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父母没有爱的家庭氛围中长大,赞恩不但得承担一个孩子不该承担的压力,他还得面对父母因为生活所迫,而给他带来的家庭暴力。在那样困难的环境下,父母没有各司其职,孩子成为了家庭的牺牲品。

2019年,《何以为家》以它超强的感染力,获得了众多好评。该电影根据个人真实经历改编而成,主要讲述了小男孩赞恩童年悲惨的境遇,以及生活在战争影响下,人们生活的困苦与无奈。

电影一开头,12岁小男孩赞恩被带上法庭,他状告父母“生了他”。从我们传统的观念来看,父母生了我们,本应该心存感恩。可赞恩的遭遇就不同了,作为难民的赞恩,从小除了不能读书、不能跟同龄孩子一样玩耍,更可怜的是他甚至从未感受到家庭的温暖与爱。
从小受尽家庭的摧残,因最亲爱的妹妹被父母卖掉,后怀孕而死,赞恩拿起刀捅了商户阿萨德,从而导致赞恩被关监狱。
在法庭上,赞恩父母一再强调他们没有错,是赞恩做了傻事,可真的是这样吗?我们从赞恩的经历,来看看他是如何走向犯罪,又如何与命运抗争的。
赞恩是如何一步步走向犯罪的?
角色颠倒下,赞恩成为了家庭的经济支撑
角色颠倒指的是父母让孩子承担了父母的角色,而父母则承担了孩子的角色。也就是说,父母放弃了他们身为父母原本应承担的责任,而把这种责任转移到了孩子身上。
赞恩与其父母的关系,就是一个角色颠倒的典型例子。
电影中赞恩才12岁,一家五个孩子,父母根本负担不过来。作为老大的他,成了家里最重要的经济支柱。他靠卖饮料、在商户阿萨德那打工来维持家庭生活。

在11岁妹妹第一次初潮来临时,他又充当了母亲的角色。他给妹妹洗内裤,偷卫生巾,告诉妹妹怎样用卫生巾。这些事情本不该是他一个12岁小男孩做的事。
而他的父母呢,他们除了生了这些孩子,却给不了孩子爱与温暖,更别说责任了。母亲明知家庭经济困难,还是抽烟,还想着生孩子。为了交房租,他们甚至不惜卖掉11岁的亲生女儿,从而导致了妹妹悲剧的发生。
在这个家庭里,我们看到了赞恩作为一个大人所承担的责任,却没有看到他的父母该负的责任。他们从未考虑过这些孩子的感受,未为孩子着想,甚至愚昧地认为把年幼的女儿嫁人就是给她一个好归宿。
反倒是赞恩,他深刻地认识到了父母的不该和错误,这也让我们看到了一个角色颠倒下家庭的厄运与悲剧。
家庭暴力影响下所带来的精神摧残,让赞恩陷入失望
在法庭上,赞恩说,他从小听过的最好听的话居然是,“给我滚臭小子”。可想而知,这种父母带给他的不只是身体的痛苦,更是精神的摧残。这对小小年纪的赞恩来说,无疑是莫大的伤害。
在父母没有爱的家庭氛围中长大,赞恩不但得承担一个孩子不该承担的压力,他还得面对父母因为生活所迫,而给他带来的家庭暴力。这种暴力不只是行为上的,更多的是言语上的暴力。
也许这些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从不会意识到自己带给孩子的是什么,可孩子却在这样的生活里,感受到了痛苦、甚至是绝望。从小就没有身份证明,自己都不清楚自己究竟多大年龄。父母心情不好时,就使用暴力、虐待来对待他们。这样的家带给孩子的精神摧残,有时远比行动上的暴力还厉害。
就在这样的精神摧残下,赞恩用他的反抗来应对着父母所做的一切。然而,他毕竟是个孩子,无能为力时,他想到的只是在失望时如何能逃离这个家。这虽然从某种程度上,让赞恩压抑的情绪能够暂时得到释放,可接下来发生的又该如何面对呢?
个体内心的矛盾与挣扎,是痛与无奈,更是为愤怒爆发而再一次积攒了情绪
知道父母要把妹妹萨哈嫁给房东来抵房租,赞恩想带着妹妹逃离,可偏偏被父亲发现后阻拦。赞恩一气之下离开了家,本想可以靠自己的劳动来养活自己,可因为他没身份证明,年龄看上去又小,因此,没人敢收留他。
在路途中,他遇见了黑人小男孩约纳斯的妈妈。黑人妈妈收留了他,她让赞恩有了一个住处。这也是赞恩记忆里有过温暖的一段时光,白天赞恩帮她带约纳斯,晚上黑人妈妈会从打工的地方,带一些剩下的蛋糕给到赞恩。
但可惜的是,这样的日子并没有维持多久。约纳斯妈妈属于非法移民,在赞恩不知情的情况下约纳斯妈妈被警察逮捕了。因此,赞恩不得不独自带着约纳斯生活,他给他喂奶,陪他玩,照顾他睡觉。
但赞恩没有等到约纳斯妈妈回来,他实在无力再带着他,他想为他寻一个好人家。在离去的那一刻,赞恩眼神中的无奈,透露着他的不舍与心痛。他知道,把约纳斯交给别人抚养这已经是没有选择的选择了。

在这一刻,我们看到了赞恩内心的冲突与挣扎,因为从小就被父母所虐待,他尝尽了亲情的冷漠与无情。可与约纳斯他们的相处,又让他感受到了家的温暖。因此在面对这样的离别时,他体会到了内心的痛与无奈。
可接下来突如其来的噩耗,再次把他心中压抑的痛与愤怒,推到了绝望的边缘。
妹妹怀孕死了,他拿着刀子冲向了阿萨德的住处。这也就有了影片开头庭审的那一幕,12岁的赞恩捅了人。在庭审现场,赞恩的讲述,让我们看到了他走上犯罪这条路,并不是一时冲动。

那么,赞恩的悲剧是如何造成的?
根深蒂固的落后思想,造就了一个又一个恶性循环
在黎巴嫩像赞恩一样的家庭很多,他们常年因战乱而过着流离失所的生活。在那样困难的环境下,父母没有各司其职,孩子成为了家庭的牺牲品。
即使生活过不下去,父母还是想生孩子,这种落后的思想已经在他们脑袋中根深蒂固。这也造成了一系列的恶性循环,孩子没人管,为了活命,孩子不得不去打工,实在没办法时,还会偷抢。而女孩到了一定年龄,经常被拿来当做东西一样被卖。
最近看了一篇报道,也是关于难民的。现在有些发达国家虽接受了难民,但是看着这些难民还不停地生孩子,这难免不让这类国家的人民为之忧虑。因为多生一个孩子,就意味着他们国家给予其他人的福利就变少了。因此,越是盲目地生孩子,给社会和经济的压力就越大。
如果不改变这类传统落后的生育观念,也许难民的生活会难上加难。那么,像赞恩这样的悲剧也还会再发生。
父母没有尽到养育的责任
对于一个孩子来说,父母是他们人生路上的第一个导师。孩子成长成怎样,父母起了很大作用。也许有人会说,他们连基本的温饱都解决不了,又哪有能力来谈其他。
没错,温饱问题得不到解决,其他问题也会受到阻碍。但不管怎样,父母都不应该在困难时,对孩子实施虐待或侮辱。这样的方式去带孩子,只会让他们内心雪上加霜。
在电影拍完后,导演娜丁·拉巴基接受采访时曾说,她曾深入黎巴嫩很多艰苦的地方做调查。在问到这些地方的孩子们“你们为活着而感到高兴吗?”时,99?孩子都表示,“不,我不高兴。”很多孩子都认为,他们来到这个世界就是不被爱的。
因为从小就没有感受过关爱,因此也就有很多如赞恩一样的孩子,在这群孩子中,他们大部分是对家庭绝望了,才会因愤怒而做出冲动的行为。
心理学家说,如果让孩子承受过大的压力,让他们身心受摧残,那么孩子就很可能在某一天因情绪爆发从而带有攻击性。
因此,对于一个难民家庭来说,爱与关怀可能就能支撑起孩子内心一点点希望。

整部影片带给我们的现实意义?
养育和爱是为人父母最基本的责任,如果父母连最基本的责任都无法承担,那就不要生孩子。
有人问,为何做父母之前不需要考试?很多人在为人父母前,自己还是个孩子,又如何为人父母?
在《何以为家》中,赞恩父母想到的只是多生孩子,从未考虑过孩子的感受,也从未为了孩子的生活而好好努力。甚至,连不需要任何经济成本的关怀与爱,他们都未曾给过孩子。在经济与生活压力下,他们一个接一个的生孩子,造就的却是一个又一个恶性循环。妹妹死了,赞恩坐牢,母亲的肚里却又怀了孩子。这样的情形,又岂是一个普通家庭所能承受的?
如果父母在生育前连自己当下的生活都毫无着落,那就不要来坑害孩子了。孩子是最无辜的,他们无法去选择自己的出生,可是父母却可以选择生或不生。
一旦父母选择了把孩子生下来,那就请承担起作为一个成年人该有的责任与使命。作为父母,我们应该让孩子在一个健康的环境下成长,即使物质生活不丰富,可是一定要尽力让孩子的内心感到富足与温暖。

写在最后:
《何以为家》这部电影可以说是一部现实主义很强的电影,它反映了在战乱之下,人们生活的真实面貌。它从一个家庭的故事出发。去挖掘电影背后所包含的社会现实意义。可以说,它反映的不只是这样一个家庭,而是千万个类似这样的家庭。
《何以为家》中,小男孩的出演赞恩演的实际是他自己的生活,赞恩在现实生活中的名字也叫赞恩,他没读过书,不识字,也是一个难民。在电影结束后,赞恩和家人成功移民去了挪威。然而,一个家庭的灾难结束,并不意味着其他家庭的灾难也结束了。
在社会矛盾和战乱的冲击下,人民生活始终无法安宁。如果不从一个社会的根本矛盾出发,解决掉造成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比如战乱、生育问题,那么这样的事也许还会一桩又一桩,这时,谁又会有那么大能力来接纳这些难民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