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30日,第九屆中國健康管理與健康保險國際高層論壇在大連召開。論壇主題爲“新時代健康管理能力的提升”。會議聚焦商業健康險的創新與發展、中國新型診所的發展與未來前景分析、生物技術在精準醫療及健康領域的應用,以及大健康產業的賦能升級等熱點話題展開討論。

  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相關領導出席會議並在發言中指出,社會辦醫是我國國家醫療衛生服務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應賦予其應有的地位,給予重視和支持。

  多年來,國家對社會辦醫的支持從未間斷。粗略統計,從2005年到2015年,已有20多個文件提到民營資本辦醫。特別是2015年,國辦先後印發《全國醫療衛生服務體系規劃綱要(2015-2020年)》、“關於促進社會辦醫加快發展的若干政策措施”,以《國務院關於促進健康服務業發展的若干意見》爲指導,衛生計生委和中醫藥管理局聯合印發了《關於加快發展社會辦醫的若干意見》。這些文件從牀位標準、設備購置等方面對社會辦醫給予支持,明確爲社會辦醫預留規劃空間,放寬社會資本准入條件,提出“非禁即入”等多項支持。

  中國非公醫療機構協會常務副會長兼祕書長郝德明在大會上做了《創新評價機制 促進行業自律——非公醫療機構信用與能力評價》的報告。郝德明認爲,社會辦醫是健康服務業的重要推手。在一系列利好政策的激勵下,非公醫療機構呈現快速增長的趨勢,每年增長7.6%,遠遠超過公立醫療機構的0.5%的增長率。但是,非公立醫療機構在發展快的同時還有分佈廣和規模小的特點。在這種形勢下,非公醫療機構的行業自律和自我管理就非常重要,亟需標準化服務體系,從而提升其管理水平和服務能力。因此,非公醫療協會開展了信用評價和星級評價的“雙評”工作。

  中國保險報業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趙健主持了“商業健康險的創新與發展”主題對話環節,來自保險公司和民營醫療機構的代表分別就合作中需要解決的問題進行了深入探討。

  

  論壇現場

  參與討論的嘉賓普遍認爲,如今,商業健康保險已經被越來越多的消費者接受,成爲人們解決醫療費用、保證家庭經濟支柱穩固的非常重要的方式。然而商業健康保險的發展也遇到了滲透率低、規模小、產品結構單一、區域失衡等問題。健康險要想取得長足的發展,必須和健康領域進行深度融合。同樣,醫療行業的健康發展,也離不開健康險這種重要的支付手段。

  非公醫療協會開展的雙評工作不僅非公醫療機構需要,保險公司也需要,這是雙方合作的基石。對非公醫療機構來說,大數據和標準能使患者得到更加有質量的服務,對保險公司來說,能降低成本,爲產品準確定價;對消費者來說,可以享有多樣化的服務和產品。

  中國非公立醫療機構協會副會長林慶賢認爲,雙評的科學性非常重要,對非公醫療機構和對保險公司都會產生重要的影響,直接決定着雙方合作的成效。決定着是否會取得醫療機構、保險公司和患者的多贏局面。

  印第安納大學大數據計劃(硅谷)主任KYLE STIRLING認爲,在中國,保險公司和非公醫療機構合作應該始於數據和標準。因爲大數據和標準會使得保險能爲產品更準確地定價。

  中國人壽電子商務公司大數據部總經理王旭光談到,中國人壽一直高度關注民營醫療機構,雙方合作要補短板,形成融和通,然後以創新求同。

  平安健康保險有限公司副總裁李馨談到,商業保險和非公醫療在多層次服務體系搭建上要進行探索和深度合作。平安將主要在客戶端和支付端發力。她也談了遇到的比如服務標準問題,費用標準問題,科技連接大數據的問題,希望雙方共同解決。

  大童保險銷售服務有限公司董事長兼總經理蔣銘表示,如今非公醫療機構對保險的認知逐漸深入,非公醫療機構的客流主要在商業保險裏,商業保險是非公醫療的最終支付者,會將客流引進非公醫療機構。非公醫療機構中存在的一些問題制約着雙方的合作,所以需要標準。

  悠智科技總經理吳建華着重介紹如何利用數據開發新險種,降低成本。

  中國保險報業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趙健表示,中國保險報作爲中國百強報紙和中國銀保監會主管的行業輿論主陣地,願意同中國醫師協會和非公立醫療機構協會一起,搭建一個第三方交流平臺,跨界探討醫療健康與商業保險兩大行業的痛點和需求,促進尋求共享雙贏的機會。

  中國非公醫療機構協會健康管理與健康保險分會會長韓小紅指出,明年分會將會推動商業互助險和非公醫療機構醫師責任險的落地,推進非公醫療機構與社保的結合。同時積極配合非公醫療機構“雙評”工作建設,在慈銘健康體檢集團設立試點。作爲慈銘健康體檢創始人、韓博士醫療集團董事長,韓小紅還做了題爲《大健康產業成功與未來》的主題演講。她認爲,在健康中國上升爲國家戰略,社會資本辦醫迎來政策春風的時候,投身大健康產業恰逢其時。

  本次會議由中國醫師協會、中國非公立醫療機構協會聯合主辦、慈銘健康體檢管理集團、韓博士醫療集團承辦。

  

  記者 王方琪

  實習編輯 冀曉航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