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光中1928年生於南京,祖籍福建,1949年隨父母去了香港,1950年遷居臺灣,之後,就一直在臺灣、香港和美國之間輾轉漂泊,他是中國當代文壇傑出的詩人與散文家,1974年,他到香港中文大學任教,並於同年寫下了《聽聽那冷雨》這篇散文,1992年,終於得以回到他思念已久的大陸。余光中熱愛中國傳統文化,他說"中國,最美最母親的國度",他說"要做屈原和李白的傳人"。

且說余光中先生晚年絕對是一個祖國離散的兒子,晚年之時可以說是十分的懷念祖國的懷抱,從哪句:不能回到祖國大陸的懷抱,能讓從祖國大陸飄來的冷雨淋一淋,也算是是對思鄉之情的一種安慰。就能感受到先生當時是多麼的思念祖國大陸的懷抱,哪怕是讓祖國飄來的冷雨淋一淋也是好的,聽着都令人越發覺得心疼老先生。

然而先生在早些年的時候還並不是這樣的,衆所周知,余光中是"藝術上的多妻主義者",複雜而多變。在臺灣早期的詩歌論戰和鄉土文學論戰中,余光中強烈地顯示了主張西化、無視讀者和脫離現實的傾向。如他自己所述,"少年時代,筆尖所染,不是希頓克靈的餘波,便是泰晤士的河水。所釀業無非一八四二年的葡萄酒。"聽上去很叛逆,有着年輕人應該具有的不羈氣傲,充滿了激情。

但是到了80年代後,他開始認識到自己民族居住的地方對創作的重要性,把詩筆"伸回那塊大陸",寫了許多動情的鄉愁詩,對鄉土文學的態度也由反對變爲親切,顯示了由西方迴歸東方的明顯軌跡,因而被臺灣詩壇稱爲"回頭浪子"。

在余光中先生的《聽聽那冷雨中》:想這樣子的臺北悽悽切切完全是黑白片的味道,想整個中國整部中國的歷史無非是一張黑白片子片頭到片尾,一直是這樣下着雨的。這種感覺,不知道是不是從安東尼奧那裏來的。

當時安東尼奧拍了一部反映當時中國現實的紀錄片,調子很灰暗。

由此可見先生對中國歷史和現實的擔憂。

雨是一種回憶的音樂,聽聽那冷雨,回憶江南的雨下得滿地是江湖下在橋上和船上,也下在四川在秧田和蛙塘下肥了嘉陵江下溼布穀咕咕的啼聲。

相信先生當年在聽雨的時候,眼角一定也泛起了不淺的淚花....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