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古稱雲中、平城,別名鳳凰城,遼崇熙十七年改名爲大同,沿用至今。大同作爲歷史文化名城,同時還是中國九大古都之一,是中國優秀旅遊城市、國家園林城市、全國雙擁模範城市、全國性交通樞紐城市、中國雕塑之都、中國十佳運動休閒城市、中國山水美麗城市。大同的名片確實不少,但最能代表體現大同自然地理和人文社會特徵的名片名號應該是“五都俱全”的大同,即古都大同、夏都大同、商都大同、文化之都大同、融合之都大同。

古 都

大同是北魏時期的帝都。西晉拓跋鮮卑崛起,公元398年(北魏天興元年)鮮卑拓跋珪自盛樂(今內蒙古和林格爾)遷都平城(大同),建立北魏王朝。自此,大同作爲北魏京都96年(後遷至洛陽),京畿地區人口鼎盛時達上百萬,成爲當時我國北方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的中心和頗具影響力的國際大都市,可與當時歐洲的羅馬媲美。大同自遼金迄於元初爲陪都,稱西京,共244年。在中國古都學會2009年年會上,隨着《大同宣言》的發表,更明確了大同作爲中國九大古都的歷史地位。

大同作爲古都自有古都的顏值。有1500多年的世界文化遺產雲岡石窟;有始建於遼代的“巨剎”華嚴寺大雄寶殿,它是我國現存的最大的佛殿;有始建於唐朝的善化寺,它是我國現存唐代寺院中佈局最完整的寺院;還有明代的九龍壁是我國現存最大的龍壁;奇巧險絕的懸空寺高空懸掛;蜿蜒曲折的世界文化遺產萬里長城從大同穿境而過500多公里,等等。一座座宏大的歷史遺產,見證了古都大同曾經有過的輝煌。

古都更有許多膾炙人口的人文景觀。歷史上,趙武靈王胡服騎射、開疆拓土;秦始皇在此築城;蒙恬、李牧屯兵戍守;漢高祖劉邦白登被困;唐太宗飲馬長城;孝文帝改革傳千古;遼聖宗不拘一格用人才;金世宗大倡文化重教育;元世祖納諫用崔斌;明穆宗邊城開馬市;割燕雲吳巒守孤城;戰沙場楊業灑碧血;馮太后方山建陵;花木蘭替父從軍;酈道元平城著書;薛仁貴大同揚威;畢世安高風薦賢。還有昭君出塞,漢武用兵,朱弁持節,徐達築城,闖王進京,姜鑲抗清,慈禧西逃,辛亥興兵等等,一幕幕鮮活的歷史話劇,演繹着古都大同發生的故事。

夏 都

大同是我國著名的夏季避暑勝地,天上有大同藍,地上有大同綠,2014年1月被國家住建部正式命名爲國家園林城市,故謂夏都。大同作爲避暑勝地的夏都,是由科學的“五度俱全”指標決定的。

一是緯度:大同地處北緯40度附近,一條既是人類生息繁衍的舒適線,又是人類文明的精華線,它匯聚了北京、紐約、羅馬、伊斯坦布爾、東京、首爾等國際大都市。

二是高度:大同海拔高度一般在1000—1500米,人類理論上適宜居住的高度是海拔500—2500米,按優選法取其0.618處,則是海拔1486米,大致1500米上下,這個高度是人類最適宜居住生活的海拔高度。大同,不論哪個縣區,都比較接近這個海拔高度。這個高度空中密集富氧離子,號稱空中維生素,它有強化激活人體生理活動的作用,能夠促進人體新陳代謝、強健神經系統、提高人體免疫力,是天然的興奮劑。這個高度還生存着一些珍稀物種,如黃羊、狍子、麋鹿、羚羊、華南虎、熊貓、金絲猴等。

三是溫度:大同夏季室內外平均氣溫都是20℃-25℃,符合國家2003年規定的《室內空氣質量標準》,如果有時室外氣溫略高就可到室內涼快涼快,根本用不着空調。

四是溼度:大同夏季相對溼度爲50%,試驗表明,相對溼度爲50%-60%時人體感覺最爲舒適,也不易引起疾病。溼度過大時,人體裏的松果激素量也較大,使得體內甲狀腺素及腎上腺素的濃度相對降低,細胞就會偷“懶”,人就感到無精打采,萎靡不振,溼度大了還容易患風溼性等溼痹症。溼度過小時,蒸發加快,使人體皮膚乾裂、口腔乾燥,極易誘發咽炎、氣管炎、肺炎等病症。現代醫學還證實,空氣過於乾燥或潮溼,有利於一些微生物的繁殖和傳播,當空氣溼度高於65%或小於38%時,微生物繁殖滋生速度加快,當相對溼度在45%-55%時,病菌的死亡率較高。因此,大同夏季空氣相對溼度在50%,是最適宜人們居住生活的。

五是光度(日照度):大同太陽能資源豐富,平均日照時數爲7.8小時,全年日照時數爲2800小時,屬於全國太陽能資源二類地區。由此可見,大同有充足的日光,可供人們自由享受日光浴,提高人體健康。

商 都

大同從古至今,都是重要的商貿之都。大同現在是42個全國性的綜合交通樞紐城市之一。

歷史上作爲北魏國都與遼金陪都,其商貿地位自不必多說,光說明清時期,其繁盛景象就非同一般。藉助明朝時期的“開中制”,600年的晉商得以輝煌。明朝大同鎮軍事管轄區域比大同版圖所轄要大許多。後來隨着清朝對北部邊疆的開放,大同軍事轄區內設立的得勝堡等多處古堡榷關,成爲內地和邊疆經貿往來的必經之路。由此可見,大同作爲古絲綢之路萬里茶道的起點城市、節點城市、支點城市可見一斑。

大同作爲萬里茶道的商都,首先具備與“北地”(蒙俄)交流的條件,明朝正統三年(公元1438年),大同有幸成爲明朝最早開放馬市的軍鎮,連續幾百年成千上萬的漢人在茶馬古道上向北發展,大同古城成爲一座北方重要的開放城市,與歸化(呼和浩特)、大圜圇(蒙古國烏蘭巴托)進行商貿文化交流成爲常態,其地位如同當今的深圳。如今的呼、包城市就是當年走西口形成的,大同文化的基因在這兩座城市隨處可見。這一特殊現象的產生,既是大同特殊地理環境滋生的必然產物,也是大同歷史文化形成的長久淵源。在整個萬里茶道的運行過程中,大同古城作爲萬里茶道北通蒙俄的不二選擇,馬幫駝隊鈴聲響,萬里茶道萬里行,大同地區湧現出大批的文化貿易交流人才,爲茶道的順利延伸創造了條件。

其次,大同古城商貿發達、市場成熟,自古爲南北客商的聚散之地,在古城四隅的街巷上,這市那市,南店北店,東場西場,成百上千,遍佈全城,南來北往的客商絡繹不絕,他們選擇大同古城作爲通行驛站、貿易商會,進一步促進了大同古城多元化的商都發展。大同古城實業興旺、產品豐富,特別是手工業製造皮貨、毛製品、磚茶專營聞名天下。大同作爲萬里茶道的重要節點城市,有力地推動了中蒙俄茶葉貿易的繁榮昌盛,並且依託區位地理條件滋生出許多貿易接續產業,延伸拓展了萬里茶道的貿易產業鏈,使大同全方位地融入到萬里茶道的商貿活動中,進而昇華爲商貿功能型城市。明清之際“其繁華富庶不下江南”(《五雜俎》)。

文化之都

大同又被稱作文化之都,她是1982年國務院公佈的我國首批24座歷史文化名城之一,她詮釋了歷史文化名城的精髓。從古至今富有靈氣的大同人,有着靈巧的雙手和豪放的性格,各種文化藝術表現形式,百花齊放、絢麗多彩。蒼勁有力的魏碑體書法即產生於大同。民間傳統文化藝術—耍孩兒、二人臺、梆子腔、羅羅腔、塞戲、秧歌、民歌有濃郁的地方特色,全部被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其中耍孩劇被評價爲中國戲劇史上的“活化石”。民間工藝品—銅器、石雕、木雕、根雕、蛋雕、煤雕、食雕、玉器、泥人、絹人、剪紙、摺紙、布藝、漆藝、刺繡、蠟染、烙畫、鋁板畫、金箔畫異彩紛呈,其中有不少工藝曾獲國家大獎。2011年大同還被國家有關部門命名爲“雕塑之都”,聶還貴還創作出《雕刻在石頭上的王朝》。

作爲歷史文化名城的大同,文化與藝術是相統一的,文化是藝術的本質內容,藝術是文化的表現形式。文化是城市的血脈,文化是城市發展的靈魂,文化是城市發展的最高價值,也是城市發展的最終價值。大同作爲歷史文化名城,其古都文化集佛教文化、道教文化、長城文化、邊塞文化、美食文化於一體,將其稱之爲文化藝術之都當之無愧。

在大同這些諸多文化當中,大同最具特色的文化則是佛教文化,因此,大同又可稱作佛都。境內寺廟不僅雄偉壯觀,而且數量衆多,有云岡石窟、上下華嚴寺、恆山懸空寺,還有離市區不遠的應縣木塔、五臺山等。

大同是佛教文化中國化的重要起源地,有資料記載,北魏“京都內能工巧匠雲集,丹青妙手會聚,羣師名流各顯其技”,到太和末年平城可謂寶塔飛天,佛龕地湧,寺廟之多達百餘所,僧人之衆有兩千多。齋會、法會、道場等各種大型佛事活動不斷舉行,盛況空前。弘揚佛法之舉,連續在平城持續了近百年,在中國把佛教推向了鼎盛,使平城(大同)成爲佛教勝地,抑或佛教中心,“魏世佛之盛,蓋必得力於馮太后也!”佛教在中國的漢化過程就是“三教合一”的過程,在吸取太武帝滅佛教訓後,對佛教的教義進行改革,使佛教教義和道教教義糅合在一起,又加入儒教忠孝仁義的內容,使佛教與中國傳統倫理和政治相結合,隨後建設了“三教合一”的懸空寺、昊天寺等。馮太后爲皇孫孝文帝開鑿了15米高的釋迦洞(雲岡5窟),爲自己開鑿了15米高的佛母洞(雲岡6窟)。實現了以佛治心、以道治身、以儒治國的“三統一”,即佛爲心、道爲骨、儒爲表。“佛帝合一”是北魏王朝的一大創舉,使北魏的寺廟建設蓬勃興起,把佛教發展推向了中國化的高潮,使平城成爲一座參佛、祈願、持戒、譯經、禮佛的都市;佛帝合一,使各族人民一心向善,改變了馬背民族強悍的鐵血性格,融入中華民族大家庭,與各族人民和諧相處,爲北魏的國家社會穩定創造了條件;佛帝合一,使北魏幾代皇帝好佛,也造就了一代英後馮太后,她不惜一切代價將改革進行到底,使北魏由弱到強,在經濟、政治、文化等方面達到了前所未有的輝煌。

融合之都

“五都俱全”的大同,最顯著、最具特色之都就是融合之都。“融合”就是“大同”,“融合之都”就是“大同之都”。融合是全方位的、立體的融合,是經濟、政治、社會、文化、生態五位一體的融合。融合有融合的科學歷史依據。一是從自然氣候特徵方面看,大同處在中國從東北黑龍江黑河(璦琿)到雲南騰衝的氣候分界線上,該線的特徵是海拔1000米,降雨量400毫米,該線的東南端是農耕經濟,社會層面表現的是農耕文化,該線的西北端是遊牧經濟,社會層面表現的是草原文化。大同處在該分界線上,她勢必包含容納着農耕文化與草原文化的特色,這是天然決定的;二是從地域地理特徵方面看,大同地處夏都之地,在我國二級地理階梯之上的黃土高原,海拔在1000-1500米之間,是中華文化發祥地之一,10萬年前許家窯人從這裏走來,留下了泥河灣、許家窯、青瓷窯等文化遺址,從上古迄於今朝,我們就在這片人傑地靈的地方繁衍生息,凡是有人聚居的地方,就是人類留下歷史的地方,這也體現了我們大同這個地方適宜人類生存、生產、生活活動,適宜人類社會交往,自然也就形成了人類的融合;三是從地形地貌特徵方面來看,大同盆地西北方向爲陰山餘脈,東北方向爲採涼山,東南方向爲太行山餘脈恆山,盆地周邊形成了天然的交通要塞。大同從古至今都是軍事上的咽喉要塞,戰略地位至關重要。大同由內外長城挾在中間,長城總長500多公里,居邊隅之要塞,拱京師屏障,歷朝歷代爲兵家所重,關,城、寨、堡、臺、墩作爲自然標識符號,體現着悠久歷史文化和壯麗山川風光。戰爭年代保家衛國,和平年代絲路通商,不管哪種情況,關閉是暫時的,融通是長久的;四是從民族分佈方面看,由於前面提到的氣候分界線和長城關口的作用,大同歷史上就是我國漢民族與北方少數民族作戰混居之地,在大同的土地上,先後登場的少數民族有北狄(春秋)、林胡、婁煩(戰國)、匈奴(秦漢)、鮮卑(北魏)、突厥(隋唐)、契丹(遼)、女真(金)、蒙(元)、滿(清)等。由於漢民族與北方少數民族長期的共戰、共商、共居、共生,尤其是北方草原的鮮卑、契丹、女真、蒙古、滿人,相繼進入中原後,爲適應新的生存環境,豪放的草原風情與深邃的華夏文化接洽成型,胡漢各族大融合,生活方式雜糅,兼容幷蓄。如在服裝穿着上,漢人的長袍馬褂,與鮮卑融合後變爲上襖下褲、紅主腰。在休息睡覺習慣上,漢人平時是席地而坐,學了鮮卑人的胡牀胡凳,後來牀凳在我們的生活上就普及了。在飲食習慣上,漢人的蒸煮燴炒,融合了少數民族的燒烤涮,還有拉麪刀砍面等等,都是融合的產物。尤其是北魏王朝更是胸襟寬廣、海納百川。五是從民族通婚方面看,大同歷史上就是多民族混居之地,到現在全市人口統計還有43個民族,多民族共居的歷史傳統,形成了多民族通婚的習慣,通婚對於促進民族融合就更加徹底了。不同民族間的通婚,在生物遺傳學上具有遠緣雜交優勢,所以大同歷史上就盛產美女,故爲美女之都。趙佃璽先生系列民俗組畫《大同十二釵》,有名的美女有馮太后、蕭太后、李鳳姐、名妓蘇三、花木蘭、鐵鏡公主、王昭君、婁昭君等名流。

大同既保留了傳統農耕習俗,又借鑑吸收了草原生存生活方式,作爲遊牧與農耕的過渡地帶,其風俗民情具有典型的融合特點,並逐步形成了農耕文化與遊牧文化、中原文化與邊塞文化、都市文化與鄉村文化、漢族文化與兄弟民族文化、軍旅文化與商旅文化、礦山文化與田園文化的高度融合,這些文化相互結合,相映成趣、相得益彰,造就了百花齊放的獨特風景。

大同,一座美麗的城市,她雍容華貴,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大同,“五都俱全”的大同,代表着大同的本質內涵,我們認爲古都大同(政治)、夏都大同(生態)、商都大同(經濟)、文化大同(文化)、融合大同(社會)最能代表大同,作爲大同的名號名片,也最能體現大同“五位一體”的總體發展佈局,這些名號名片的定位命名,必將爲我們在實現偉大中國夢的征程中,爲譜寫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大同篇章,作出更大的宣傳推介作用,爲實現我們的大同夢作出更大的貢獻!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