畲族服飾

畲族的傳統服飾,斑斕絢麗,豐富多彩。畲族服裝崇尚青藍色,衣料多爲自織的麻布。現在畲族男子服裝與漢族無異,而閩東、浙南的部分畲族婦女,服飾仍具有鮮明的民族風格。衣領、袖口和右襟多鑲花邊,有穿短褲裹綁腿的習慣。尤其是婦女的髮式與漢族不同。少女喜用紅色絨線與頭髮纏在一起,編成一條長辮子,盤在頭上。已婚婦女一般都頭戴鳳冠,即用一根細小精製的竹管,外包紅布帕,下懸一條一尺長、一寸寬的紅綾。老、中、青不同年齡的婦女,髮間還分別環束黑色、藍色或紅色絨線。冠上飾有一塊圓銀牌,牌上懸着三塊小銀牌;垂在額前,畲族稱它爲龍髻,表示是“三公主”戴的鳳冠。傳說中,高辛帝把自己的三公主許配給斬犬戎番王頭有功的盤瓠。冠上還插一根銀簪,再佩戴上銀項圈、銀鏈、銀手鐲和耳環,顯得格外豔麗奪目。

婚姻習俗

解放前,畲族婚姻家庭普遍實行一夫一妻制,仍保留着古樸的婚俗。一般同姓不婚,本民族內部的盤、藍、雷、鍾四姓中自相婚配。本來,氏族外婚制是畲族傳統婚俗。但由於歷代統治者的民族壓近和歧視政策,畲、漢兩族之間嚴禁通婚,曾是畲族內部的一條族規。解放後,隨着民族平等團結政策的執行,畲、漢兩族之間的通婚日益增多。古代,畲族青年男女有自由戀愛的傳統,對歌成婚是畲族先民的習俗。但隨着封建地主經濟的發展,受到漢族婚姻觀念的影響,到解。放前畲族婚姻的封建買賣包辦現象十分嚴重。解放後被革除,現在畲族青年男女基本上都是自由戀愛,婚姻自主。

在畲族社會里,無兒的家庭多行招贅,不少有兒子的家庭也讓兒子去入贅,而讓女兒留“招兒子”(即招女婿)。一般入贅者的子女要隨母姓,也有生有二子分別隨父母姓的。若夫妻雙方都是獨生子女,就得“做兩頭家”,即新婚頭幾年兩邊的家都要照顧,居無定處。這樣維持幾年之後,才確定在夫妻兩家中經濟條件較好的一方家落戶。

喪葬習俗

畲族喪葬形式是土葬,保留有拾骨重葬習俗。

畲人的喪葬習俗,從傳統與史料來看,早期的葬習爲懸棺葬和火葬。在畲族中廣爲流傳的《盤瓠王歌》中就載有畲人祖先盤瓠“半年是清閒,日日擎弓去射箭”,“石壁巖前山羊打,被羊抵落石壁前”乃“跌落石壁前,身屍掛在樹尾上,老鴉來叫引路線”,“一陣龍風來發起,吹斷樹尾擱不牢,大大小小跑地拜,句句哭公是不該”的傳說。因“高岩石壁崎又嶇”所以無法取得祖先屍身,只好“任得樹梢安祖墳”,後世畲人爲懷念先祖於是便懸棺而葬了。三國時,吳沈瑩在《臨海水土誌》中有“人懸棺”的記載。“人”即歷史上的“南蠻”,它是畲族等南方民族的先人。由此可見,畲人懸棺而葬的習俗由來已久。

畲族飲食之烏米飯

日常主食以米爲主,除米飯外,還有以稻米制作成的各種糕點,畲家常食的米飯有秈、粳、糯三種。番薯也是畲族農家主食之一。粉絲是畲家招待客人制作點心和菜餚的重要原料。畲族大都喜食熱菜,一般家家都備有火鍋,以便邊煮邊喫。除常見蔬菜外,豆腐也經常食用,農家招待客人最常見的佳餚是“豆腐釀”。肉食最多的是豬肉,一般多用來炒菜。竹筍差不多是畲家四季不斷的蔬菜。有飲茶是畲家日常必不可少的,大部分以自產的烘青茶爲主。畲族的酒多以白酒和自家釀製的糯米酒爲主。景寧山區還有一種綠麴酒。白酒有明燒和暗燒兩種。典型食品有:滷姜;鹹菜,畲族風味菜,常用辣椒、姜、蘿蔔等醃製而成,稱爲糟辣椒、糟姜等;端午糉子,民間稱牯角;烏飯,三月三的節令食品,是烏飯樹(畲語稱烏枝)的嫩葉搗細,用汁浸糯米,煮熟後即成烏黑髮亮的烏飯。據說喫了烏飯即不怕螞蟻咬。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