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菇朵朵冒,收入滾滾來。金黃色的花菇,乳白色的菇蕾,一蔟蔟香菇,映入眼瞼……近日,踏着初冬的第一場霜降,筆者走進貴州黎平縣永從鎮九龍村九條龍合作社香菇生產大戶吳應康的大棚,彷彿走進一座多姿多彩的菌類王國。

(可容納1300多名搬進城的在冊貧困打工就業的中潮十里香菇長廊的工廠廠房一角)

香菇基地成爲黎平侗鄉貧困戶脫貧的有力抓手

行走在黎平侗鄉,你能很明顯地感受到這裏跟農村其他地方的“冬閒”不一樣。11月初,筆者在黎平縣中潮鎮香菇十里長廊看到,貴州好菇糧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的職工們正忙碌着在制菌棒、接菌種。擁有菌棒幾千上萬支的家庭比比皆是。

房前屋後,稻場稻田,一架架,一排排,一片片的香菇。走在這裏的土地上,處處可見這樣的風景,而這些“香菇”則成爲當地農民的“搖錢樹”。“大部分村民90%的收入都來自香菇,村民很少有外出打工的。”德順鄉半田壩村姚支書介紹,該村村民人均年收入達到1.5萬元。村民除了自種香菇外,在閒暇時還可自願前往本地香菇企業做工。

(工廠化培養菌棒車間)

工廠化種菇打破季節限制

同一天,在黎平縣城花坡貴州好菇糧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的工廠裏,一股清香撲面而來,朵朵香菇長勢喜人。

“除採摘仍靠人工外,從木屑配料,到製成圓柱形的菌棒,再到滅菌、接種、養菌、出菇,我們全程標準化、工廠化。”該公司技術總監秦濤介紹說,從去年起,貴州好菇糧農業科技有限公司在國內實現工廠化種香菇。與傳統的只能冬、春兩季種植相比,現在一年四季都可以種。

“傳統種植需大量砍樹,我們製作菌包加入秸稈等材料,木屑用量減少40%,保護了環境。”公司倪曉寧總經理說,該公司推廣工廠化育菇,利潤比傳統種植高出4倍以上。

(永從鎮農民正在採摘花菇的情形)

一試管菌種助農增收5000元

時值初冬,位於黎平縣城花坡的貴州好菇糧公司的生產熱火朝天。車間內,一袋袋白色菌種擺滿架臺。“本地香菇接種已經結束兩個月了,這都是爲全縣的貧困戶客戶定製的。”公司老總夏光雲說,“公司年產菌種300萬斤,都是由試管中的母種繁育出來的。”走進母種培養室,筆者見到恆溫箱內的試管母種。乳白色的培養基覆蓋試管斜面的三分之一,上面長出毛茸茸的白色菌絲。“培養基加菌絲的重量,也就是20克左右,卻能給菇農帶來幾千塊的純收入。”該公司淨化車間主任餘愛林給我們算了筆賬:一試管母種先繁育出5瓶原種,再繁育出50袋生產種,這50袋生產種可以滿足500袋菌棒的種子需求。筆者走訪菇農瞭解到,每袋菌棒的純收益爲10元。這樣算下來,一試管菌種可以助家增收5000元。

(客商到基地收購鮮菇)

來自湖北、福建的技術團隊,研製生產香菇菌種已有30多年,積累了豐富的經驗。爲協助侗鄉黎平山區貧困戶儘快脫貧,給農民帶來更多的收益,他們在黎平侗鄉充滿了創業的激情。(陸書明)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