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什剎海有個銀錠橋(圖,資料圖片),據說建於明代。上個世紀80年代、90年代,曾兩次翻修。銀錠橋是前海與後海的“分水嶺”。橋長不足9米,寬7米,高只有4米,是個袖珍橋。橋雖然很小,但名堂不少。它是重要交通通道。鐘鼓樓、北海公園、恭王府、菸袋斜街、大運河碼頭……就在周邊。橋小人氣旺,全國各地乃至世界各地慕名而來的遊人絡繹不絕。還有當地居民接送孩子上下學的電動車,商販的三輪貨車……從早到晚,熙熙攘攘,熱鬧非凡。可以說,銀錠橋是北京最繁忙的古橋之一。

銀錠橋的魅力何在?傳說一是品嚐烤肉,一是賞荷花,再就是“銀錠觀山”。20年前,有位老同學海外歸來曾在“烤肉季”聚會,品嚐了富有盛名的烤肉;盛夏季節,我也曾在前海流連忘返拍過荷花,這裏的荷花雖不及北海的荷花茂盛,但亭亭玉立,眉清目秀,別具風韻,很入畫。唯獨這“銀錠觀山”,還沒有見識過。

“銀錠觀山”,顧名思義,是說站在銀錠橋上能夠看到西山。“銀錠觀山”有燕京小八景之一的說法,也有說是燕京十六景之一的。在我看來,這纔是銀錠橋最美、最妙、最富詩意的地方。

可而今北京高樓林立,加上天氣莫測,銀錠橋上還能觀山嗎?會不會是一種美好的傳說,如同無數衚衕消失一樣,不復存在。我去銀錠橋無數次,沒有在銀錠橋上看到過山的印象啊?“觀山”大約已是一種奢望,一種記憶。

銀錠橋除了傳說的這三樣,我覺得還有一點值得一說,就是周邊飯莊、酒肆、茶樓林立,其中最引我注意的則是“音樂酒吧”。銀錠橋周邊音樂酒吧鱗次櫛比。橋上能夠見到匆匆而過揹着吉他的年輕人,他們大約是趕赴酒吧的歌手或者樂手。從下午開始,酒吧就傳出歌聲。夜幕降臨,歌聲此起彼伏,酒吧上客人了。客人或者喝着酒,玩着手機,或者閒聊,也不大在乎欣賞音樂,氣氛相當輕鬆。人們要的可能正是這種輕鬆。

在酒吧前溜達,我有一種明顯的隔世感、神祕感。另一方面,我也覺得,無論如何,什剎海、銀錠橋、小衚衕的滄桑古老與音樂酒吧的洋味或者時尚並存,它們之間形成強烈的對比反差,仔細品味,也蠻有味道。

這些年我多次逛銀錠橋。記憶最深的是2016年3月7日。這天寒風颼颼,達六七級,凍得人打哆嗦,感覺比冬天還冷,氣象臺說這是典型的倒春寒。我要冒寒風去什剎海拜訪銀錠橋。天冷,我的興致卻很高。風起,天空的藍色是那樣的清澈,能見度高,能不能“銀錠觀山”?今兒個我要親身體驗,弄它個水落石出。下午5點鐘左右,我趕到銀錠橋,站在銀錠橋放眼後海西北方向——山的輪廓清晰可見!是西山!作爲土生土長的老北京,西山本來應該是十分熟悉的,但此刻見到西山又似見到久別重逢的老朋友,既熟悉又陌生。我長時間凝望西山。越近黃昏,山的輪廓越清晰。事實推翻了悲觀的估計,而今在銀錠橋上依然能夠見到山!這令我喜出望外心曠神怡。

此刻,銀錠橋上,歡聲笑語,遊人大多來去匆匆。許多人說說笑笑忙於用手機自拍取樂,其中平心靜氣、留意“觀山”的,又有幾人?不能說絕對沒有,但肯定寥寥。此時,橋上游人川流不息,要拍到西山,不難,可要拍到遊人專注於“觀山”,就非常困難了。不然照片出來,就只能說是西山,而不是“觀山”了。

據橋上一位保安說,不知道觀山的遊人多,不新鮮,更成問題的是,有個別導遊瞎忽悠。有遊客問“銀錠觀山”的方向,有的導遊竟把前海當後海,用手一指東南方向說:“高樓擋住了,看不見山了。”方向完全搞反了,當然觀不到什麼山了!幸虧霧大,好矇混。保安說,見此類情景,心裏又好笑又暗自着急,是乾着急呀,咱也不好跑過去糾正他的錯。他說導遊素質低,很耽誤事。

我沒嘗夠“銀錠觀山”,之後幾天,我又多次去銀錠橋。風雖沒有那麼大,但依然冷颼颼,而且冷得深刻。每次拍攝之後,手都被凍得冰涼,在回家的公交車上,手揣在懷裏取暖,但很長時間暖和不過來。

到家打開電腦一看——我拍上了輪廓清晰的西山,難得的是前景有賞景的遊人!構思實現了。這是生活對我的獎賞。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