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來,歷史都在向我們說着一個成王敗寇的故事。簡而言之,就是勝者天下聞名,敗者則只能湮沒在歷史的塵埃中。然而縱觀歷史中的名刺客,荊軻是當之無愧的選手之一。荊軻此人雖然武力值較高,且其爲國捨身的忠心也遠非常人可以比擬,但是荊軻最終刺殺秦王失敗,按照歷史的慣例,應當無緣名刺客之位,爲何荊軻在當時人民羣衆以及後世記載中還成了英雄形象呢?這還得從當時的社會背景以及百家爭鳴來分析。

燕太子丹在做人質的時候,就認識了還沒有成爲秦王的嬴政。都是質子,燕太子丹還是能和他說得上幾句話的。但是燕太子丹做質子歸做質子,從小在王家生長,見過的能人異士遠超過平常人,所以培養出的眼力還是有的。嬴政現在雖然看上去是無權無勢,暫且當着不受人待見的人質,但是金鱗絕非池中之物!果不其然,在隨後的日子中,嬴政被接回去做了秦王,而燕太子丹也私逃回燕國。在嬴政當上王的短短几年間,燕太子丹眼見着秦王生出了統一六國的野心,在將趙國擠兌的潰不成軍的時候,轉而將矛頭對準了他所在的國家——燕國。

燕太子丹知道求和沒用,嬴政這是打定了主意要讓四海歸一。正是因爲如此,燕太子丹才找上了膽識武力與忠心皆有之的荊軻,古代並不是純粹的尚武,在諸子百家的盛行下,古代人對於道德與仁義是極爲推崇的,刺殺秦王註定是條必死的路,若荊軻刺殺成功,他會被隨之而來的軍衛殺死,若荊軻刺殺失敗,秦王震怒之下恐怕也不會有什麼好結局,荊軻膽識過人,也並非是無腦莽夫,他清楚的知道自己如果答應了太子丹,就相當於他選擇了捨身爲國。對於荊軻而言,唯一的憾事便是沒能在踏上死亡旅途前,再見上好友高漸離一面。

在這樣的大前提下,荊軻刺殺秦王的行爲,無疑就被拔高到了忠義的道德高度。秦王雖然政治才華驚人,有足夠的能力讓合併後的六國走上繁華的道路,但是其他國家的百姓早就認定了自己的君王,怎會甘心江山易主?況且當時的一大學派——儒家,是個不折不扣的“重道”派,在這樣思想薰陶下,人們對於自己國家的君王是有着足夠尊敬的。

本來六國和平共處,誰料不知從哪裏蹦出來了個嬴政,將六國都要合併歸於秦國的土地,但凡心中對自己國家有所依戀的人,都覺得秦王是個不折不扣的大反派,燕國的王信了無知之士的話,以殺死燕太子丹爲契機來向秦國求和,且不論秦王是否依然對這個昔日好友抱有好感,就單論秦王吞併六國的決心,燕國絕不可能阻擋秦軍的腳步。

荊軻刺殺秦王的時候,秦國正對其他國家虎視眈眈,於是對於大部分人而言,荊軻此舉就是爲他們除掉心腹大患。縱然荊軻刺殺未能成功,但是人們因爲荊軻身上的忠義光環,依然把他視爲英雄刺客,荊軻並不是燕國人,換句話來講,燕國的生死存亡與他半毛錢關係都沒有,但是爲了燕太子丹,荊軻摻和到了這場本可以避免的殺身之禍中去,這大抵就是爲什麼荊軻雖然刺殺失敗,仍然入選四大刺客的原因,古代講究不是業務效率,而是精神層次的共鳴。當然對於他們而言,業務效率高也是錦上添花的事情。

在具有千年歷史的中原土地,仁義的地位永遠在生命前面。這是民族的特性,也可以說是人類的通性。人生來崇拜強者,但是當一個人挺身而出,挽救個人乃至於國家的時候,無論他弱小還是強大,都將會受到人們的崇敬。

參考資料:《史記》

原創作者:顧安,嚴禁抄襲,抄襲必究。

圖片來自網絡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