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道在於心中而不在於事 求那跋摩三藏圓寂紀念

求那跋摩洞明九部,博通四含,深達律品,精勤修習,妙入禪要,時人稱其爲“三藏法師”。值此求那跋摩三藏圓寂紀念日,葉蘭慧帶大家一起來走近求那跋摩三藏。

求那跋摩三藏是誰?

求那跋摩,漢語譯爲功德鎧,古印度僧人、譯經師,剎帝利種姓,他們家族世代爲王,管轄罽賓國。其祖父呵梨跋陀,又稱獅子賢,因爲人剛強、正直而受到排擠。

其父伽阿難,又稱衆喜,潛身匿跡,隱居於山澤。跋摩14歲時,便才華出衆,聰慧大度,仁愛廣博,崇德務善。

求那跋摩三藏元嘉八年(公元431年)始抵建業(今南京),定居抵洹後,即開講《法華》與《十地》諸經。開講之日,盛況空前。後應慧觀之請,譯出《菩薩善戒》等多部。

求那跋摩三藏圓寂於何時?

根據歷史記載,求那跋摩三藏於農曆九月二十八日圓寂,三藏在華期間,以弘律爲主,爲我國佛教四衆所學戒律的完整作出相當貢獻。

今年的農曆九月廿八就在今天2018年,11月5日,星期一。

求那跋摩三藏成長經歷:

寺院生活

求那跋摩在禪室中坐禪,好幾天沒有出門,寺僧派了一小沙彌前去看望。

小沙彌看到有一隻白獅子沿着柱子向上爬,空中生滿了青蓮花,因此驚恐地大喊大叫,人們聽到喊聲跑來驅趕獅子,卻什麼也沒有看到。

宋文帝又令慧觀等人再次敦請跋摩,跋摩乘船進京,於南朝宋元嘉八年(公元431年)正月來到京城建郵。

宋文帝召見了跋摩,慰問跋摩路途勞頓,宋文帝說:“弟子常欲持齋戒而不殺生,但是常常做不到。法師既不遠萬里,來我國傳播佛法,將怎樣教導我們?’

跋摩說:“道在於心中,而不在於事;事奉佛法在於自己,而不在於別人。

況且帝王與百姓不同,百姓地位低下,沒有名聲,沒有威令,若不剋制私慾,努力勞作,怎能維持生活? 而帝王以四海爲家,以萬民爲子。

帝王出一善言,百姓們都會很高興;帝王發佈一個善政,則人神共知。減酷刑,輕勞役,可使風調雨順,四季應時,五穀繁茂,農業豐收。

如此持齋,纔是真正的持齋;如此不殺生,纔是有德,寧可自己少喫一餐飯,也要救一小生命,然後才能普濟衆生。”

宋文帝撫幾而嘆道:“世俗的人們對深遠的道理感到迷茫,而僧人們又遲滯於小道理。

對深遠的道理感到迷茫的人,認爲最高深的‘道’是虛無之說;遲滯於小道理的人,則拘泥於書本。至如法師所言,真可謂開悟性,明事理,可與言天道與人事的相互關係。”

於是安排跋摩住在祇洹寺,供給豐厚。王公大臣、社會名流,莫不尊崇、敬奉。

隨即,跋摩在祇洹寺開講《法華經》和《十地經》,開講之日,前來聽講的人成羣結隊,摩肩擦踵,車馬滿街。

跋摩神情自然,妙論天生,有時藉助於翻譯,反覆啓發、開導聽衆的悟性。

祇洹寺的慧義請跋摩翻譯《菩薩善戒》,跋摩翻譯了前28品,後2品由弟子代譯,共30品,還未來得及繕寫,就丟失了序品和戒品,所以現存有兩個版本,或稱爲《菩薩戒地》。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