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君说

每日时评!

“超级锦鲤”,一场互联网表演狂欢

作者:朱昌俊

近日,一条“超级锦鲤”的故事在朋友圈热传,作者通过微信公号发文叙述了自己从小到大的幸运经历,引得读者纷纷转发,一时呈刷屏之势。上个月,某平台的“寻找中国锦鲤”活动可谓轰动网络——网友@信小呆以三百万分之一的概率,抽中了年度大奖,总价值据估算超过300万元。此后,各路商家纷纷跟风,“高校锦鲤”“美妆锦鲤”层出不穷……

“转发又不要钱,不转白不转。”“动动手转发又不要钱,万一中奖了呢!”这或是绝大多数人参与这场“锦鲤”狂欢的心理初衷。一定程度上说,超级锦鲤式营销能够成功,就在于它深度熨帖了人性——买彩票都还需要花上2块钱,但转发锦鲤,只需“动动手”就可能“中奖”,这符合基本的人性驱动。事实上,一切成功的营销,都可谓对人性最大限度的顺应和激发。

网络时代,病毒式营销对于人性的利用和挑拨就更为充分了。在朋友圈,转发、参与锦鲤营销,已经不仅仅是想占中奖、占便宜这么简单,而是自带了自我表演的性质。换言之,当大家都在参与某项活动时,这个活动就无形中具有了软性裹挟的效果,不参与者或者冷眼旁观者反倒成了相对的异类。

另外,这场严格意义上并不算新玩法的锦鲤营销,之所以能够迅速引发新的参与狂潮,也有人认为其中有更深刻的社会背景。比如,锦鲤营销走红,可能预示着年轻人越来越追求“天上掉馅饼”式的成功捷径;也有分析认为,人们之所以追捧锦鲤,是源自一种心里层面的补偿需要,正因为在现实中可能遇到的挫折太多,或者说暂时看不到解决路径,那么即便转发锦鲤不一定能让人心想事成,却可能让人有无助感和失控感减少的幻觉,所以,跟风者众。

上述隐蔽的心理原因到底是属于过度解读,还是确有其事,很难有定论。但毫无疑问,从媒体调查来看,“锦鲤转发”确实是一种低成本高收益的营销。如有的商家花十万元,吸引了上百万粉丝,人均成本只有一毛。这是社群网络化时代,营销边界的再次拓展。谈到网络营销,我们时常只注意到它背后商家的动机,但对于网络受众来说,今天其实已经很难区分真正纯粹的信息传播和营销的边界。一者,很多纯粹的信息传播在过程中本身会发生变异,被营销力量利用;二者,习惯了网络信息的传播方式,用户对于网络营销的排斥感,并不是天然的,而更多是取决于其形式是否足够讨巧。比如,锦鲤转发,相信没人不知道它是营销,但它并不影响参与者的兴趣。

当然,越是成功的网络营销,越不可复制。就以锦鲤转发为例,它一旦到达一定的热度,受众的关注度和兴趣就开始衰减,并逐渐产生“审视疲劳”,想要持续复制很难;另一方面,一种营销模式火起来后也可能再被其他力量利用,如超级锦鲤后期就迅速出现了打着“锦鲤”抽奖旗号的短信诈骗。这提醒网络营销的发起者,需要有足够的风险管控意识,也启示监管应与时俱进,避免因管理漏洞带来失范。

总体来看,我们可以把超级锦鲤营销的走红,看作是互联网时代的一种表演狂欢——对于发起者来说,它在传播过程中不断强化“XX锦鲤”的暗示,并对活动进行赋义,营造仪式感,将参与者视为潜在的“幸运儿”,以试图弱化营销的属性;而对于受众而言,互动、转发,更多是为了展示自己的存在感和参与热情。超级锦鲤或许在规模和热度上创造了新的标杆,但这种互联网场域内的大型表演活动,注定会不断更替,迎来新的“爆款”。

《风味人间》中的顺德鱼生:艺术创作也要讲伦理

作者:李勤余

原《舌尖上的中国》拍摄团队出品,在全球视野里审视中国美食的独特性,开启一场美食文化之旅。光凭上述介绍词,就足以让美食纪录片《风味人间》备受瞩目。不出所料,创作团队的走心,让这部纪录片中介绍的不少美食都受到追捧,成了名副其实的“网红”。

不过,该纪录片11月4日晚最新播出的一集中,介绍了使用淡水鱼制作的“顺德鱼生”,引起一些争议。与此前频频引发质疑的虹鳟鱼道理相同,淡水环境下鱼类携带的寄生虫,很容易在人体内寄生下来。而顺德是中国寄生虫感染发生率最高的地区之一,跟吃鱼生的习惯不无关系。不可否认,《风味人间》拍得越成功、越受欢迎,不明真相的观众对鱼生趋之若鹜的可能性也就越大。一面是极为诱人又具有历史文化意义的中国传统美食,一面是容不得半点马虎的食品安全问题,到底该如何取舍?

5日,《风味人间》首席科学顾问、知名博主“松鼠云无心”在微博上发文表示,其曾经向导演组提出过建议,应该在介绍“顺德鱼生”的同时提醒观众注意食品安全风险。不过,他随即话锋一转,认为“在欣赏美食的时候讨论食品安全,是一件很煞风景的事情。”这种想法有其道理,毕竟《风味人间》是一部美食纪录片,而不是一部食品安全科教片。于是,据“松鼠云无心”介绍,最后采取的办法是在解说词中进行委婉的提醒——“总有人贪恋固有的风味,热衷保留这道中国饮食的‘活化石’。”

不过,这个提醒,未免也太过“委婉”。尽管“松鼠云无心”认为,在安全健康与传统美味之间如何选择,《风味人间》没有给出明确的推荐。但是,明眼人都看得出,纪录片的倾向性到底落在了哪里。“松鼠云无心”为节目作出的解释,和他的“顾问”身份不无关系。同样,《风味人间》未能尽到提醒义务的原因,也和它的立场密不可分。深入走访当地美食,向全社会推荐地方风情风景,离不开方方面面的帮助。《风味人间》的解说词之所以“委婉”到了让观众不明就里的原因,就在这里。

艺术创作虽然是自由的,但不能不讲伦理。表面上看,纪录片拍摄追求的是真实呈现,《风味人间》对“顺德鱼生”的介绍,大体采用的也是白描手法,并无过多的煽情和渲染。只是,绝对客观、中立的文艺创作也是不存在的。哪怕是以真实反映世界的现实主义创作,都会从选材、取舍等环节中体现它的立场和倾向。何况,艺术创作的主体终究是人。只要是人,又怎么可能不食人间烟火呢?正因如此,艺术创作中的伦理道德,从来不是一个可以被忽视的问题。艺术能感染人、鼓舞人,也有可能伤害人,所以,作为艺术创作者,应该把社会责任放在重要位置。回过头来看,食品安全和诱人美食,哪一个对人们生活的影响更大?答案,应该不言而喻。

当然,我们也不必苛责《风味人间》。作为一部美食纪录片,它的属性决定了它所受到的限制。毋宁说,“顺德鱼生”所引发的争议,既说明人们在食品安全方面认识水平的不断提高,也是在提醒所有观众,面对极具感染力的艺术作品时应该保有一份冷静。眼下,《风味人间》制作方不该忽视顺德鱼生以及类似美食存在的现实问题,不妨从正面进行回应,表明立场,相信大多数观众和网友也能够比较宽容、全面地认识这一问题。(李勤余)

小尾

编辑丨作文君

来源丨网络

我们尊重原创,因无法查明原出处,如有侵权请后台联系删除;转载请注明出处

— 推 荐 阅 读 —

(点击图片即可阅读全文)

扫码关注,每天都有知识干货哦!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