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瞧鮑勃·迪倫的這一番來襲——250餘件油畫、丙烯、水彩、墨水、粉彩、碳筆素描及金屬雕塑作品,橫跨數十年創作歷程,空降上海藝倉美術館。250餘件作品,橫跨數十年創作歷程,油畫、丙烯、水彩、墨水、粉彩、碳筆素描及金屬雕塑,呈現鮑勃·迪倫天才藝術大師另一面。

相信很多人的成長伴隨着鮑勃·迪倫(Bob Dylan)的一首歌:“一個人要走多遠的路,纔會被稱爲男子漢?白鴿要飛越多少海,才能在沙灘沉睡?炮彈要發射多少次,纔會永遠報廢?我的朋友,答案就在風中飄,答案就在風中飄……”

人們說鮑勃·迪倫引領了一個時代。1960年代初期,他在紐約格林尼治村的民謠音樂舞臺上初試啼聲,一炮打響。此後數十年,他售出1.25億張唱片,佳作迭出,其中不乏世界流行的偉大歌曲。他是那個時代的音樂大師、行吟詩人,他的音樂才華正是時代註腳。以至於他在攬獲11個格萊美獎項之後,於2016年12月榮膺諾貝爾文學獎。對此,諾獎評委賀拉斯·恩達爾說,“迪倫的畢生作品改變了我們對詩的認知……如果文學界的人對此不滿,那他應該記得:諸神並不寫作,他們只歌唱舞蹈。”

“光譜 鮑勃·迪倫藝術大展”展覽現場。-資料圖片

然而,正如音樂不能夠界定鮑勃·迪倫,諾獎同樣不能。瞧鮑勃·迪倫的這一番來襲——250餘件油畫、丙烯、水彩、墨水、粉彩、碳筆素描及金屬雕塑作品,橫跨數十年創作歷程,空降上海藝倉美術館。這場視覺盛宴名爲“光/譜 鮑勃·迪倫藝術大展”,從2019年9月底展至2020年初。

本次展覽是鮑勃·迪倫的視覺藝術作品於國內首次亮相,聚集迪倫五十年創作生涯的七部系列作品,以沉浸式互動體驗形式布展。在形式和介質多樣的250餘件作品中,不乏全球各地私人藏家慷慨出借的珍藏。鮑勃·迪倫本人表示:“看到這麼多歷年創作齊濟一堂,真是令人着迷。我不想用時代、區域或心境來區隔它們,我寧願把它們視爲一條長長弧線上的一個個點;它們構成了一個連續體,從我踏入世界開始,隨我人生閱歷的積累而延展,因爲我認知的改變而轉向。無論是發生在巴西莫雷蒂斯(Morretes, Brazil)的事件,還是在馬德里賣給我《國家報》(El País)的人,都有可能對我產生深遠影響。”

鮑勃·迪倫在寫作和視覺藝術方面的才華是後來逐漸爲世人所知的。在2007年,迪倫於德國開姆尼茨(Chemnitz, Germany)首次展出140幅作品,令其作爲視覺藝術家的聲名鵲起。過去幾年,他的諸多大型畫作和鐵藝雕塑陸續在世界最知名的博物館和畫廊展出。如著名評論人孫孟晉所說,“這些作品推翻了我以前對他的看法……可以說我們對鮑勃·迪倫非常不瞭解。我們對他的印象還僅限於60年代民謠、著名音樂家、搖滾樂代表、反主流文化者……其實他後期的歌詞比前期更豐富,他見證了這個時代和人的關係,非常有強度,對世界的看法極具獨立性。他的繪畫正和這後期的歌詞接近。”

在本次“光/譜 鮑勃·迪倫藝術大展” 布展上,最先吸引住人們視線的是藝術家早期創作的墨水素描,包括於1973年出版的詩歌與繪畫選集《寫寫畫畫》(Writings and Drawings),該書收錄了他的歌詞及插畫。在去年推出的“書寫世界”(Mondo Scripto)中,迪倫再次審視了其最膾炙人口的詞曲,並配以全新手寫歌詞和極具個人風格的插圖。“填繪留白”系列(The Drawn Blank Series, 2008)中標誌性作品“鐵道”(Train Tracks Series)也亮相展覽現場,這是最早讓鮑勃·迪倫的視覺藝術才華獲得評論界和大衆好評的作品之一。

藝倉希望能在這個展覽中和觀衆一起探討藝術的核心到底是什麼。在美術館偌大的展覽空間裏,有着豐富多變的場景設置,散佈其中的大多數作品是不設框架的,觀衆可以零距離接觸。“我們想做一個不一樣的展覽”,藝倉美術館館長餘光照說:“這次展覽與以往的傳統展覽不同。在這裏,觀衆不再是遠距離‘凝視’作品,而是可以走進作品,有多感官、沉浸式的互動體驗。這也是‘光/譜’展的核心。”

“一個人到底要走多遠的路,纔會被稱爲男子漢”這個話題,鮑勃·迪倫在用一生寫答案。展覽現場關於他的生涯牆一眼望不盡,細細密密的日期記錄精確到每一天每一地。同樣感人的是他所繪就的多幅“在路上”。包括“新奧爾良系列”(The New Orleans Series, 2012),“亞洲系列”(The Asia Series, 2010)以及廣受歡迎的“平凡之路”系列(The Beaten Path Series,2015年至今)。鮑勃·迪倫紀念碑式的風景畫“無盡公路III”(Endless Highway III,2016)也亮相於展覽,該作品展現了迪倫對美國風光的懷舊之情,加以對於未來之路的無限嚮往。公路無盡延伸,一切關乎旅行,一切關乎轉變,映射出人生如逆旅的悠久況味。其中那些反映他經常去美國南部和西部遊歷的作品尤其予人深刻印象,讓人似乎能看到迪倫作爲一位六七十歲的老人,依舊跨於摩托車背,掠過美國西部昏暗黃昏的背影。評論人孫孟晉說,這些作品頻頻將他帶入科恩兄弟似的場景。

另一組特色鮮明的展品是由廢舊物品創作的工業金屬雕塑。迪倫將工業製成品改造成藝術品,訴說着美國工業化時代的印記。他的金屬雕塑曾於2013年首次在倫敦展出,揭示了這位藝術家鮮爲人知的對焊接和金屬製品的癡迷。

觀展之路在一組極具衝擊力的大尺寸丙烯繪畫裝置中結束。隨後,觀者進入一個模擬鮑勃·迪倫演出現場的空間,在歡歌和舞蹈中感知迪倫那不可言說、無以界定的豐富靈魂。正如孫孟晉所說:“他精準地體現了美國混雜的文化元素,比你想象中的‘詩人’、‘那個年代的見證人’複雜得多。他是一個矛盾體,永遠不會告訴你有些矛盾體的真相。他的面向非常不同,你沒法確定他到底是個什麼樣的人。”

250餘件作品,橫跨數十年創作歷程,油畫、丙烯、水彩、墨水、粉彩、碳筆素描及金屬雕塑,呈現鮑勃·迪倫天才藝術大師另一面。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