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3日,是殲-10首飛22週年紀念日。

20週年時,【銀翼殺手1998:從那天起,中國空軍有了爭氣機】說了說殲-10在部隊使用中的一些特(http://www.jintiankansha.me/t/aCCb2y7VQH);

21週年時,【爲了21世紀的空戰,21歲的殲-10仍在爲打贏而努力】則提及了殲-10基本型服役以來的戰鬥力升級項目(https://new.qq.com/omn/20190323/20190323A00JUB.html);

22週年,咱們就來個"好'十'成'雙'",圖個吉利。

中國量產時間最長的三代機,用智慧飛出“三不”奇蹟

▲一架初期量產型殲-10S

當年殲-10雙座型的照片最早出現在網上時,很多人習慣性稱之爲殲教-10,也有一些人猜測其正式型號會不會是殲-10B;結果那倆型號後來都各有其主,而殲-10雙座型真正的名字殲-10S(S代表雙座的漢語拼音)公開後,反倒讓不少人覺得有些土。不過,這個截然不同於殲-5/6/7時代使用"殲教"作爲雙座機型號序列的叫法,並不僅是改個名字那麼簡單。

從飛過鴨綠江與世界頭號空軍較量那一刻起,就與米格-15結下不解之緣的人民空軍,自然也很快熟悉了其雙座型烏米格-15。作爲二戰時期雙座教練機思路的自然延伸,烏米格-15的火力從米格-15的1門37mm+2門23mm航炮銳減爲1挺只有訓練意義的12.7mm機槍,基本是架不具備作戰能力的純教練機。

中國量產時間最長的三代機,用智慧飛出“三不”奇蹟

▲用於拉-9、拉-11等型活塞式戰鬥機飛行員改裝訓練,也可用作高級教練機的烏拉-9,武器同樣從多門23mm航炮減爲1門,有的也改爲1挺12.7mm機槍,我軍早期曾少量引進。烏米格-15堪稱是這種思路在噴氣式時代的延伸

米格-15/烏米格的裝備慣性,使得雖然蘇聯並沒有爲米格-17/19研製對應的雙座型號,但中國在仿製生產米格-17/19,需要發展對應的雙座機型號時,無論是成飛的殲教-5還是沈飛的殲教-6,都是大大簡化作戰性能的版本:兩者均只有1門航炮,前者還採用無加力的渦噴-5丁發動機。

中國量產時間最長的三代機,用智慧飛出“三不”奇蹟

▲在蘇聯,米格系列戰鬥機雙座機作戰性能不足的問題,一直延續到了米格-29發展前期,我們之前曾就這種現象稍作分析過

後來用於殲-7和殲-8部隊的貴航殲教-7/7A也同樣如此,雖然因殲-7D/E、殲-8B/D等型號航電性能提升之故,殲教-7A加裝了平顯火控系統,但其作戰能力仍遠不如單座機,甚至連固定航炮都被省略了。等到巴基斯坦空軍在引進殲-7時,自然要引進雙座型,對殲教-7的基本作戰性能就沒法容忍,爲此殲教-7P延長了機身,增加了固定式航炮和一對掛架,使得火力和殲-7P相同。

中國量產時間最長的三代機,用智慧飛出“三不”奇蹟

▲隨着巴空軍殲-7單座機系列性能不斷升級,最後一批殲教-7P甚至擁有包括Grifo-MG雷達在內,與殲-7PG相同的航電火控系統,駕駛杆和油門杆實現了HOTAS(手不離杆)

巴基斯坦空軍對殲教-7P的高要求,國外先進戰機的雙座型號研製得失,以及蘇-27UBK的實際使用經驗,都讓空軍和611所意識到,殲-10雙座型實現完整作戰功能的必要性。在殲-10單座型研製期間,雙方就已對雙座型概念達成基本共識,在單座型的結構上爲雙座改型方案留足了空間,只是此時611所的精力必須優先放在殲-10首飛這件拖延已久的大事上,還沒有條件對雙座方案做進一步細化。

中國量產時間最長的三代機,用智慧飛出“三不”奇蹟

▲圖爲殲-10的01架原型機完成機身部裝交付,此時座艙和其後的設備艙(位於機身側面"兩道斜線(斜面隔板)之間")均未裝配,看上去簡直可以把殲-10S的座艙蓋整個扣上去

中國量產時間最長的三代機,用智慧飛出“三不”奇蹟

中國量產時間最長的三代機,用智慧飛出“三不”奇蹟

▲對比可見,單座機的設備艙空間(也就是"兩道斜線之間"),在雙座機上正好用於安排後艙儀表板和彈射座椅

隨着殲-10的1004號原型機於2000年7月轉場試飛院開始定型試飛,殲-10的多項基本設計已經完成驗證,採用全國產化飛控和航電系統的1005號原型機也於同年10月進行出廠首飛,接下來主要的試飛工作將集中於航電武器系統。611所終於可以抽出人力,對殲-10S在氣動、結構等方面的更改進行細化研究。

中國量產時間最長的三代機,用智慧飛出“三不”奇蹟

▲關於殲-10單座型各原型機的試飛故事,近年來也有很多值得挖掘的細節

2000年年底,殲-10S獲准立項。之前擔任殲-10飛控系統總師,當時正全面主持殲-10的設計優化、排故攻關和設計定型等一線研製工作,時年38歲的楊偉,被任命爲殲-10S的總設計師。這個團隊需要在611所仍需將主要精力用於殲-10基本型定型工作、兼顧"梟龍"的研製工作的情況下,用最快的速度思考,如何在實現單座型全作戰功能的同時,儘可能降低性能損失、加快研製進度、同時節省費用--聽上去簡直是相互矛盾的幾個要求。

中國量產時間最長的三代機,用智慧飛出“三不”奇蹟

▲如果按照理論上阻力重量增加最小的方案,殲-10S的座艙段外形大概是這樣

如果能像F-16雙座型那樣,後座只比前座略高一點點,對氣動和結構的影響自然是最小的;但這與美軍並不看重使用雙座機執行教學功能,故而並不強求後座有良好的前向視野有很大的關係。正是由於這種國情上的不同,殲-10S類似F-16雙座型的方案被否決,最終的方案仍需保證後座高度明顯高於前艙。

中國量產時間最長的三代機,用智慧飛出“三不”奇蹟

中國量產時間最長的三代機,用智慧飛出“三不”奇蹟

▲對比可見,殲-10S前艙坐高仍明顯比F-16D的前艙低很多,但也爲後艙讓出了更好的前向視野

當初殲-10定型時的可靠性,還只是"趨於"達到指標要求,而不到兩年後定型的殲-10S,其全機可靠性就實現了全面達標;這正是楊偉把之前負責殲-10定型試飛時排故攻關積累的經驗,用在了殲-10S上的結果。

殲-10S的成功,反過來也成爲殲-10A等後續單座型號制定可靠性標準的依據。

中國量產時間最長的三代機,用智慧飛出“三不”奇蹟

殲-10S被評價爲當時少有的"不拖進度、不降指標、不漲經費",及時裝備部隊的軍機項目,該機曾獲得2008年度中航一集團科技進步一等獎,2009年參加國慶60週年閱兵

在殲-10A停產後,技術狀態沒有大改的新批次殲-10S隨着殲-10B/C的交付而繼續生產,如今它仍在刷新着國產三代機裏單一型號量產時間最長的記錄。殲-10B/C更大的設備裝載密度,使得研製對應技術狀態的雙座機並不僅僅是在殲-10S基礎上更換設備而已,這時候用戶是否願意付出相應的經費,就很重要了。

中國量產時間最長的三代機,用智慧飛出“三不”奇蹟

▲即使巴基斯坦空軍真的採購了殲-10CE,也未必會像當初要求殲教-7P那樣,要求殲-10SE的技術狀態向殲-10CE看齊

中國量產時間最長的三代機,用智慧飛出“三不”奇蹟

▲至少從巴空軍尚無要求研製JF-17 Block 3對應的雙座型來看,能省則省還是主旋律

米格-15/烏米格的裝備慣性,使得雖然蘇聯並沒有爲米格-17/19研製對應的雙座型號,但中國在仿製生產米格-17/19,需要發展對應的雙座機型號時,無論是成飛的殲教-5還是沈飛的殲教-6,都是大大簡化作戰性能的版本:兩者均只有1門航炮,前者還採用無加力的渦噴-5丁發動機。

中國量產時間最長的三代機,用智慧飛出“三不”奇蹟

▲在蘇聯,米格系列戰鬥機雙座機作戰性能不足的問題,一直延續到了米格-29發展前期,我們之前曾就這種現象稍作分析過

後來用於殲-7和殲-8部隊的貴航殲教-7/7A也同樣如此,雖然因殲-7D/E、殲-8B/D等型號航電性能提升之故,殲教-7A加裝了平顯火控系統,但其作戰能力仍遠不如單座機,甚至連固定航炮都被省略了。等到巴基斯坦空軍在引進殲-7時,自然要引進雙座型,對殲教-7的基本作戰性能就沒法容忍,爲此殲教-7P延長了機身,增加了固定式航炮和一對掛架,使得火力和殲-7P相同。

中國量產時間最長的三代機,用智慧飛出“三不”奇蹟

▲隨着巴空軍殲-7單座機系列性能不斷升級,最後一批殲教-7P甚至擁有包括Grifo-MG雷達在內,與殲-7PG相同的航電火控系統,駕駛杆和油門杆實現了HOTAS(手不離杆)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