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挺進報》是新四軍第5師黨委創立的機關報,被稱爲宣傳抗戰、團結人民、打擊敵人的1門政治大炮,它的稿件給了前線的幹部戰士和根據地羣衆以極大的鼓舞。可惜,京山縣城是當時日寇在武漢外圍的重要據點之一,雙碑村更是日寇巡邏駐防的重點,要把上千斤的機器在敵人眼皮底下挖出來、運回根據地,困難是可想而知的。


新四軍第5師是以湖北地區中共組織領導的抗日遊擊武裝爲基礎建立、活躍在中原敵後的一支抗日武裝。其在武漢淪陷後的7年抗戰中,獨立抗擊了15萬日軍和8萬僞軍,對日僞軍作戰1260次,殲滅日僞軍43770人,創建了地跨鄂、豫、皖、湘、贛5省,擁有5萬正規軍30萬民兵、1300萬人口和9萬平方公里的鄂豫邊區抗日民主根據地。


新四軍第5師軍政主官和多個部門都有知識分子

這支長期孤懸敵後的武裝,在發展壯大的過程中有一個非常明顯的特點,就是培養和使用了大批的知識分子幹部。到1942年5月,新四軍第5師序列中的旅部幹部28名,就有10名知識分子幹部,約佔36%;師政治部所屬各部的正、副部長,有大學以上文化程度的佔80%,營、連政工幹部中知識分子超過60%。

孫光珠原爲國民黨部隊中的名醫,因不滿蔣介石消極抗戰的政策棄職回鄉隱居,被第5師師長李先念派人“三顧茅廬”請出來。外科醫生喬明治原是準備去國統區工作的,但當他途經鄂豫邊區時,卻被該師禮賢下士的誠摯態度所感動,自願留下來服務於敵後抗戰事業的。此外,諸如文藝、宣傳、新聞、軍工等各方面的專家學者,均有不少人在第5師工作、戰鬥過。


幫助劇團購買丟失的行頭

爲了讓知識分子有更好的用武之地,第5師領導在艱苦卓絕的環境中,除了儘可能讓他們學有所用以外,還千方百計的爲他們的工作創造便利條件。有一次,師劇團過鐵路時遭到了敵人的襲擊,待到重新集合聚攏隊伍時,才發現所有演戲的行頭都跑丟了。

當時在敵人包圍封鎖的情況下,再買行頭是很困難的,爲此,劇團的同志都難過地哭了起來。第5師參謀長文建武聞訊趕來,在確認沒有人員傷亡後,安慰道:“莫哭了,人是最寶貴的,一個人也沒有受傷這太好了,行頭我負責給你們。”果然,不到1個月,第5師便通過地下黨從上海買回了一副新行頭,送給了劇團。


從敵人眼皮底下運回報紙印刷設備

《挺進報》是新四軍第5師黨委創立的機關報,被稱爲宣傳抗戰、團結人民、打擊敵人的1門政治大炮,它的稿件給了前線的幹部戰士和根據地羣衆以極大的鼓舞。但是,在敵人的嚴密封鎖下,報社使用的設備有限,嚴重影響着印刷質量和速度。正在大家爲此發愁的時候,突然得到一個振奮人心的消息。

當初武漢會戰時期,國民黨當局各大機構紛紛潰逃入川,許多帶不走的設備、物資都被沿途丟棄和掩埋。其中,有1臺四開平臺鉛印機和1臺圓盤機,就埋藏在大洪山南麓京山縣城附近的雙碑村。可惜,京山縣城是當時日寇在武漢外圍的重要據點之一,雙碑村更是日寇巡邏駐防的重點,要把上千斤的機器在敵人眼皮底下挖出來、運回根據地,困難是可想而知的。


但當情況反映到師部後,第5師領導沒有絲毫猶豫,立即組織部隊前去,歷盡千辛萬苦終於將機器運回了根據地,解決了報社的實際困難。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