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明清时代,如果你有幸“居庙堂之高”,谋得高官厚禄,街头上逢人说您一句“衣冠禽兽”,您可千万别先骂人啊!人家可是夸你呢!这究竟是为什么?

明清官员的服饰很有意思,常服的前心后背绣有动物图像,就是所谓的“补子”,以示官员的等级。

这种做法据说是从唐朝开始发源的。唐朝起初官员的服色等级,只以颜色区分,从三品以上高官穿紫色,五、六、七正品及从品穿绯色,八、九正从品穿青色。

武则天当皇帝后,改以官服上绣动物图案来区别官位尊卑。只是后来李唐复辟,又回归了以颜色区分等级的老办法。

但是紫、绯、青三色很难区分九品官的等级,在特别强调等级制度的封建时代,官员服色分辨不清,有时会带来一些混乱。

唐宋时为了解决这个难题,还以腰带(由高到低区分为金镶玉、金、银等不同材质)、是否佩戴鱼袋(下品官不许佩)、冠的形制、手中所执笏板(高官是象牙板、下品官是竹木板)来加以区分,但是无疑显得过于繁琐。

明清两代的服饰则做的很鲜明,单从衣服补子上就能看出来。

明代洪武二十四年规定,官吏所着的常服胸前、背后需各缀一方形补子。文官绣禽,以示文明;武官绣兽,以示威武。

一至九品所用禽兽尊卑不一,籍以表明贵贱和官员的品级。后来经过逐渐完善和发展,明朝官服的补子形成了这样的等级:

文官用飞禽补子:一品仙鹤、二品锦鸡、三品孔雀、四品云雁、五品用白鹇(一种产于我国南方的观赏鸟),六品用鹭鸶,七品用鸂鶒(古时指像鸳鸯似的一种水鸟),八品用黄鹏,九品用鹌鹑。

武官用猛兽补子:一品、二品用狮子,三品、四品虎、豹,五品熊罴,六品、七品用彪,八品用犀牛,九品用海马。

清朝号称承用明制,在补子制度上,基本采用明朝旧例,只是稍加更改。

清朝文官补子七品以上与明朝完全相同,八品则改用鹌鹑,九品(含未入流官)用练鹊。

武官一品麒麟、二品狮子,三品豹、四品虎、五品熊、六品彪、七品、八、九品与明朝相同。

不过,有意思的是,明朝文官补子上的禽鸟图案是双的,武官猛兽图案是单的,到了清朝,一律改成单鸟单兽,大概是寓意唯我独尊。

当然,清朝也在明朝基础上发展出了一些其他的等级标志,比如蟒袍。

三品以上绣五爪九蟒,四品以下绣四爪八蟒,七品以下为四爪五蟒。“ 蟒” 的数量,显示了穿着者的位分区别。这无疑体现出清朝统治者比明朝更甚一步的等级观念。

随着清朝纺织刺绣技术的进步,清朝补服的技术也比明朝更复杂。清朝人综合运用各种刺绣工艺,如盘金绣、镂空绣、包花绣等等, 再加上镶、滚等工艺,方法变换无穷。

其艺术设计上采用点、线、面有规律的排列,体现出节奏和韵律、对比与调和,将艺术造型中的疏密、大小、主次、虚实、动静、聚散等做的乱而有序、平中生韵 ,增加了服饰图案的层次和内涵。

每件官服,在当时来说都是一件艺术品。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