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12月8日電 據國家醫保局微信公衆號今日消息,聯採辦負責人就國家組織藥品集中採購試點答記者問時表示,擬中選藥品價格大幅下降對藥品生產企業是當期非利空、長期是利好。國家組織藥品集中採購推動的帶量採購模式,將藥品生產企業從“帶金銷售”的無序競爭中解放出來,有利於引導其將努力轉移到提升藥品質量、促進藥品研發的正確軌道上來。

資料圖:藥品生產線。中新社記者 張添福 攝

記者問:如何看待擬中選藥品價格大幅下降的情況?這對藥品生產企業是否是利空因素?

聯採辦負責人表示,此次國家組織藥品集中採購擬中選藥品價格平均降幅達到52%,展示了聯盟採購、帶量採購的力量。擬中選結果公佈後引發輿論熱議,總體而言,輿論認爲這是一項盼望已久的利國利民的好事,羣衆可以得到質優價廉的藥品,生產企業可以節省交易成本,專注搞研發抓質量。也有些方面對此存在不同看法,甚至有一些過度的反應。該負責人對此進行了說明。

一是結果符合預期。集中採購本身具有降低採購價格的效應,具體到企業,由於各自的費用結構不同、市場結構不同,降幅有高有低。上海市2017年對26個品規藥品開展帶量採購,平均降幅爲54%。參考上海市效果,本次集中採購總體降幅符合預期。

二是中標不影響發展。藥價虛高嚴重是我國醫藥領域存在的突出問題。根據權威部門調查資料,在藥品銷售價格中,生產企業的生產成本和合理利潤,僅佔了較小的部分。因此,擬預中選藥品價格大幅度下降後,擠掉的主要是銷售費用等“水分”,藥品生產企業“還是能賺錢的”。實際上,此次國家組織藥品集中採購堅持市場機制和政府作用相結合的原則,通過一致性評價藥品的生產企業,是否參加“4+7集中採購”以及參加採購的報價,均由企業根據生產經營情況自主決定。據瞭解,擬中選的企業都願意自主降低價格以價換量。

三是降價不降質。本次集中採購以通過一致性評價爲入圍標準,中選後藥品監管部門將強化監督檢查和產品抽檢,加強全生命週期質量監管,確保一致性評價不是“一次性”評價,因此羣衆不必擔心藥品的質量和療效。

四是當期非利空、長期是利好。擬中選藥品價格大幅下降,根本原因是在國家組織藥品集中採購模式下,既往包含在銷售價格中的銷售費用、市場推廣成本等“水分”沒有存在必要了。第一,帶量採購大大降低了藥品進入醫院的成本。第二,承諾及時還款降低了企業佔款和融資成本。第三,聯盟採購顯著降低了其市場推廣成本。第四,以市場換價格,通過規模效應降低了藥品的單位生產成本。這些因素可以對沖藥品降價的影響,給中選企業帶來實實在在的好處。可以說,國家組織藥品集中採購推動的帶量採購模式,將藥品生產企業從“帶金銷售”的無序競爭中解放出來,有利於引導其將努力轉移到提升藥品質量、促進藥品研發的正確軌道上來,對我國醫藥產業的健康發展具有重大深遠意義。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