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来,历史都在向我们说着一个成王败寇的故事。简而言之,就是胜者天下闻名,败者则只能湮没在历史的尘埃中。然而纵观历史中的名刺客,荆轲是当之无愧的选手之一。荆轲此人虽然武力值较高,且其为国舍身的忠心也远非常人可以比拟,但是荆轲最终刺杀秦王失败,按照历史的惯例,应当无缘名刺客之位,为何荆轲在当时人民群众以及后世记载中还成了英雄形象呢?这还得从当时的社会背景以及百家争鸣来分析。

燕太子丹在做人质的时候,就认识了还没有成为秦王的嬴政。都是质子,燕太子丹还是能和他说得上几句话的。但是燕太子丹做质子归做质子,从小在王家生长,见过的能人异士远超过平常人,所以培养出的眼力还是有的。嬴政现在虽然看上去是无权无势,暂且当着不受人待见的人质,但是金鳞绝非池中之物!果不其然,在随后的日子中,嬴政被接回去做了秦王,而燕太子丹也私逃回燕国。在嬴政当上王的短短几年间,燕太子丹眼见着秦王生出了统一六国的野心,在将赵国挤兑的溃不成军的时候,转而将矛头对准了他所在的国家——燕国。

燕太子丹知道求和没用,嬴政这是打定了主意要让四海归一。正是因为如此,燕太子丹才找上了胆识武力与忠心皆有之的荆轲,古代并不是纯粹的尚武,在诸子百家的盛行下,古代人对于道德与仁义是极为推崇的,刺杀秦王注定是条必死的路,若荆轲刺杀成功,他会被随之而来的军卫杀死,若荆轲刺杀失败,秦王震怒之下恐怕也不会有什么好结局,荆轲胆识过人,也并非是无脑莽夫,他清楚的知道自己如果答应了太子丹,就相当于他选择了舍身为国。对于荆轲而言,唯一的憾事便是没能在踏上死亡旅途前,再见上好友高渐离一面。

在这样的大前提下,荆轲刺杀秦王的行为,无疑就被拔高到了忠义的道德高度。秦王虽然政治才华惊人,有足够的能力让合并后的六国走上繁华的道路,但是其他国家的百姓早就认定了自己的君王,怎会甘心江山易主?况且当时的一大学派——儒家,是个不折不扣的“重道”派,在这样思想熏陶下,人们对于自己国家的君王是有着足够尊敬的。

本来六国和平共处,谁料不知从哪里蹦出来了个嬴政,将六国都要合并归于秦国的土地,但凡心中对自己国家有所依恋的人,都觉得秦王是个不折不扣的大反派,燕国的王信了无知之士的话,以杀死燕太子丹为契机来向秦国求和,且不论秦王是否依然对这个昔日好友抱有好感,就单论秦王吞并六国的决心,燕国绝不可能阻挡秦军的脚步。

荆轲刺杀秦王的时候,秦国正对其他国家虎视眈眈,于是对于大部分人而言,荆轲此举就是为他们除掉心腹大患。纵然荆轲刺杀未能成功,但是人们因为荆轲身上的忠义光环,依然把他视为英雄刺客,荆轲并不是燕国人,换句话来讲,燕国的生死存亡与他半毛钱关系都没有,但是为了燕太子丹,荆轲掺和到了这场本可以避免的杀身之祸中去,这大抵就是为什么荆轲虽然刺杀失败,仍然入选四大刺客的原因,古代讲究不是业务效率,而是精神层次的共鸣。当然对于他们而言,业务效率高也是锦上添花的事情。

在具有千年历史的中原土地,仁义的地位永远在生命前面。这是民族的特性,也可以说是人类的通性。人生来崇拜强者,但是当一个人挺身而出,挽救个人乃至于国家的时候,无论他弱小还是强大,都将会受到人们的崇敬。

参考资料:《史记》

原创作者:顾安,严禁抄袭,抄袭必究。

图片来自网络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