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光中1928年生于南京,祖籍福建,1949年随父母去了香港,1950年迁居台湾,之后,就一直在台湾、香港和美国之间辗转漂泊,他是中国当代文坛杰出的诗人与散文家,1974年,他到香港中文大学任教,并于同年写下了《听听那冷雨》这篇散文,1992年,终于得以回到他思念已久的大陆。余光中热爱中国传统文化,他说"中国,最美最母亲的国度",他说"要做屈原和李白的传人"。

且说余光中先生晚年绝对是一个祖国离散的儿子,晚年之时可以说是十分的怀念祖国的怀抱,从哪句:不能回到祖国大陆的怀抱,能让从祖国大陆飘来的冷雨淋一淋,也算是是对思乡之情的一种安慰。就能感受到先生当时是多么的思念祖国大陆的怀抱,哪怕是让祖国飘来的冷雨淋一淋也是好的,听着都令人越发觉得心疼老先生。

然而先生在早些年的时候还并不是这样的,众所周知,余光中是"艺术上的多妻主义者",复杂而多变。在台湾早期的诗歌论战和乡土文学论战中,余光中强烈地显示了主张西化、无视读者和脱离现实的倾向。如他自己所述,"少年时代,笔尖所染,不是希顿克灵的余波,便是泰晤士的河水。所酿业无非一八四二年的葡萄酒。"听上去很叛逆,有着年轻人应该具有的不羁气傲,充满了激情。

但是到了80年代后,他开始认识到自己民族居住的地方对创作的重要性,把诗笔"伸回那块大陆",写了许多动情的乡愁诗,对乡土文学的态度也由反对变为亲切,显示了由西方回归东方的明显轨迹,因而被台湾诗坛称为"回头浪子"。

在余光中先生的《听听那冷雨中》:想这样子的台北凄凄切切完全是黑白片的味道,想整个中国整部中国的历史无非是一张黑白片子片头到片尾,一直是这样下着雨的。这种感觉,不知道是不是从安东尼奥那里来的。

当时安东尼奥拍了一部反映当时中国现实的纪录片,调子很灰暗。

由此可见先生对中国历史和现实的担忧。

雨是一种回忆的音乐,听听那冷雨,回忆江南的雨下得满地是江湖下在桥上和船上,也下在四川在秧田和蛙塘下肥了嘉陵江下湿布谷咕咕的啼声。

相信先生当年在听雨的时候,眼角一定也泛起了不浅的泪花....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