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然而,此时的希特勒却以为莫斯科志在必得,扬言要在11月7日,让德军在苏联的红场举行阅兵。苏联高层在阅兵前后表达出的坚定鼓舞了苏联军民反抗到底的决心,红场阅兵后,苏军也快速完成补充,11月底,莫斯科的苏军就达到110万人、坦克774辆、飞机超过1000架,已具备反扑的实力。

作为苏联历史上最有影响力的领导人之一,斯大林的人生很难被一句简单的话概括。他的坚定与铁腕是苏联赢得卫国战争不可忽视的因素,但对内的同样强硬,让很多人将其视为“暴君”和独裁者。然而,斯大林的“人生巅峰”,或许就是1941年11月7日的红场大阅兵了。
1941年6月,素的战争爆发初期,由于对局势的误判,德军得以在苏联境内长驱直入,仅四个月后,德军主力便陆续抵达苏联首都莫斯科远郊。而此时的苏军精锐大多在之前的战役中损耗,不是被围歼就是成编制地投降德军。另有一批苏军还不得不驻守在东西伯利亚,以防止日军从另一侧发起袭击。此时,守卫莫斯科的苏军只有数十个不满编的步兵师,装备、人员参差不齐,士气低落。

虽然苏军的战斗力非常不乐观,但毕竟数量庞大,德军在进攻的过程中损耗也不低。加上补给线过长,当约100万德军集结在莫斯科城下时,反而放慢了进攻的脚步。即便如此,莫斯科的局势仍十分严峻。虽然苏联高层多次强调最高领袖斯大林不会弃城而去,但大批莫斯科居民还是选择逃离。实际上,斯大林并非一开始就如此坚定,1941年10月10日,德军突破莫斯科近郊的莫扎伊斯克防线,此时驻苏联的各国外交官开始撤离,苏联一部分政府机关也开始转移。
10月19日,斯大林按照计划也准备撤往萨马拉(今俄罗斯重要工业城市,二战时曾作为苏联第二首都),但是,他在专列前纠结了近两个小时,最后还是乘车返回克里姆林宫了。其实,斯大林的“回心转意”与朱可夫不无关系,基辅战役后,斯大林对一开始就主张撤退的朱可夫重新审视,并对其愈发器重。德军兵临城下时,朱可夫临危受命担任城防指挥官。朱可夫在分析了局势后,认为苏军有很大把握能够守住莫斯科。如果斯大林能够留守,那么苏联军民士气必定得到巨大提升,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砝码。

然而,此时的希特勒却以为莫斯科志在必得,扬言要在11月7日,让德军在苏联的红场举行阅兵。为此,德军还给高级军官配发了专门的礼服。10月28日,斯大林召开高层会议,专门讨论“十月革命节”阅兵的事。与会的将领都为此感到震惊,然而斯大林却坚持一定要延续这一传统。为了保证大阅兵的正常举行,苏联高层决定将阅兵时间提前2个小时。而苏联方面则希望这样做能够打德军一个措手不及,即使德军前来轰炸,大阅兵也接近尾声了。
另外,虽然各国外交官员都跑了,外国领导人也不可能前来观摩,但大阅兵时,苏联高层领导是必定要出席的。为了降低危险,苏联采取了许多保险措施。11月初,斯大林曾多次向朱可夫询问前线形势。朱可夫在经过细致的判断后,断定德军不会在大阅兵时发起大规模进攻。另外,为了防止德军飞机前来骚扰,苏军特意将能调集的火炮和战斗机全部抽调到莫斯科城外布防。

1941年11月7日,苏联“十月革命节”阅兵照常举行。斯大林在阅兵上发表了重要的讲话,声称“全世界将你们(苏联红军)视为解放者,你们承担着伟大的历史使命”。然而斯大林在发表讲话时,摄影师因为时间提前而没有到位。如今我们看到的影像,实际上是后来在克里姆林宫里又搭场景补拍的。因为拍摄地点温度不够冷,所以补拍的影像中,斯大林讲话时没有白色水汽。
另外,大阅兵进行时还有一个伟大的细节。当坦克方阵刚刚走过主席台不远,就有几辆T-34坦克突然调转方向快速离开。斯大林当即询问身边的人是什么情况,查明后才得知,原来这些坦克是从前线抽调的,因为局势紧张,士兵们被命令在接受完检阅后立刻返回前线。其实这只是一个缩影,1941年红场阅兵中的大多数部队,都在结束后第一时间内就直接开赴前线,重新投入到战斗中了。
如果苏联举行阅兵,德军肯定是要去骚扰的。但是德军并未发现阅兵时间已经做了调整,而希特勒在收听广播时才偶然发现。为此,希特勒立马要求莫斯科城外的中央集团军群司令冯·博克元帅组织轰炸。当时莫斯科上空下着大雪,德军轰炸机仍然强行起飞。然而莫斯科城外早就安排了大量的防空火炮和歼击机,苏军飞机甚至直接用冲撞的方式阻止德军轰炸机前进。总而言之,苏军不惜一切代价让德军的轰炸计划未能得逞。

1941年红场阅兵的时间只有25分钟左右,是苏联历史上最短的一次。但是这次阅兵的意义非凡。苏联高层在阅兵前后表达出的坚定鼓舞了苏联军民反抗到底的决心,红场阅兵后,苏军也快速完成补充,11月底,莫斯科的苏军就达到110万人、坦克774辆、飞机超过1000架,已具备反扑的实力。如今从纪录片里观看数十年前的那场阅兵,仍然是非常震撼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