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讀者提及中世紀到近代歐洲的冷兵器,總是有這樣的疑惑,爲什麼歐洲人刀劍不分,管什麼都叫劍?而且影視作品裏,歐洲戰士都是使用長劍,他們在古代有刀嗎?

具體說來,從漢代開始,刀成爲戰場上短兵的主流,從環首直刀、內弧刀,到後來宋代的手刀、明清形形色色的腰刀,品目繁多。劍基本上成爲了一種禮儀和身份的象徵,實戰用劍依然存在,但已經不是主流。對比歐洲,直到18世紀,似乎全都是用劍,從長劍(Long sword)、武裝劍(Arming sword)、巨劍(Great sword)到側劍(Side sword)、穿刺劍(Estoc)、迅捷劍(Rapier)。歐洲人難道都不用刀嗎?其實並非如此,在歐洲中世紀時期,就有一種非常活躍的武器——德國砍刀(Messer)。

▲左邊一人使用的就是德國砍刀

這種刀按照長度和大體形制分爲長刀(Grosse Messer)和戰刀(Kriegsmesser),長刀和武裝劍差不多長,大約是一米,單手持握,全直單刃。而戰刀則介於長劍或巨劍之間,雙手持握,一米三到一米五,刀尖部分略彎。它們都是使用一字型刀格,兩側會有和長劍或巨劍類似的圓環。

▲長刀grosse messer

▲戰刀kriegsmesser

至於歐洲爲何會出現這種刀?這點衆說紛紜。有人說中世紀時期禁止普通老百姓佩劍,所以纔會用刀,然而這種說法顯然是站不住腳的,中世紀農民佩劍也很普遍,甚至有國家立法要求公民必須佩劍。而砍刀在軍隊中也廣泛使用,可見刀劍與軍隊或平民並無關係。比較可靠的說法是,當時的歐洲刀匠工會,禁止打造戰鬥用的劍,而鐵匠們爲了鑽空子,於是製作了這種刀。

說到這裏,就要說一下爲啥在中國人看來,歐洲人刀劍不分了。一般中國人認爲是單刃爲刀,雙刃爲劍。但歐洲人的定義卻不是這樣!歐洲對於刀和劍的界定並非是看刃的單雙,而是看刀柄的銜接方式。將劍條拵入圓形木柄,尾部鉚上配重球固定,這樣才能被稱爲劍。一體鍛造的刀柄,用木板相夾,打上鉚釘,這種武器則被稱爲刀。比如歐洲中世紀用作生活工具的刀或是現代的刺刀都是這個結構。總之,歐洲人看中國人的刀劍分類其實也很彆扭,誰說單刃的不能被稱作劍了啊?

至於德國砍刀,其實就是鑽了鉚接方式的空子。這種刀在歐洲廣受歡迎,甚至出現了獨立於劍術的砍刀術(並不同於梅耶劍術中的杜薩克,杜薩克技法與軍刀相通)。

其實,如果按照中國人的定義,歐洲中世紀的刀遠不止於此。

▲費舍爾斬劍(Falchion)

從圖中可以看出,雖然劍條不對稱,但仍舊是拵入劍柄中,再用配重球固定。這種費舍爾斬劍是歐洲中世紀一種極爲常見的武器,因爲單刃造價相對低廉受到底層士兵、僱傭兵和普通民衆的歡迎。甚至有記載,英國的屠龍英雄所使用的“聖劍”,就是一把費舍爾斬劍。費舍爾裝具與武裝劍類似,頭部寬闊,然而卻十分輕薄,所以並不是十分沉重,大概在1公斤左右,與一般的武裝劍無二。也有人因爲這種劍刃形寬闊只開單刃而將它翻譯爲“費舍爾砍刀”。但按照歐洲中世紀的定義嚴格來說,它確實是一把劍。

▲費舍爾斬劍在中世紀的戰爭中很常見

▲費舍爾斬劍在後期出現了類似博洛尼亞側劍的護手

當然,還有一種單刃劍(Backsword),其實就是武裝劍加了一條寬闊的血槽並只開了一條刃。畢竟單刃武器相對雙刃來說,劈砍更加有利,並且可以在相接時用手扶刀背。

▲單刃劍(Backsword)

不過歐洲的刀或者說單刃武器始終沒有劍那樣品目繁多,這大概是一個傳統問題。實際上從古羅馬時代開始,劍就一直是歐洲的主流武器。也可以說,中世紀的戰爭環境下,刀包括單刃劍,實際上只是對劍的一種補充或是一種權宜之計。至於說到後來的軍刀(saber),其實就與中世紀的這些刀或是單刃劍並沒有什麼關係了。其主要是受到了馬紮兒人、突厥人和馬穆魯克的影響。真正意義上的歐洲戰刀,還是從十七八世紀引入軍刀開始的。

本文系冷兵器研究所原創稿件。主編原廓、作者揚雲鳴玉,任何媒體或者公衆號未經書面授權不得轉載,違者將追究法律責任。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