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無疑問,心腦血管病已成爲威脅人類健康的一大勁敵。就在我們身邊,因心臟病突發死亡的病例屢見不鮮。在黑龍江遠東心腦血管醫院,通過介入手術被挽救的生命數量不斷攀升。怎樣用細如頭髮的導絲捅開堵塞血栓?怎樣讓幾毫米的支架安全通過狹窄彎曲的血管?我們走近手術室,走近這些“人體引擎修理工”,探尋他們如何在心臟血管的迷宮中,爲病患尋覓生機。

  與要開胸的心外科不同,心內科中最爲常見的是心臟介入手術,這是一種新型診斷與治療心血管疾病的技術。醫生通常在病人的右手腕處穿刺體表血管,先注射造影劑,在數字減影的連續投照下,送入心臟導管,通過特定的心臟導管操作技術對心臟病進行確診和治療。這是一種介於內科治療與外科手術治療之間的微創診治方法。

  不久前,76歲的孫先生自己平時一活動就胸痛的毛病,醫生告訴他這是典型的心肌缺血表現,建議他做個心電檢查。心電圖結果顯示,ST-T段改變,提示心臟有明顯的缺血性改變。通過進一步的冠脈造影檢查,發現孫先生左前降支、第一對角支、第二對角支、第三對角支均有中重度狹窄。正是這四處血管狹窄,導致心肌供血不足,引起活動性胸痛。爲避免突發致命的後果,醫生建議儘快進行微創支架介入術打通血管擁堵。

  由於患者的四處血管狹窄中有三處發生在血管的交口處,因此,手術比繡花還要難。醫生像拿着一條釣魚竿,手上動一下,血管裏的導絲就會發生放大好幾倍的位移。細如髮絲的導絲在彎彎曲曲的血管裏遊走,輕一分通不過,重一分會刺破血管,手上的力道很考究。

  心臟內科劉和平主任先將承載兩根導絲的第一支導管經右橈動脈刺入,再將承載另外兩根導絲的第二支導管經右股動脈刺入,在雙C臂造影系統下,四根導絲分別依次開通四處堵塞的血管;精確定位後順利將支架放入左前降支,重新開通了血管通道,另外第一、第二、第三對角支也以球擴方式分別介入處理,恢復心肌供血。在心臟內科團隊的通力協作下,介入手術成功完成。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血管分支處的介入治療對醫生經驗和技術要求較高,同時,先進的設備也爲本次成功的介入手術提供了助力。遠東醫院不僅有優秀的專家團隊,更斥巨資引進衆多國際尖端設備。在此次介入治療中,德國西門子雙C臂造影系統就發揮了巨大作用。

  一般血管造影機器爲單C臂,即只能採用一個角度進行觀察,如果需要從不同角度觀察,就必須不斷調整X線照射角度,導致檢查及治療的效率低下。

  而雙C臂血管造影機,可同時從兩個角度顯示病變情況,不需要隨着置管的深入而不斷改變投射角度,一次完成兩個角度造影,減少了造影劑的用量,降低了腎臟損害的風險,縮短了造影時間,提高了病變檢出率。即使遇到情況更爲複雜的動靜脈畸形栓塞術,也可以同時觀察到栓塞膠在血管內向各方向的擴散情況,避免了誤傷其他血管分支,最大限度地保證了患者的安全。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