好友到雪地乱打一通,冷不丁自己的脖领还会被小伙伴塞进一个雪团,弄得湿漉漉的,打累了就开始堆雪人。

窗户上的冰花

寒冷的冬天,有一道独特的风景,就是每天出现在阳台玻璃窗上的冰花,很好看……

小孩子最喜欢趴在窗户边,哈着气用手在玻璃上“作画”。清晨,绚丽的冰花在阳光的照射下犹如万花筒一般,美丽无比。

热水瓶

还记得冬天的被窝里塞进一个热水瓶的幸福感吗?

早些年在大部分农村地区没有电热毯暖水袋,聪明的拿用完的输液瓶,冬天灌上热水,睡觉前5分钟放进被窝,这是许多老人的记忆了,等睡觉的时候就会觉得被窝里暖暖的好舒服。

妈妈牌毛衣

冬天穿着妈妈亲手织的毛衣心里倍儿美!感觉是世界上最暖的衣服了。

以前妈妈都很心灵手巧,她们总是会积攒很多毛线,一到冬天就会给孩子织毛衣,那些妈妈亲手织的毛衣又厚又暖和,上面还有很多花纹。

军大衣

没有暖气的时代,就只能靠多穿点了喽。当年军大衣,那也是标配啊。

冬天穿军大衣既保暖,又令人陡生一种英武之气,时过境迁,这些几乎所有家庭必备的行头,已成为农民工的工作服,偶尔会有前卫者,冬天穿着军大衣出场,让人惊叹时光的变幻。

大棉袄

妈妈或奶奶做的大棉袄陪我们度过了最冷的冬天。

小时候的冬天,都是穿着妈妈或者奶奶亲手做的大棉袄过冬,甭提有多暖了,每到冬天都裹成一个大熊一般,试新棉袄的时候也是我们最开心的时候。

老军用棉帽

戴上它,就再也不怕冻耳朵啦~

这又叫雷锋帽,是部队55式冬常服中的棉帽,把帽帮子向下一拉,就把耳朵、脖子都护住了,外面的冷风吹不进,里面的热量散掉,浑身都感到热烘烘的。

大棉手套

一双棉手套 ,却能遮挡住咬手的风 !

这种大棉手套不戴的时候绳子跨在脖子上,超方便携带。每逢严冬来临,不由得让我想起那双用粗布做成的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棉手套 。

条绒棉鞋

那时候,拥有一双带气眼的条绒棉鞋简直是潮人的标志。

记得小时候,冬天下雪,很多人都穿着一双暗黑色条绒棉鞋,底子和面儿都很厚,里面融呼呼的,又舒服又实在。给人们留下了温暖而又苦涩的记忆。

烤红薯

每次闻到烤红薯的味道都让人欲罢不能。

一只铁皮桶,一炉炭火,一筐红薯,甜香和热气温暖了寒冬。

糊窗户

小时候没有塑钢窗、没有保温阳台,冬天,就在窗户上贴上纸,封上塑料膜,能抗不少风。

自家弹的棉被

自己家弹的棉被,特别实称,盖上一点儿风都不透。

晒太阳

这种取暖方式盛行于老年人之间,天气好的时候,端个板凳,寻村口阳光充足之地,喊几个老伙计,下下象棋。取暖效果嘛~就是蹲时间长了腿会麻。

那一幕幕模糊的画面

很简单,却也充满乐趣,充满生气

那一年的冬天

很冷却也很暖

今年冬天又要到了!

你还记得,

那些年的冬天吗?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