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門口解放路與自由路交叉口。百步之遙的戶部巷沿街煙火升騰,鼎沸人聲此起彼伏,孜然香辣味飄的老遠。對街霓虹閃爍的燈牌矗立,進小區的那條不長的小路上,好喫的一家連一家,自然生長成燒烤宵夜一條街。

一個是外地遊客最愛的喫貨打卡聖地,多少次被金光閃閃的大字招牌迷了眼卻遭遇口碑滑鐵盧;一個通往市井的溫存,在十里飄香中尋找美味真諦!

早年間夜市還在的時候,各種燒烤炒飯炒麪攤子,串起一片喫貨天堂。夜市取締後,有些攤子搬進了門面房。近年的青龍巷,在夜宵江湖中有式微之態,但見證過它輝煌時期的喫貨老饕,仍然習慣在此出沒。

青龍巷,上起中華路,下達民主路。白日裏是沉寂清冷的行人一條街,一不小心可能就會 pass by 。夜幕降臨,街邊的店開始迎來一天中最忙碌的時刻。

不到6點,巷子裏的燈依次亮起來。小推車陸續出動,一張張飯桌當街展開,露天燒烤攤上火燎煙燻,還有滋滋啦啦油炸的聲音,各種熱辣滾燙,穿過九曲十彎的狹窄巷子,潛入口腹之慾的宵夜狂歡。

小巷最深處的建建枯豆絲最有名,開的時間也很長,堪稱青龍巷的招牌IP。

街面上一排的炒麪、炒粉、滷菜、水果攤,對夜歸族極爲友好。鼎足而立的三家燒烤店:鳳爪燒烤、溫州燒烤、牌洲灣燒烤,即使是在鳳爪燒烤搬遷只剩兩家的今天,他們依舊是不可替代的經典。

這裏的環境談不上高級,只是挨家喫過之後,青龍巷就成了味蕾裏揮之不去的牽掛。擺攤的,大多是附近社區的老住戶,一做十幾年都是常事。有人叫這裏小“戶部巷”,可不比哄外碼的景點,這裏喫的是一份人情味。

戶部巷老謙記豆絲名聲在外,小巷最深處的建建枯豆絲也擁有一票忠實擁躉。每天下午5點出攤,營業到凌晨2點。從靠近小區那頭開始,先買一份枯豆絲,是青龍巷宵夜的儀式感。

站在檔口,香氣就直往鼻子裏鑽。老闆手腳利索,撲克大小的豆絲在油鍋中煎到金黃,撒上鹽、味精和大蔥等簡單的佐料,熱油澆幾勺,蓬鬆酥脆的豆絲微微卷起時撈起瀝油,最後夾上一筷子祕製蘿蔔絲,枯豆絲重新獲得新的靈魂。

滿滿的一大碗豆絲簇擁着蘿蔔絲新鮮出爐,香氣飄的老遠。“枯” 在武漢方言中是 “脆” 的意思。完全焦黃的豆絲一口咬下去嘎嘣脆,還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來要求豆絲的酥脆程度。嚼起來滿口酥脆,有點喫鍋巴的口感,一塊接一塊,完全停不下來。

最妙的是盛在豆絲上的蘿蔔絲,看似其貌不揚實則稱得上是“點睛之筆”。夾幾根蘿蔔絲擱在豆絲上,像喫北京片皮烤鴨式地包裹後,一大口塞進嘴中,驚喜連連。

豆絲脆中帶着軟糯,蘿蔔絲餘味甜辣帶着韌勁打開食慾,是這一條街的宵夜百搭王。

喫完枯豆絲,在街對面的攤位上喝一碗綠豆湯或是桂花糊,徐婆婆在這裏30年了,我還是孩子的時候,就喝她的綠豆湯。 推車上面放着幾個開水壺,分別是桂花糊米酒、綠豆湯、銀耳湯……一年四季換着花樣組合,喫宵夜總是少不了婆婆這裏的一口綠豆湯。

米酒甘甜和湯圓的細滑軟糯,就是家裏煮的味道。在秋冬季來一碗香甜桂花糊,濃香暖人的熱乎勁兒,一口下肚就滿腹甜蜜了。

作爲青龍巷第一代網紅,這麼多年仍沒走下神壇。從最初的路邊小攤燒烤,到生意紅火的大門面店,再到如今僅容一人過的狹窄店面,雖說是家蒼蠅館子,但是牌洲灣燒烤的忠實粉絲早就忽略了環境。

憑着一道蜜汁烤翅在喫貨私藏排行榜上盤踞很多年。香脆烤翅外脆裏嫩,咬一口下去汁水橫飛,招來一批批的回頭客。老客必點菜單上,還有一長列:烤牛蛙、豬肉串、錫紙烤鳳爪……食材在孜然粉和辣椒粉的映襯下分外誘人,彷彿在對我們無言的宣告:大快朵頤吧!

豬肉串10串只賣15元,經過炭火滋滋烤過的肉串,裹着厚重的孜然辣椒閃亮登場,濃郁的焦香充盈着嘴巴,是武漢人最喜歡的漢味燒烤代表。

烤雞翅是絕對的招牌必點。雞翅烤的外脆裏嫩,透亮的皮下滿是鮮嫩的肉,厚實軟嫩的口感,內裏肉的鮮甜味依然是主角。

招牌錫紙烤鳳爪是老闆的得意之作。伴隨着飄香的醬汁味, 等候已久的雞爪端上桌,油光發亮很是誘人,沉甸甸地壓着我們的味覺神經,雞爪提前滷製過烤起來也更入味,花生米浸在湯汁中迸發着香氣,迷之美味。

肉質軟爛,口口都是肉,一整個往嘴裏送纔是正確姿勢。輕輕抿下,就只剩下骨頭,香辣耙軟滿多種口感在嘴裏相撞。

杜邱牛雜王的店面搬遷了好幾次,硬是做成了老字號。牛雜鮮辣蘿蔔爽口,招來了一批批的回頭客。

門口一口巨大的湯鍋裏,牛骨高湯在沸騰翻滾,老闆淡定地揮動着圓勺,在鍋裏肆意攪拌頓時香氣四溢。直徑一米多的大鐵鍋裏紅油翻滾,看着就很有食慾。

牛骨熬的湯底湯色清亮,辣椒紅油打着滾浮在湯麪,紅油微微辣,沒有蓋住牛骨湯的原味。

厚厚一層紅光泛着香,牛雜切成薄片,咬在嘴裏有紮實彈牙,配上牛雜粉最佳CP水晶蘿蔔,趁着呼呼地冒着熱氣兒,吸溜幾口暖了胃又抵了飽。

挑出一筷子粉,順滑Q彈的米粉上盛着嫩滑勁道的牛雜,猛嗦一口再回味,撫慰肺腑。當然,除了招牌的牛雜粉,可加的澆頭也特別的多,牛肉、牛筋、牛肚......不同人的心頭好。

牛雜粉隔壁的跳跳蛙算是巷子裏少有的外來戶,開了6年了,也成爲青龍巷人氣最旺的店面之一。

特色是牛蛙現殺。在晚飯高峯期,拿上愛的號碼牌等上2小時也是常事。從點單到上桌15分鐘內,上菜節奏還挺快的。滿滿一大盆用鐵盆裝盛的牛蛙飄着誘人的香氣端上來,牛蛙一邊煮一邊沸騰,湯汁紅亮誘人。

蛙腿肉很肥美汁水飽滿,入口滑爽幼嫩,鮮香留與脣齒之間,湯底麻辣過癮,喫一口就欲罷不能了。每次來喫,只敢點微微辣就已經很辣了。有次作死嘗試特辣最後辣成香腸嘴,難忘至今。

by:yidianxinjiu

老闆很熱情來了就招呼你坐下,然後推薦點單。這裏的燒烤種類,從原來的10多種增加到40多種,最愛的還是他家的肉串。

老闆雙手翻飛,撒孜然、辣椒,接着刷油上爐烤,肉變得焦黃,開始滋滋冒油。待刺啦刺啦的油響帶出濃香,隨風生動地散開,讓人聞香而動,忍不住掉口水。

土豆用心地切成了方塊大小,咬下去能感覺到到土豆裏留存的水分,味道算不上驚豔,但保留了食材的原味,換換口味也好。

隔壁桌等候燒烤上桌的時間,對面的枯豆絲、徐婆婆綠豆湯也送了過來,實力上演青龍巷風味美食大賞,老闆們倒也不介意,這種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交融互通,自有一種親切溫情的氣質。

by:王子

“這裏環境不是很好,但在這一片做了一些年頭,喜歡來喫的人也是喜歡這種氛圍吧”,而且胖嫂一點也不胖。

炒飯看是沒什麼技巧可言,越簡單的食材越考驗手藝,火候是關鍵調料全憑經驗,至於配料,相放什麼就放什麼,收買多少深夜裏的胃啊。

端上桌,賣相上並沒有特別佔上風,好在味道沒踩雷。各類鮮香渾厚的配料,份量足的溢滿紙碗堆成一座小山,伴着顆顆飽滿的米飯下肚,一本滿足。

胖嫂隔壁的雞湯煲,主營有骨湯煲、炒粉、炒麪炒豆絲等等,不拘一味。已經破舊的煤爐上永遠煨着兩吊子藕湯,小火咕嚕咕嚕,揭開就有香氣撲鼻,和炒飯是妙搭。

當然,青龍巷好喫的可不止這些。

白天,我們原本打算品嚐巷子裏的無名糊湯粉喫了閉門羹。

劉記正宗北京烤鴨的位置很難找,但價格便宜,也吸引了很多人按圖索驥專門來喫。

雖然是廉價的烤鴨店,但老闆對待食物的態度非常認真,每一片烤鴨大小均勻適當,整整齊齊地碼在打包盒裏,刀工和擺盤態度可以和大餐廳媲美。

看來無論是名揚萬里的“網紅”店,還是默默無聞的小店,味道還是吸引食客的絕對正義。羨慕住在這裏的人,家樓下來的那家店總喫不厭。

“建建枯豆絲是我跟老公的最愛,第一次喫還是2008年的時候,那時候我們是同學,每次嘴饞就擠一個多小時公交車過去喫,再擠最後一趟529回來。現在娃都快5歲了。”

“說到建建,不得不說他屋裏原來隔壁的鳳爪燒烤,原來也是蠻小個門面,現在也蠻大了,在三胖腰子粉隔壁。他屋裏爪子也是蠻好喫。原來一碗豆絲,五串爪子,喝點熱的維他奶。簡直就是這個天氣的味覺頂配。”

“以前的鳳爪燒烤搬了位置,不過那裏幾家燒烤都蠻好喫的,喫完了就克對面新時代上網!”

“以前還有一家牛骨頭,生意火爆得不得了,後來不知道哪裏去了?”

……

一句話,戶部巷是遊客喫出來的,小“戶部巷”是武漢人喫出來的。

夜晚的熱鬧和安靜的白日構成了青龍巷摺疊的AB兩面。老街的底子就在那裏,均勻地呼吸着交疊着城市的日與夜。

青龍巷還有什麼呢?對於與它發生關係的人來說,就是這些散落在巷子的地標印記吧。

以黃鶴商店門前的十字路口爲界,縱橫交錯的街區像舒展的枝葉排列着大大小小的店鋪,升騰着煙火氣,通往老武昌的文化腹地。

100年前,青龍巷也曾盛極一時。清代是民間婚、壽、祭、喪等禮俗服務行業的集中之地,也是民俗文化中心。小巷之間遍佈銀樓作坊、紙馬鋪、壽木作坊的商鋪,行人如織。

100年後,它沒落在鬧市中,偶有遊客途經,也是匆匆略過,並無深刻印象。這條在鬧市中夾縫生存的老巷,沉澱着你不曾瞭解的故事和樸實的生活氣息。

斑駁老舊的牆皮,肆意生長的綠植,刻字社、玩具店、五金店......在這裏遍佈,有些已經腐鏽的門牌號還執拗地掛在門框上,透出濃郁的年代感。

頭頂上雜亂交繞的電線,晾曬着隨風飄舞的衣服。這裏也曾是地主、資本主義家的聚集居住地,在歲月剝落更迭中,只剩下小巷裏傳來的閒聊聲描繪着市井生活的平凡和生動。

網絡的巨大沖擊,早已讓紙質書式微、實體書店瀕危成爲不爭的事實,舊書店更是成爲了珍稀的歲月標本。每次來附近喫宵夜,總喜歡來巷子裏的泉之舊書社來逛逛。

這裏空間很有限,轉個身都有些困難。30平米的小店鋪內舊書成山,矮矮的房間塞得滿滿當當,眼到之處無不是各類古舊書籍。

泉之舊書社的書多爲文化、歷史、外國文學類,70-80年代出版的居多。來這裏買書的也大多是就個人口味而言,其實選擇的餘地有限。

驚喜的是,我們翻到了一本的贈書,薄薄的冊子書頁中寫着1987的字樣已經發黃。逛舊書店時總帶着輕微的雀躍感,覺得能淘到點不得了的東西,滿足於某種情懷。淘到一本好書,欣喜程度不亞於喫到一家好喫的餐廳,是豔遇!

青龍巷93號,這裏曾是武漢著名的教堂——聖救世主教堂。從青龍巷小學、武昌老年大學,到現在更迭成殘疾人康復活動中心。

地鐵5號線的建設如火如荼。警官大院打圍還保存着完整的外牆,內裏卻已千瘡百孔。

老武漢的許多古街巷開始因爲改造而在地圖上被抹去,許多老店鋪也被外來競爭壓力所逼迫,舊城空心化現象日益嚴重,青龍巷的古老記憶也正在逐漸流失。

好在大部分住房現在不會拆遷。當我們和巷子裏的老鄰居聊起“以後會不會搬遷時”,他們顯得隨遇而安。“我們老年人早就習慣了這裏的生活了,搬去別的地方也不習慣”。“不過這附近的幾條巷子都是古城區,受政府保護的,拆了就沒有了”。

或許,我們現在能做的就是:趁它還在的時候,想它了,就回去看看……

橫街頭的最深處,我們用一個從沒有人關注過的角度,看到了平日被高樓大廈所遮擋,卻近在咫尺黃鶴樓。甚至不需要無人機,就能從這拍下黃鶴樓的全貌,在生活的市井間就能和城市的標誌物默默照面。

相較於不遠處遊人如織的黃鶴樓和熱鬧繁華的戶部巷,青龍巷雖與熱鬧比鄰而居卻又淡然抽離。

老武漢的味道,都有一種自在和心安的熨帖。

哪一條老街又留下了你的故事?

歡迎向喫貨君推薦有韻味的老街哦 ~

(圖文/武漢喫貨)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